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老北京度夏三部曲

2022-7-30 15:22|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方彪|来自: 北京日报副刊

摘要: 老北京度夏有三部曲——避暑、防暑、乐暑。能避暑的人不会是“平头百姓”,防暑系“生齿所需”,乐暑更是“庶众所趋”。谁有条件避暑北京是辽、金、元、明、清的故都。首先皇帝要避暑。于清而言,在塞上之地有“避暑 ...
老北京度夏有三部曲——避暑、防暑、乐暑。能避暑的人不会是“平头百姓”,防暑系“生齿所需”,乐暑更是“庶众所趋”。

谁有条件避暑

北京是辽、金、元、明、清的故都。首先皇帝要避暑。于清而言,在塞上之地有“避暑山庄(承德)”,在京城则置三山五园。香界寺、大觉寺、潭柘寺等名刹中,都建有避暑行宫。

王公们会找高僧、高道做“替身”,代为修行,而自己为了礼佛、近佛、亲佛,夏季要到寺观中“修持”,其实是避暑。白云观、戒台寺、天台寺等遂成为显贵们的“清凉界”。中小寺观也“当仁不让”,三伏时往往客满,文人雅士在曲径通幽的静、净之中“自开生面”。

皇上以孝道治天下,犯官籍产时“不没坟茔”,也就是抄家时不没收坟地。故高官显宦们在风水宝地广置阴宅,不但附有香火地,还附有果园、菜园和守孝的墓庐,往往在夏季前往给先人“守孝”,避暑也就兼之了。

民国时期,政坛高官、社会名流在北京的名山大建别墅,至今犹存者有林行规的鹫峰山庄、周肇祥的鹿岩精舍、庄士敦的乐静山斋、熊希龄的双清别墅……当年这些别墅的功能主要是避暑。

西山中多名刹,为了“搞活经济”,碧云寺、卧佛寺等大型寺庙,均举办“夏令营”。位于西郊的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经费充足,曾为师生们在寺庙“包房度夏”。

上世纪20年代,西山饭店(位于八大处)、老香山饭店(位于静宜园内)先后建成,北戴河海滨也开发了出来,洋派人、新派人避暑有了更多选择。

城区大学中的师生们好就近避暑。在什刹海、陶然亭、太平湖、龙潭湖等滨水之地的寺庙或民宅中租房“小憩”,或治学,或研讨,或沉浸在二人的小天地中,或兼而有之。

市井小民夏季屋中酷热难耐时,只能出屋“避暑”。最佳去处是胡同中的老槐树下、大柳树下。一张小桌、几个板凳,独坐是养神,小聚是舒心。老街坊们凑在一块儿,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一壶“高碎”能喝上半天,茶淡了,兴犹浓。


如何来防暑

旧京防暑之道甚多。首先是“储冰”,宫中有御窖、王府有邸窖、工部有官窖、民间有土窖,数量之多,可满足京城人士防暑之用。冰是老北京度夏不可缺之物。

八国联军之役,慈禧逃到西安。时值酷夏,老佛爷想喝冰镇酸梅汤,但西安无冰窖,只能“望京生叹”了。江南虽富饶,也无冰窖。“夏天无冰,口福减半”,不虚也。北京传统的冰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犹存,德胜门外的冰窖口胡同有一座巨型土窖,一直营业到上世纪70年代。

入夏后,太医院、官医院、寺庙、老字号、慈善人家都备下防暑、去暑的草药或“去暑汤”,置大缸、大盆、大壶于当街,供路人饮用。对于拉洋车的、拉排子车的、赶大车的、拉骆驼的……这些去暑汤真真切切起到了防暑的作用,甚至是救命的作用。太医院、官医院不存后,民间煮草药汤的传统延续了下来,成为老北京的记忆。

大小四合院中有搭天棚的习俗,天棚又叫凉棚,和屋里相比甚觉爽意。慈禧太后深谙此道,在颐和园乐寿堂前搭起了凉棚,午休时在棚中小憩。老北京有“天棚、鱼缸、石榴树”之说,三者具备那就是“殷实人家”了。

过去大四合院中多有水井,小四合院中也有干井。不论水井还是干井,井中的温度均比井外低。夏季将食品储放其中,可降温、保鲜。

一进入农历五月,家家户户都要挂帘子、开纱窗。开纱窗是将窗户纸撕去,换上纱布。纱布有不同的材质,又叫冷布。绿色的最养眼,故诗词中多有“绿纱窗”。

进入夏季后,人们都要换装。中上等当然是丝、绸、罗、缎等高档品,较为亲民的是夏布,穿在身上透气性好,觉着爽,系应时之佳品。若穿一身夏布衣裤,则配丝绸大褂。大褂一般不穿,搭在肘上,以示是长衫帮的文明人。

凉席、凉垫、蒲扇、芭蕉扇、蚊香、艾草系家居之物。男人外出持折扇,妇女握团扇。草帽品种颇多,有传统的,也有西化的,出门时戴上,有实用性也有礼节性,特别是“场面上的人”,极爱。

乐暑最逍遥

夏季酷热,但有口福。旧京的主食系“南粮北调”,副食只能就地解决。囿于自然条件,冬季、秋季、春季,老北京的吃食远不如夏季。农历五六七这三个月方可享口福之美,此时水果、青菜、河鲜、湖鲜开始上市,品种之多不让江南。
盛锡珊绘

京郊多湖泊泽地,盛产藕,京城内的什刹海、筒子河等地的鲜货在五月初就开始上市。卖桑葚、樱桃、甜瓜的也应时而至,酸梅汤最为抢手,特别是冰镇的。嫩玉米又称“五月鲜”,深受市民欢迎。甜瓜品种多,能由五月卖到七月。

进入六月,卖西瓜的就来了。永定河畔的沙质土地最适合种西瓜。西瓜上市的时间比较集中,可谓物美价廉,冰镇的更是热卖。六月中,大路的河鲜、湖鲜开始上市,最应时的是菱角、老鸡头(芡实)。由于酷热,卖雪花酪、刨冰、冰核的充满大街小巷。

农历七月酷暑已近尾声,但“秋老虎”也不是善茬儿。冷饮、生鲜还在热销,葡萄、枣、梨、山里红……开始上市。

京系“燕地水乡”,河、湖、泽地之中鱼虾蟹甚多,实不逊江南。老北京讲究只吃活的,鱼置大水盆中出售,“一翻肚子”就只能制成咸鱼、干鱼了。虾、蟹只吃青的,一变色就无人问津了。

冬三月市民只能靠“看家”的大白菜、萝卜、土豆度日,“洞子货”(温室蔬菜)即使是小康人家也无力购买。春秋两季短,上市的青菜也不多,只有夏季才能“食青”“食鲜”,有人戏之曰:“穷人家的孩子,夏天才透着水灵。”

暑中寻乐,自有去处。首选是什刹前海的荷花市场,因荷成市,颇具文化气息。来逛之人多品湖鲜,沿湖的会贤堂、庆云堂、烤肉季、合义斋等饭馆均享誉京华,所售四冰碗、四冰盏、冰镇荷叶粥更是应时热销,而且在湖滨之地设“水座”,游客可以在荷香绿境中进食。

柳阴之下,摊商一家挨着一家,撂地演出的艺人颇多,均系长衫帮。出售文玩、字画、旧书的地摊也多,摊主不吆喝,出口成章,用词文雅,静静地展示自己的商品。后世研究什刹海的学者认为,荷花市场是“天桥文化的雅化,士大夫文化的平民化”。

荷花市场有一位常客甚有影响,就是溥仪的生父摄政王载沣。他好到临湖茶棚中小坐,在品茗之余略进风味小吃。这位王爷十分谦恭有礼,每当小二端来他所要的小吃时,必欠身示意,道声“劳驾”。

北京人好泡茶馆,清朝时,最热的日子人们出城去泡“野茶馆”。早去晚归,一泡就是一天。首选之地是安定门外的兴隆寺、东直门外的葡萄园。兴隆寺距安定门里许,西临京城著名的甜水井“上龙”。寺北积水成泊,芦苇丛生,环泊垂柳葱绿。兴隆寺中有一株数百年的“文王树”,花开时香笼小院。寺僧在西配殿外设茶座,可远眺西山诸峰,近观平湖水燕,一洗暑热中的喧嚣。寺中为茶客备有素斋,正曰“入憩皆宜”。

葡萄园位于东直门、朝阳门之间,西临护城河,东接一片荷塘,形成了“两水夹老园,清波映青玉”的画境。园中一百多架大青玉葡萄,枝繁叶茂,遮住了夏日的骄阳。园围短篱,篱上爬满了牵牛花,园角有几株老槐,浓荫深翠。在葡萄架前、老槐树下品茗,入韵入微。

城区的大学生,暑期常组成自行车旅行团。一位老先生是北师大世家,曾云:“姐姐是自行车旅行团的活跃分子。母亲定规:出游必须带上弟弟。”正读高小的男孩就成了大学生旅行团的编外成员。长河、紫竹院、玉渊潭、陶然亭……哥哥姐姐们写生、弹琴、唱歌、收集标本,在柳阴下读书,在花丛中觅句。小弟跟在钓鱼的哥哥们身后静观,或者去粘知了、捉蜻蜓。

回望历史深处的老北京度夏,也不要忘记三伏天烈日下奔命的“祥子”……这一笔不是画蛇添足。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14 , Processed in 1.08644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