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高官和名人扎堆的史家胡同

2022-6-18 11:12|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独走江湖|来自: 独走江湖的胡同

摘要: 史家胡同位于内务部街南,干面胡同北,东西走向,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南侧有两条支巷,东罗圈、西罗圈胡同。据说史家胡同从元代就用此名,700年来没换过名(文革时期更名为红日路十八条不计),属于 ...

    史家胡同位于内务部街南,干面胡同北,东西走向,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南侧有两条支巷,东罗圈、西罗圈胡同。据说史家胡同从元代就用此名,700年来没换过名(文革时期更名为红日路十八条不计),属于真正的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史家胡同大宅院多,建筑规整,曾有规整的四合院80余座,现在也还有30多座保存较完整的四合院。胡同的另一个特点是名流多、高官多,用比比皆是来形容一点不过分。就拿上图这个写着“好园”牌匾的53号大院来说,民国时期曾是张治中的私宅,后成为范汉杰的官邸,解放后是全国妇联的办公场所,邓颖超、康克清都曾在这里办公,牌匾上的好园两字还是邓颖超亲题。1974年奉命进京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刚就住在53号院的北半部,出入在内务部街。1976年在这里策划粉碎“四人帮”。

这里曾是清代郡王贝勒的住宅,现在修葺一新又住进了新贵。

    这是几年前拍的45号院,现在这里已经进行了传统风貌改造,力争恢复到以前“咱们的院子”。

    已经成为史家胡同博物馆的24号院,曾是民国“文坛三才女”之一的凌叔华住宅,此宅正门在干面胡同,这里是原宅的后花园,凌叔华和陈西滢结婚时作为陪嫁送给凌叔华。1947年凌叔华赴欧与丈夫团聚,只到89岁时才回国,执意要到已经成为史家幼儿园的老宅看看,当躺在担架上的凌叔华,再次看见自己曾经生活过的院落时,轻轻地说了一句:妈妈等我回家吃饭。六日后一代才女驾鹤西去。史家胡同4

5号院是清朝大学士德宝的住宅,几年前差点被拆除,后被美化老院落的文化公司改造,现在已改成京城最美四合院。

史家胡同23号院曾是国民党将军卫立煌的故居,虽然只是一个如意门,但门楼的砖雕和门墩却非常精美。

史家胡同43号曾是基督教的会堂。

当然,史家胡同并不都是大宅门,这个4号院就很小巧低调,我拍摄时正在进行整改。只不过方砖已经变成水泥构件。

    说了半天大院,还有单位没说呢,位于胡同西口的史家小学应该是北京最难进的小学了,她的前身是史可法祠堂。清代末期曾做过选拔赴美留学生的考场。胡适、竺可桢等就是从这里拿到出国留学名额的。

    不光宅门里的人身份显赫,门口的门墩也非常精美,与主人的地位相配。只是后上的油漆太不给力,几百年的门墩依然精美完好,只有几年的油漆竟脱落一地。
大院里面不够乐观,基本是大杂院格局,自建房和老房非常不和谐的挤在一起。

这个院落还比较宽敞,只是应该种花草的地方种的是蔬菜。

    这个带有洋味儿的二层小楼,门口还是中式影壁,据说日本时期曾经是咖啡馆。现在仍然没有逃脱大杂院的命运,院内的晾衣绳上,挂着一串串的腊肠。

    20号院已经全无四合院的痕迹,新中国成立后,华北文工团进驻这里,后文工团改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人艺”。焦菊隐、夏淳、于是之都在这个院居住。也在这个院里排出了《茶馆》、《龙须沟》、《雷雨》等众多饮誉海内外的话剧。

    史家胡同去过很多次,其中一次去的时候正赶上划停车线,车辆禁止驶入,一条宽敞、干净的胡同呈现眼前,其实这才是胡同的原貌。

当然,再原貌一点就是这样了,这是史家胡同博物馆中,复原的史家胡同。


我们不愿看到这样的胡同。

更不愿看到这样的四合院。

    当然,更不喜欢这些高大气派的大厦破坏胡同原貌、侵蚀北京的京韵文化。这座位于史家胡同西口的大厦,将史家胡同和干面胡同的完整性彻底破坏。700年历史,700米长的史家胡同由此残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3-29 06:19 , Processed in 1.09365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