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介绍的古迹是万松老人塔,这座古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北京很有名气。这处古迹实在称不上“鲜为人知”,本不属于本系列介绍的范围,可是这个话题又绕不过去,那就只好请许多熟知此处文物的朋友耐住性子,听咱多唠叨几句。在讲古塔的故事之前有必要先说说它附近的两条胡同。 ◼ 古老的砖塔胡同 砖塔胡同因上述这座古塔而得名,位于阜成门内大街东部南侧,东起西四南大街,西至太平桥大街(见图1、2),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有人考证,这条胡同至少有700年以上的历史,是元大都最初的二十九条胡同之一,而且是这些胡同中唯一留下文字记载并沿用至今的一条,是北京的胡同之“根”(图3)。 现在有些资料讲,砖塔胡同是“是北京遭到破坏较少,风貌保存较好的胡同之一。”,只要您去这里转转就知道这种说法是荒谬的。现实情况是砖塔胡同西半部分已经无存(图4),不少具有历史意义的院落被拆除,东半部虽大部分保留,但有些局部也遭破坏。许多往日精华已不在,换来的是现在的“西城晶华”和其他住宅小区(图5、6)。即使把北京的胡同都拆了,这条胡同也是不应该动一根手指的。 根据许多研究资料,元、明、清对“胡同”的称谓有:衖通、火疃、火衖、胡洞、衙衕、衚衕、忽洞等许多种。据元代史籍记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衖通二字本方言。”一般认为对胡同最早的称呼是“衖通”,它源自蒙古语,是水井的意思。砖塔胡同就是这些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有人从元杂剧的对白中找到了它的痕迹,可以佐证。 元代盛行元杂剧,砖塔胡同和周边区域是戏曲活动的中心,是老北京最热闹的地方。当时在这个地区表演元杂剧的戏院有二、三十家,最大的据说能容纳观众数千人,有些令人难以置信。虽然因明代管理规范戏剧表演行为,这一地区变得有些沉寂,但是到了清代再次成为戏曲表演的中心,恢复了往日的喧嚣。这条胡同文物古迹、历史故事实在太多,包括我们熟知的鲁迅、张恨水在内,很多历史名人都在此居住过。 ◼ 有趣的留题迹胡同 留题迹胡同在砖塔胡同南侧不远处,为东西走向(图1、2),胡同很短长度不足百米,只有六座院落,现已荡然无存,现状见图 7、8 。历史上这条胡同称“牛蹄子胡同”(也有“牛蹄筋胡同”之说。),后来才被谐音雅化为“留题迹胡同”。与“牛蹄子”的发音相对比,“留题迹”更像文火煲出来的广味牛蹄。 ◼ 万松老人塔 万松老人本姓蔡,名行秀,河南洛阳人,是金元两代德高望重的佛教大师。万松老人塔是大师圆寂后弟子们为其所建的墓塔,位于西四南大街43号(图1、9、10)。该塔建于元代,原塔为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通高约5米。明万历和清乾隆年间都有重修。乾隆年间重修时将原塔含砌于新塔之内,形制依旧,改建为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通高约15.9米。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这座古塔(图11、12、13)。1986年维修施工时发现了被包砌在内的元塔。该塔是元大都时期重要的建筑遗存,具有珍贵的历史地标意义。关于这座古塔的历史资料和故事太多,这里就不再赘述。 现在这处古迹分古塔和塔院两部分,免费参观,塔院归正阳书局使用。正阳书局(图14)坚持弘扬北京古都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十余载,实属不易。在这里有关北京古都历史文化、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书籍应有尽有,被誉为“北京味儿”最足的书店。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2:18 , Processed in 1.09888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