|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池台端方化蓬瀛 古风犹存的济宁荩园

2022-5-24 09:48| 发布者: 掌柜 |原作者: 贾珺|来自: 北京晚报

摘要:   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济宁是京杭大运河沿岸的一座历史名城,古称任城、汶上、济州,元代改称济宁。明清时期,济宁成为河道总督的驻地,南来北往的官员、商贾在此汇集,繁盛一时,济宁因此有了“小苏州”的美誉。  ...
  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济宁是京杭大运河沿岸的一座历史名城,古称任城、汶上、济州,元代改称济宁。明清时期,济宁成为河道总督的驻地,南来北往的官员、商贾在此汇集,繁盛一时,济宁因此有了“小苏州”的美誉。

  苏州以美轮美奂的园林著称于世,济宁也拥有深厚的造园传统。明清两朝,济宁城内外园亭别馆星罗棋布,山水亭榭各有佳胜,可惜近代以来大多废毁,声名湮没,无人知晓,唯北郊的荩园幸存至今,其曲折的历史沿革和独特的景致风貌值得关注。

  清嘉庆年间,出身于本地官宦世家的文士戴鉴因为家道中落,移居城北八里的姜家楼,他在那里置办了两顷薄田,聊给衣食。戴鉴精通诗画,有很高的艺术修养,虽然生活贫苦,他却苦中作乐,营造了一个简朴的宅园,取名“椒花村舍”。


荩园的正堂、长桥与六角亭 贾珺 摄

  这座椒花村舍便是荩园的前身,占地两亩多,主体建筑冷淘轩是一个三间小屋,一间作卧室,另外两间分别储存农具和粮食。院里种着几十株辣椒树,枝干扶疏,每逢秋日果实累累,可以摘下来做菜或制成辣酱,正如其诗所云:“赤色合瓮酱,辣味调盘疏。”除了辣椒树,院里还有槐树、枣树、梅花、菊花、红豆、艾草等,仿佛东晋陶渊明的田园再世。椒花村舍所在的村落,也因此更名“戴庄”。

  道光十八年(1838年),戴鉴去世,家徒四壁,依靠亲友的帮助才得以下葬,椒花村舍被转售给富绅李澍。李澍字东泉,出身于本地另一名门望族,家境豪阔,其祖父、伯父、兄长均出仕为官,本人也有郎中之衔。他买下椒花村舍后,大加扩建,栽种了十亩牡丹,改园名为“荩园”,又称“东泉别墅”;荩园以幽雅恬静见长,是济宁数一数二的名园。“荩”原指微弱细小的草本植物“荩草”,蕴含自谦之意,同时也有“忠诚”的意思——古人用“荩臣”来形容忠直的大臣。

  李澍去世后,其子孙继续经营荩园。光绪十三年(1887年),李澍的四世孙李善虎将荩园卖给了天主教圣言会。

  圣言会于晚清时进入中国内地,山东南部是其第一个传教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巨野教案发生,清政府被迫与德国签订《中德胶澳租界条约》,赔偿巨额银两。济宁总铎福若瑟神父利用赔款,在戴庄购买大片土地,修建了一组占地二百余亩的教堂建筑群,包括大圣堂、神学院、修道院、师范学堂、中小学、医院、宿舍等,将这里作为圣言会中国总会的驻地。

荩园的园门 贾珺 摄

  荩园自此变成教堂的附属花园以及修士们学习和静养的场所,称为“避静山庄”;园北新栽大片糠椴树,辟为“圣林”。宣统元年(1909年),曾任太康知县的夏联钰前来游园,作诗“戴园十亩牡丹开,访艳车驰响似雷”“树来异国新名译,竹记当年旧主栽”,诗中还提到园中水井安装了风轮装置,汲水相当便利。

  从清末到民国的几十年间,戴庄成为天主教在华活动的中心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据说从国外寄信,只需写“中国戴庄”即可送达。虽然藏在其中的荩园鲜有人知,但这段经历给荩园留下了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特殊印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传教士陆续回国,戴庄被人民政府接管,基于教会医院旧址,先后建设了鲁中南疗养院、山东省第四康复医院和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原有建筑大多得到保存,荩园也基本保持了清末的风貌。1992年,荩园成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向公众开放。

  荩园东侧原本是一处两进的宅院,第一进院前部已被拆改,其主厅和第二进院保存较好。主厅是一座四开间建筑,东侧带三小间耳房,墙体用当地常见的青砖砌筑,硬山灰瓦顶,具有端庄、硬朗的北方特色。1908年,福若瑟神父在耳房逝世,后人于厅前绿地中央竖立了一座雕像,以示纪念。

  园门东向,开在南院的西墙上,采用歇山屋顶,拱形门洞上有晚清文人夏大观所题“游目骋怀”四字匾额,语出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门两侧砌筑漏空花墙,效果类似江南园林的漏窗。

荩园北山上罗列的湖石 贾珺 摄

  入门即见南北两座假山横亘,绵延四十余米,南山较小,北山较大。南山上曾建有一座小巧的六角亭,现仅剩台基;北山上建有一座方亭,山径两侧有多块姿态秀美的大型太湖石,在亭东北侧形成最高的主峰。这两座假山起到类似屏风的作用,故称“屏山”,由于年久失修,叠石略显凌乱。假山下部为凿池开挖的泥土,外部包砌青砖,再于其上叠置蜿蜒嶙峋的山石,点缀亭台,种植花木。山势北高南低,有明显的主峰和余脉,体现了画意对造园的影响。

  园中心辟有一座长方形大水池,四周以砖砌栏杆围绕。池中央偏北处筑大平台,分三层,上建正堂,五间周围廊歇山建筑,南侧对称种有两株古柏,一挺直一盘曲,宛如盘旋的双龙。平台东、南、北三面各以一座石平桥与对岸相连,其中南桥最长,中间又筑一座小平台,小平台上建有六角亭。

  清代文人吟咏荩园时,称颂其景致为“尘世蓬瀛”,将之比喻为“俗世中的蓬莱、瀛洲”。园中以大方池为主景,池中堆叠大、小两个平台,分别设置正堂和六角亭,辅以形态奇崛的古树,用象征性的手法展现了“海外仙岛”的主题。这种水台敞厅的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秦汉时期的“高台厚榭”,后世较为罕见。

  园中尚存多株古树,春夏之际,遮天蔽日,大有隔绝尘嚣的意境。除了正堂前的一对古柏,假山上种植了十余株柏、柳、槐等高大乔木,颇富葱郁的山林之气。池岸多为柳树,点缀几株古檀,枝干大多垂向水面,其中一株古檀的浓茂枝叶几乎将半个水池遮住。正厅北侧的大片林地种有银杏、黄连、朴树和糠椴等众多百年以上的古树,其中最著名的是两株树龄高达二三百年的流苏,每逢春日,满树繁花似雪,令人叫绝。

  荩园的总体布局明确强调中轴线,方正且端庄,这正是北方私家园林的典型风格。园内的建筑物数量不多,空间较为疏朗,于简洁中蕴含幽雅的情趣。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末之前的南北方园林中,开凿方池与罗列石峰的现象都比较常见,这被造园名著《园冶》归纳为“峰虚五老,池凿四方”;后来江南园林逐渐摒弃这类做法,但在北方园林中依然延续这个传统,荩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19 10:54 , Processed in 1.08309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