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这条二百七十多米长的小街上,为何有七家老戏园子

2022-8-16 12:42|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书评周刊|来自: 新京报

摘要: 西城区前门外商业街——大栅栏,中外皆知、闻名遐迩。作为京剧早期的摇篮,前门外有着北京城历史最悠久的戏园茶楼,引来了大量的戏曲观众。清乾隆以降一直到民国,大栅栏这条二百七十多米长的小街上,就有七家老戏园 ...

西城区前门外商业街——大栅栏,中外皆知、闻名遐迩。作为京剧早期的摇篮,前门外有着北京城历史最悠久的戏园茶楼,引来了大量的戏曲观众。清乾隆以降一直到民国,大栅栏这条二百七十多米长的小街上,就有七家老戏园子。本期的京华物语,就来说说老戏园子。

原文作者 丨张永和 张田
本文摘录自《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 戏曲——迷彩万缕》,张永和 张田著,北京出版社2021年10月版。

一  西皮二黄兴起前门外

前门外大街西侧,有着北京城历史最悠久的戏园茶楼;西城区大栅栏商业街,聚集着七家老戏园子。扎堆的戏园形成了规模效应,引来了大量的戏曲观众,西皮二黄首先在这里唱响,这里是京剧早期的摇篮。

老戏园(《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 戏曲——迷彩万缕》内页插图)

西城区前门外商业街——大栅栏,宽不足七米、长不足三百米,可是却中外皆知、名闻遐迩。

大栅栏,北京人念“大什烂儿”。这个街名怎么来的?这条街真的曾经有个大栅栏吗?还真有。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明代大将徐达赶走了元顺帝,占领了大都城,将大都改名为北平。明永乐元年(1403),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从他侄子朱允炆手里夺取了皇位,他又改北平为北京。战乱之后的北京居民减少,商铺关门。朱棣为让北京尽快繁荣起来,就在正阳门外盖起了一些铺面房,让商户来这儿做买卖。

沈榜著《宛署杂记》云:

(永乐)改建都城,犹称行在。商贾未集,市廛尚疏。奉旨:皇城四门,钟鼓楼等处,各盖铺房,……招商居货,总谓之廊房云。

廊房,就是国家出资,在城门外盖起的连排铺面房。正阳门外,一共盖了四条,现称为廊房头条、廊房二条、廊房三条和廊房四条。其中以廊房四条街面相对比较宽阔条件最好,因此招来的铺户也最多。

到了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为了提高北京城的防御能力,在北京的内城之外,又加了一圈城墙。于是把城南的大片区域圈了进来,北京人称之为外城。正阳门以里,称之为内城。清军入关以后,内城里驻扎八旗军队及其家属,汉人则全都迁到了外城。前面说到清初规定内城不许开戏园子,内城就指的是正阳门以里。

那这个“大栅栏”又是怎么回事呢?在胡同口设置栅栏,是为了维护治安。明弘治元年(1488),明孝宗下令在京城内以及关厢地区的大街小巷设立栅栏,早启晚闭。这个办法也被后来的清代沿袭下来了。清康熙九年(1670),康熙帝下令将城外各巷口照城内街巷一样设立栅栏,并规定:定更(晚7点)后,老百姓均不得随意出入。要是定更以后仍然出来溜达就是“犯夜”,被巡夜的官兵拿获,是要判罪的。乾隆元年(1736),乾隆帝再次下令,在外城街巷口竖立栅栏,并且还派遣专人负责巡查。乾隆以后,北京城内的栅栏多了起来,据《八旗通志》记载:当时仅北京内城就设有栅栏一千多处。

为什么到处都有栅栏,唯独前门外的“大栅栏”叫响了呢?前门外的大栅栏,原来叫廊房四条,这条胡同里聚集着一些大买卖家。商贾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集资在胡同口处安置了一座高大漂亮的铁栅栏。日久年深,人们就用“大栅栏”这个称呼代替了廊房四条的本名。在《乾隆京城全图》中,廊房四条的位置已被标为大栅栏了。这说明大栅栏这个称呼至少在乾隆初年之前就已经形成,但廊房头条、二条、三条的名称却没有改变,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大栅栏名称的由来。

大栅栏里有哪些大买卖家呢?有自打康熙年间就进驻的同仁堂老药铺,以后陆续开业的有步瀛斋鞋店、马聚源帽店、内联升鞋店。到了光绪年间,大栅栏里又有所谓八大祥之称的绸布店,即瑞蚨祥、谦祥益、瑞林祥、瑞生祥、瑞增祥、益和祥等,以及张一元茶叶庄,等等。当时的民谚这样流传着:“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说的是当时一个阔绰人家的穿戴,所谓的四大恒是指当时老北京的四大票号——位于东四牌楼附近的恒利、恒和、恒兴、恒源四家钱庄。

说这么多商家老字号干吗呢?因为大栅栏这条商业街繁华红火,这才引来娱乐业为其锦上添花。清乾隆以降一直到民国,大栅栏这条二百七十多米长的小街上,就有七家老戏园子。您听我跟您数一数——

从大栅栏的东头往西头,路北头一家是庆乐园。路南毗邻的粮食店胡同北头,有一家中和园老戏园子。庆乐园对过路南是三庆园。再往西是门框胡同南端的同乐轩。再往西是一个叫庆和园的老戏园子。它的西边就是很老的广德楼了。广德楼对面是一个较晚开业的叫大亨轩的,既演曲艺又演戏曲的茶园。加起来总共是七家老戏园子。

中和戏园(《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 戏曲——迷彩万缕》内页插图)

这仅仅是大栅栏这条街上的老戏园子。要把范围扩大到整个大栅栏地区,那就有十几个老戏园子了。您看,大栅栏马路对面的肉市胡同内的广和楼,与大栅栏胡同正对面的鲜鱼口胡同内的天乐园,抄手胡同内的裕兴园,孝顺胡同的燕喜堂,打磨厂胡同的福寿堂,杨梅竹斜街的汇丰堂,劝业场四楼上的新罗天,王广福斜街的民乐园,还有廊房头条的大舞台,等等。这些老戏园子,曾经是戏曲、曲艺之花盛开的园地。如此集中、如此多的老戏园子说明什么?说明中轴线上北京戏曲舞台曾经的繁荣。

北京广和楼戏园(《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 戏曲——迷彩万缕》内页插图)

二  戏园子的前身是茶园

说老戏园子,说戏曲的最初的繁荣、发展,怎么连茶园也包括进来了呢?

大栅栏的老茶园,就是唱戏的地方。北京的茶园,曾是这座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这里既是爱茶人会聚之所,更是国粹京剧的摇篮。唱戏的地方干吗非叫茶园?是以喝茶为主,还是以演戏为主?告诉您,一开始,乾隆年间修建的那些个老茶园,去茶园的人还真是以喝茶、聊天儿、谈生意为主。为什么这么说?一进茶园,您看一排一排摆放的长板凳,中间夹着长条桌,人跟人得对面坐着,不是冲着舞台。您要想看戏,得歪过身子、扭着脖子瞅。您这就明白了吧?茶园,是喝茶、说事情的地方;台上唱戏,不过是“伴茶”的性质,还可能是为了烘托气氛,营造一种环境。

曾几何时,我们曾误以为北京人喝茶不讲究,以至于认为北京这座城市,没有属于自己的茶文化。其实情况并非如此。曾盛极一时的茶园文化,便是北京茶文化的精粹之一。想要了解北京茶园文化,要先从中国戏剧史谈起。

唐宋时期,我国的戏剧艺术已经崭露头角。那时既没有戏园也没有茶园,常常只是在街头露天演出,在一块高地上,就唱起来、舞起来。这样的高地,也就是戏剧史上所说的“露台”。有文字记载吗?有。《尔雅·注疏》卷四,记载上古时代的露台为“积土四方而高者名台”,说明上古时代的露台只是积土夯实为台。汉唐时期的露台已经是用砖石木材搭建的了。露台,是用来祭天地鬼神和佛道作法的地方,而演戏,那也是祭祀活动,是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最初的戏剧,那是演给天地鬼神看的,是“娱鬼神”的。

宋元以后,有了演戏给人看的场所——勾栏瓦舍。瓦舍是指商业性的游艺场所,勾栏就是指在瓦舍中演剧的地方,有人说勾栏就是指演剧舞台的栏杆。北宋的汴京、南宋的临安,经济非常发达,城内有许多瓦舍和大小不等的勾栏。辽、金、元,北京地区也有勾栏。到了明代中期,瓦舍勾栏才渐渐消失了。

北京地区元明以后的戏台,大多是搭在寺庙和祠堂中的,演戏目的多是酬谢天地神灵和祭祀祖先。现在北京前门外西河沿的正乙祠,原先就是供奉武财神赵公明的庙宇。赵公明又叫正一元帅,老百姓后来慢慢将“正一”念成“正乙”,从而得名正乙祠。因为供奉的是财神爷,后来清康熙年间就被票号买下来了,变成了票号业的行业会馆。正乙祠里面有戏楼,票号业聚首开会时,便在里面唱戏。北京正乙祠算是“祠堂戏”的遗存。

复建后的三庆园内景(《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 戏曲——迷彩万缕》内页插图)

清代康熙中叶之后,北京戏曲又慢慢繁盛起来,这时最讲究的看戏场所是戏楼,北京皇宫内、皇家园囿内、各大王府内,大官僚的府第以及各大会馆内的戏楼,加起来不下几十处之多,有身份的皇家、官宦人家以及富家子弟才能有这种条件去戏楼前看戏。老百姓想看戏,最初则要到饭馆去过戏瘾。清代前期北京城的大饭馆里都有戏台,比如宣南一带的方壶斋、蓬莱轩、升平轩等有戏台的大饭庄子。食客们就是一边吃饭,一边看戏,这样的戏曲表演带有伴宴的性质。演出时台下不免划拳行令,嘈杂的环境不利于欣赏艺术。久而久之,北京戏曲的演出场所便从饭馆挪到了茶园。茶园毕竟文化气氛更好,也适合于静心观看表演。戏曲从饭馆转移到茶园,也是一次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讲,北京的茶园对于戏曲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早年间有一部评书叫作《康熙私访月明楼》。评书里的月明楼在哪儿呢?如果按照评书里面的描述,康熙帝从宫里面骑着一头小毛驴出来往南走奔前门,进了肉市西口就有一个月明楼。这个月明楼的位置,就是当时北京的广和楼。历史上的广和楼,就是位于前门外以东的肉市,和评书描述的位置相符。这座广和楼最早是明末大盐商查氏所修建,所以也叫查楼。清康熙年间,正式改成茶园对外营业。

清嘉道年间,单是前门外大栅栏就有七个茶园:庆乐茶园、同乐轩茶园、庆和茶园、广德楼、三庆茶园、大亨轩茶园、中和茶园。后来,同乐轩茶园改成了电影院,庆和茶园改成了东鸿记茶庄,大中后期,成为四大徽班以及几大梆子班等一流班社轮转演剧的场所,一些西班(指秦腔班)及阵容较弱的小徽班(皮黄班),还没有资格到大栅栏这几个名园来演出。所以,让北京戏曲艺术兴旺的大栅栏,人们说是戏曲特别是后来的京剧诞生的摇篮,同时也成了北京茶文化的汇聚之地。

徐碧云《绿珠坠楼》(《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 戏曲——迷彩万缕》内页插图)

除去大栅栏地区,北京的茶园还有很多。如东城隆福寺的景泰茶园,原址就是现在隆福寺工人俱乐部的位置。地安门一带,有德泉茶园和天和茶园。东安市场内,还有丹桂茶园和吉祥茶园。北京西城的茶园也不少。如宣武门内的春仙茶园,阜成门大街的同益茶园,桥头的阜成园茶园,西四口袋胡同的庆升茶园,西安市场里的人和茶园,等等。前门外鲜鱼口有历史悠久的天乐茶园,1949年以后又改为大众剧场。鲜鱼口抄手胡同的裕兴园茶园,崇文门外茶食胡同,还有一家广兴茶园。总而言之,北京的茶园大小有四十余家。这么多茶园,大都集中在北京中轴线上,或西或东,或南或北。所以我们说北京中轴线及其周边都是戏曲文化的载体。

茶园里听戏只要茶钱

当时北京的茶园,因为可以边喝茶边看戏,所以茶园内的布局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首先是有个舞台。茶园的舞台由四根柱子支起来,前三面都可以观演。舞台后面是大墙;大墙挖俩门洞儿作为上场门和下场门,一边写“出将”,一边写“入相”。

然后是台底下的观众席,中间部分的长条桌,和舞台是垂直放置的。来这里的茶客,是一边喝茶谈事,一边看戏。一杯清茶,可以很快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当时的北京茶园,具有相当强的社交属性。以喝茶为主的这部分座位,称为“池座”。两边桌子的位置,则叫作“两廊”。两廊的桌子不垂直摆放,更方便看戏。有意思的是,两廊座位的票钱反而更便宜。如果是一层,舞台对面的尽头就没有桌子了,只有靠墙一排高凳。

那时候茶园的设计不够科学,整个园子在一个平地上。在最后一排设计了高凳,这样视线就不被前排观众遮挡。这个位置叫“背大墙的”,价格最便宜。您先给点小费,就可以坐了。别看高凳便宜,可还专门有人抢。为什么呢?坐这儿方便给台上叫好。民国以后,高凳完全取消,转而变成弹压席。茶园如果是两层楼,楼上还有官座,也叫包厢,坐上四到六个人没问题,是相对高级的享受。包厢后面是长板凳。

我小时候常去大栅栏的庆乐茶园或是三庆茶园看戏。因为我家在东珠市口开着好几家买卖。茶园里的工作人员也即是茶房,常把楼上的包厢留给我们一家人,这就叫出“红票”,花的钱总要多一点,做买卖的人不在乎这点钱,所以我在小的时候就看了不少好戏。

庆乐园(《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 戏曲——迷彩万缕》内页插图)


京剧史上大名鼎鼎的“同光十三绝”,当时便都是在北京茶园里演出。那时北京茶园里的戏曲,可谓是名角荟萃、精彩纷呈。当时去北京茶园听戏却不用买戏票,进去只给茶钱,同时给伙计小费。价格非常便宜,茶钱是十大枚,小费是两大枚。可以说,北京的茶园是上至达官显贵,下到贩夫走卒,人人都能享受的休闲场所。

我小的时候,那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我在庆乐戏院看李万春的鸣春社演出的连台本戏《济公传》。火爆热闹,戏中还加演电影。我去广德楼看了著名高派老生白家麟领衔主演的连台本戏《八仙得道》。机关布景不说,白家麟扮演的张果老倒骑真驴上台,边唱边走圈,很是热闹。我那时候是小孩儿,看得津津有味,不过那时候已经不叫茶园了,改叫戏院了,可是依然卖茶,我们都是自己带茶叶,喝好茶也过瘾。

李庆春《济公传》(《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 戏曲——迷彩万缕》内页插图)

在茶园门口把门儿的人叫“槛子”。别小瞧这份工作,干好了很不容易。既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还得跟这一带地面儿上的人熟识。进了茶园大门,给客人提茶壶的人叫“茶房”。虽然不卖票,但是好的座位茶房都给熟识的客人占上了。所以,您要是第一次进去听戏,先得跟茶房搞好关系,那就要多给点儿小费才行。

北京的茶园里,一直没有实行对号入座。一直到了前门外西柳树井第一舞台开业以后,北京城才慢慢有了对号入座的概念。

在老北京的茶园看戏时,喝茶的品种并不太丰富。当时北京主要流行喝香片,花色品种大致就是茉莉双窨、茉莉小叶、茉莉大方、珠兰香片等几大类。除去喝园子里卖的茶叶,客人也可以自己带茶叶,交给茶房去冲泡。到时候茶房把茶壶端来,把茶叶的包装纸往壶口一插,就表示证明是您带来的茶叶了。当然,虽然是自己带茶叶,茶资还是照付。其实自己带茶叶的人,不是为了省钱,而是追求一种享受和闲情罢了。

现如今的北京,国际水准的剧场剧院比比皆是。精细雅致的饮茶空间,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反倒是老北京这种既可饮茶会友,又可赏剧听戏的传统茶园,早已消失了踪迹。当然,眼下咱北京还有长安大戏院、湖广会馆、老舍茶馆等地,在适当的座位上,观众还能饮上杯香茶解渴,尤其是在盛夏,一边看戏,一边品茗,更为观众所热爱。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25 , Processed in 1.09138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