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轴线与首都文明》 看中轴线文化变迁与文明形态变化,须知精神为旗。中轴线申遗,重在增益新时代以文化人、以史明理的积极,助推首都所代表的国家文明新形态,所以,其过程当讲“道器合一”之佳境。 一 中轴线 发展变化的中华文明生态 近现代,伴随封建王朝的风雨飘摇与最终崩塌,中轴线变化巨大。最大之变在原来的统治中心,改称“故宫”、变身“博物院”;诸多皇家坛庙园林开始公园化,成为服务国民的公共文化场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轴线景观在变,自天安门广场的第一次扩展起步,接着天安门楼匾位置挂上国徽,第一座国家级文化新建筑“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以后,1959年“十大建筑”半数云集于此,开启中轴文化带风生水起新纪元……中轴线长度在变,改革开放增添中轴文化迭代活力:向北延伸的突破,由亚运会、奥运会建筑群实现;再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扩展。“南中轴”延长线闪亮登场,大兴国际新机场领军,大规模的、跨省市的主题经济区成阵…… 用变化与发展历数古今及未来的价值,契合“世界遗产”的价值表述。2017年版《世界遗产的操作指南》整体表达了目标愿景:使人们了解到遗产于历史上的作用,对今天的意义,在未来的功能。该《指南》十分看重遗产的后继特征:“了解和理解这些信息来源,与文化遗产的原始的和后继的特征有关,以及随着时间推移积累的意义,是评估真实性所有方面的必要基础。”原始特征易懂,系遗产原本的标志性。后继特征,则是指整个历史过程中被不断添加、赋予,而变得丰富丰满的整体特点。《指南》还说:“真实性不局限于原始的形态和结构,也包括了随着时间延续而发生的体现遗产艺术或历史价值的持续的改变和添加。”据此,将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形态的组成,才“真实”,才反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的意志。它包括古代之“源”、现当代及未来之“流”的全生命过程并重。 二 古中轴之“神”集道统之大成 梁思成先生首用北京中轴线概念。 他在1951年4月发表的《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一文,介绍“故宫为内城核心,也是全城布局重心,全城就是围绕这个中心而部署的”状况。他指出:“贯通这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朱祖希:《北京中轴线历史杂谈》,《北京晚报》,2022年3月30日,第25版。)梁先生话语有两点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对故宫为核心、重心、中心的强调——因“心靓”而“线辉”;二是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因中轴而立而成,持延展辐射思维。所谓壮美,表里兼备、由内及外;既说肌理,还论事理。 (一)北京古中轴,求道器合一、形神兼备 北京中轴线,发散中华道统神韵,“明暗”教化神州历史义理。道与神,皆说道统文化——儒家思想为主线的、几千年居社会思想精神统治地位的文化体系。器与形,都述物化表现——因道统义理而线状排列、面状分布的建筑。道器合一是中轴线要义:道魂器形,相辅相成。 “明”,指故宫为核、辐射全城的中轴线建筑。它崇尚由天文关人世,践行“以中为尊”意识、立都先于建国思维、营城带动营国战略;它贯穿中和、和合、和谐的价值观,持“允执其中”、过犹不及的治国方法沦。 古代文献之“中国”来自天文,长期指空间方位和地理范围。初意“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强调居“天下之中”;概念先与“四方”、后与“四夷”相对,后成华夏为中心的天下观、华夷二元对立的国际观,实际反映统治者长期自我中心主义式封闭。对此,1901年曾引发梁启超对我国“皆朝名”而“无国名”现象的痛心疾首(参见:冯天瑜、聂长顺:《三十个关键词的文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直到1911年成立中华民国,缩写“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中国”,才以正式国名结束了“中国”含义的模糊。不过,《周礼•考工记》所提出的规制,先秦以降“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等观念,一直为宫城一体设计建设的遵循。因此,古都中轴线以宫为中心的对称布局有统摄天下的影射:通过“五门三朝”、天子皇权、治国理事施政场所的阵仗威仪,象征统治的至高无上、神圣庄严;借助“左祖右社”“左文右武”“晨钟暮鼓”“祭天拜祖”的尊史之礼,陈述国之四维、人伦五常、励志纲纪等制度机制安排,昭示国家道德秩序的严明严正、不可亵渎。其“祖”,标志宗法:警帝王不可忘本,告臣民须敬畏祖先;其“社”,代表疆土:督帝王珍重农桑,训百姓视五谷为本;其“礼”,讲求规律:劝帝王守正行正,诫众生效法守制。“明”还在物化分布的宗教多元、园林工整、市井繁华等镜像。如元时勾栏瓦肆,清末茶园戏楼,民初劝业场的时尚与天桥撂摊的民俗:如鼓钟楼地区的商铺林立,前门大街的字号云集……功能化各司一方的京师建筑体系,共绘中轴五彩的文化形象魅力,社会直观、大众喜见的“器术法”八仙过海。“暗”为建筑物内、各类“容器”中蕴含阐释的道统。弘道、树人是中华文化根深蒂固的传统,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形式。 北京中轴文化带,自奉“教化”担当,带头“自强不息”,用门类齐全、丰富多彩、醇厚香浓的思想精神积淀,记载历史,代表中国。细观其详:额有劝勉,匾鸣志律,宫、殿、楼、堂、亭、轩、庙、坛,使用自甲骨文、秦篆、汉隶、唐楷一路走来的中国文字,构筑起中国文化最系统载体。既提供了“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人格养成理论,又有圣人、君子、大丈夫、成人等分类的效仿践行标准和实现路径。道统体系通过天高、地博、人瑞的见识、顺天意得民心的作为,讲天人合一、礼乐复合;以治人治事治国的战略思维、有容乃大的文化情怀,潜移默化沁人心肺。虽然不过仍旧是于门楣、梁柱、墙面、典籍中说“守江山延祖业”的老理儿,但话语间往往沁入哲理、有着些许真理,多带自中国、利人类的财富。正因它们在使地标建筑延展价值、在使中轴文化益寿延年,故应把中轴文化带当作塑国家记忆、造首都表达、承民族传统、令世界生辉的文明形态。 (二)北京古中轴,重内容为王、文化“峰值” 如何讲述中轴线的故事,是有讲究的。 “虚”,凡古中轴线的标志建筑,要在形式美外,制备内涵向善、精神向美。 如为“治朝”和“内朝”各三大殿背后的“务虚”很重要。譬如,太和,典出《周易》,指天地万物和谐运行。中和,典出《礼记》,喻万事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殿中匾乾隆御笔:“允执厥中”,是说厉行中正之道方能治理好国家。保和,典出《周易》,强调保持万物和谐。乾清、坤宁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帝后寝宫,首字均用《周易》卦名。乾喻天:“清”引《道德经》,明亮意。坤喻地:“宁”有积聚、贞固意。两词以天清地宁寓意天高明、地博厚。居两殿间的交泰,典出《易经》意“天地交合、康泰美满”。殿中匾说是乾隆摹康熙御笔“无为”,取老子“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自警君主当体恤民情、与民生息。六主殿这些“虚”,汇同东西六宫大量房额、殿匾、柱联、巷牌,集哲思、怀古、抒情、咏赞等,播洒“民胞物与”“天下大同”“和谐共生”“和衷共济”的积极。共同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结晶体,共同汇聚并塑造了“宫中”、京师这类中华文明的思想精神高地形态,古今一脉在变与不变中延续。 实,凡“庙堂”香火之“大神”,指中轴文化带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代表为中轴线赋值、增值的内容财富,环绕建筑的经典化实物、服务、场景。譬如,密布老城的纪念地和名人故居,使志士、义士、国士彪炳史册。如曾陈于皇史晟的明《永乐大典》、宫内文渊阁的清《四库全书》,藏身养心殿旁、喻意“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三稀堂书法珍品,凝聚人类瑰宝、荟萃中华文化。如紫禁城八百多匾额楹联,与地安门外和前门大街上市井老字号星光交相呼应。至于以城南为主,鼎盛时期房屋多达几万间、覆盖地域涉二十三个省一千七百多个县的上千家会馆(记者李瑶:《会馆重生》,《北京日报》,2022年4月21日,第9版),更是文化凝聚、辐射、影响的强证。中轴合成抑扬顿挫的京师,共构誉满天下的风物。 “世界遗产”,讲求突出普遍价值,强调三个关键,即价值标准、真实性与完整性。北京中轴线的价值标准,在以“道器合一”的佳境代表古今中华经典文化;真实性,在准确反映设计景观的国家治理文化战略思想;完整性,在全面妥处文化带“神魂道”与“器术法”、内容与形式、荣与辱、古与今等关系。由此,方可讲出具有国家记忆和首都特色的人类价值故事。 3 现中轴之“道” 彰文明新形态 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叙事,近百余年亮点仍在“神魂道”:更重那些争取民族复兴的轰轰烈烈。讲好说足中轴线近、现、当代的文化荷载,准确描绘其思想精髓的传承、创新、发展,对真实解说中国如何站起来、怎样强起来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记录时代,中轴见证国家近现代风云 作为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视窗,北京中轴线亲历先抑后扬的新旧两段。 旧,指1949年前——清末民初,民族积贫积弱,国家逐步沉沦。永定门目睹1900年“庚子国变”的八国联军横行,那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巨大国耻。随后,有北洋军阀轮番登场的至暗,有日寇入侵、奴役的悲惨。中轴风起云涌:既遇明初后再次“失都”(1928年)的落魄,又有1945年“光复”由欣喜直坠“接收大员”之灾的跌宕……史界认为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始于三千年前萌发的忧患意识;中轴线历史,情系国与都之忧患。那种有盛世、有衰颓,也有“伟大复兴”。新,指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奋起于废墟,激情燃烧岁月创造新生。中轴线浓缩新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首都表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京声音、首都场景,带动着神州大地的一轮轮抗争、奋斗、发展大潮……国民记忆里,北京中轴可圈可点。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的无数要务、大事生于中轴:中共七大之后的历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国名国旗国歌、宣告定都北京的第一届全国政协及其之后所有全国政协大会,确立《宪法》、制定国家五年计(规)划的所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革命精神谱系,或提出或概括或发布于“中轴文化带”者占比众多:如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等。 国家高地、北京阐释、中轴表达,是首都核心功能的重要发散方式。现当代中轴线迥异于古中轴线的表达,属于中国与世界人民熟悉的认知。简约准确到位地陈述这些记忆,就是历史、理论、道路、文化等“四个自信”。 图片 (二)书写辉煌,中轴造就当代神州腾飞镜像 中轴线申遗不应局限于古代、止步于建筑,当以内容价值为要、按历史节点讲文脉为重,讲发展着的中轴线:要讲中国式现代化、所创文明新形态。包括当代职能。第一,中轴符号意义的更新。明清作为北京皇城正门的天安门,进入国徽核心图案,它在五星照耀、红色映衬下象征中国;七十年前城楼挂“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标语,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入联合国文件,中国“天下大同”追求生生不息…… 第二,中轴线之“核”位移。社会焦点从紫禁城内宫为核的“宫心”,迁至天安门广场为核的“场心”;实质政务从“三大殿”到天安门外,表明家天下的封闭全面走向民天下的开放。第三,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等共构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第四,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文史叙事话语体系,原国家图书馆(现其善本书部)、国家大剧院、新建的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皆位其列。第五,云集国家级公共服务项目,如鸟巢、水立方、奥林匹克公园、大兴机场等。 包括主题作为。中轴线历史密集里程碑式节点内容,有前述“五四”“一二·九”,之后的北平和平解放入城式、开国大典……有北平和平解放后,天安门前举行的阅兵、仪式、集会、游行,它们均被标记为“时代重大”,而跻身世界级传播的中国文化“场景”。还有进入新世纪,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庆典、中国共产党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北京冬奥会,等等。这些发生在北京中轴文化带,并且代表时代进步、鼓舞国民精神、改变世界历史的成就,是首都功能具有“较高水准唯一性”的特殊类型。这些,将大大增加中轴线的世界认知、认同。 作者简介:沈望舒,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文化、文化产业、首都文化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4:08 , Processed in 1.13658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