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仁之认为,一座城市和一个人一样,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都会留下成长的轨迹。这就是生命印记,是不应该被忘记的。正是在这种观点的指引下,他先后竭尽全力保护了卢沟桥、莲花池以及鱼藻池遗迹等北京城不同发展阶段的“生命印记”。 写文章呼吁保护卢沟桥 1985年8月15日,正值抗战胜利40周年之际,侯仁之在《北京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的文章。 他为何不遗余力推进卢沟桥的保护?因为,在侯先生的心里,卢沟桥是有着非同寻常的一座古石桥。 1985年6月,侯仁之等人到卢沟桥展开实地调研。 他这样写道: “这座已有近八百年历史的古桥(注:卢沟桥建于金朝明昌三年,即公元1192年,文章发表时不到八百年,如今已是八百三十年),虽曾多次受到洪水的冲击仍屹然不动。它既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工程技术,又突出体现出他们在雕刻艺术上的极大才能。” 在八百多年的历史中,“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不清”早已成为北京人脱口而出的“歇后语”。千姿百态的狮子,不仅构思奇巧,而且极富幽默情趣,令人赞叹不已。 除了浓厚的艺术特色,在侯仁之眼里,卢沟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作用和价值:从卢沟桥诞生之日起,它和北京城就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甚至在它诞生之前,就与北京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侯仁之认为,在卢沟桥建成之前,这里早有浮桥和木桥,而在浮桥建成前,此处又是连接北京小平原与华北大平原的重要渡口。三千多年前,当北京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迅速成长起来的时候,这个渡口就是从华北大平原最后进入北京小平原的“咽喉”。在这个渡口上诞生的古代大道一些分岔之处,就是北京城原始聚落诞生之地。但是,因为永定河的流量极不稳定,特别是夏秋之际,洪水暴发,严重威胁着这些聚落的发展。于是,这里的原始聚落就被推移到河的北岸、距离渡口近而又不受洪水威胁的地方。这就是现在莲花池以东最早的北京城开始发展起来的场所。 卢沟桥 此后一直到隋唐时期,北京城(当时叫蓟城或幽州城)始终是华北大平原北部最为重要的一个城市。在辽金时代,它从封建王朝的一个“陪都”,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统治中心,这也是北京城走上全国政治中心的起点。正如侯仁之所说:“标志着这个城市的新起点而保存到现在的唯一完整无缺而且代表着当时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建筑物,就只有这座卢沟桥了。” 大门紧闭的宛平城 更重要的是,在卢沟桥建成之后的745年,它又成为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纪念地。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开始从危亡的边缘走上了民族复兴的新起点,并迎来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时代。” 1937年7月7日,北平宛平卢沟桥上的守军。 卢沟桥边的中国守军。 可是,当时卢沟桥的状况如何呢?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一部超限超重的大物件,要一次性运过永定河。卢沟桥附近虽有现代公路桥,却不能承受这一重量级物件,人们只好考虑从卢沟桥上通过。当时,一辆特制的平板大卡车累加重量到429吨,竟然安全通过。此后,在卢沟桥上行驶的载重车辆有增无减,如不进行根本的维修和保护,势必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有着“文物守护神”之誉的郑孝燮,在看到一辆辆满载着物资的车辆从古老的卢沟桥上疾驰而过时,内心同样难受。他用“金饭碗”打了一个比喻:“桥是走车的,但是在过去可以,现在不行!一个简单的道理,碗是用来盛饭的,难道我们能用故宫里的金饭碗来盛饭吃吗?我认为,这只大金碗只能是看的,而不是用来吃饭的。” 在侯仁之、郑孝燮等人的呼吁之下,特别是侯仁之的文章发表之后不久,北京市政府决定:从当年8月24日起,禁止机动车辆和兽力车在卢沟桥上通行。 为恢复莲花池积极奔走 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站日接发旅客列车79对,远超当年设计建造时的规模。于是,有关部门就开始酝酿建设北京西客站(今又称北京西站)。规划伊始,选址在原西便门火车站以西的莲花池一带。 当时,旧的莲花池本打算建成公园,但莲花池的泉流早已干涸,一些工业废水被引入莲花池,污染严重。因此,相关部门决定将莲花池填平建成北京西站,能省去诸多麻烦。 侯仁之先生知道了这个规划方案后却拍案而起,立即向有关部门陈述莲花池在北京原始聚落兴起中具有的重大作用。他说:“北京城的肇始之地——蓟城的生命源泉——水,就是靠莲花池提供的。它是北京城成长过程中的生命印记。如果把它填掉了,就等于忘掉了自己的生命印记……” 正是由于侯仁之先生的据理力争,有关部门决定修改原有的规划方案,将北京西站规划站址向东,莲花池得以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侯仁之先生做关于北京的讲座 1993年,北京西站破土动工。侯仁之先生也一直惦记着莲花池,1994年,在北京西站主体建筑基本完工之际,他亲自来到工地了。 这时的他已经82岁高龄,但他仍在夫人的陪伴下,沿着楼梯爬到了顶层,俯瞰莲花池。他心里百感交集,莲花池幸运地保留下来了,但是,眼前所见到的莲花池却处于干涸状态,上面堆着许多建筑垃圾、杂草丛生。他非常担忧。 此前,当年7月7日《北京日报》的“图解新闻”版,用《再造京门》为标题,用精美图片生动地报导了正在建设中的我国最大的铁路客运工程——北京西站。待至返回燕园之后,侯仁之奋笔疾书,写下《莲花池畔再造京门》一文,建议进一步开发莲花池的水源,“北京西站选址在莲花池畔,只需要进一步开发水源,莲花池上平展如画的水面,必将为这号称‘京门’的交通枢纽带来无限的风光。同时,也将会产生良好的小气候效应。然而,更有意义的还是应当看到,莲花池在北京城的早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侯仁之与夫人在北京西站前合影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侯仁之先生仍然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呼吁。 1998年4月,北京市委相关人士邀请侯仁之先生去做报告,讲讲北京城的历史发展。这是一个难得好机会。87岁的侯仁之先生做了题为《从莲花池到后门桥》的报告。 在报告中,他从北京城的起源讲起,强调了莲花池的水是蓟城的生命之源。由于莲花池的存在,滋润了一座古城,并且使得这座古城一步步成长,最终成长成为金朝的政治中心——中都城。北京城的成长与莲花池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因此,他殷切希望把莲花池尽可能地保下来,并加以恢复。为此他提出了方案:把玉渊潭的水,沿着西三环引下来,注入莲花池内。 侯仁之先生在讲上述这段话时,几次重复“殷切希望”,其诚挚之情,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就在侯仁之先生做了这次报告后不久,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修复莲花池,恢复往昔的美景,并将其开辟成对公众开放的“莲花池公园”。 莲花池公园 2002年12月20日,莲花池公园举行隆重的开园仪式,侯仁之先生应北京市委、市政府主之邀出席了开园仪式,并成为仪式上的“一号嘉宾”。 撰写碑文讲述鱼藻池历史 2002年1月17日《北京晨报》刊登了一篇题为《都市中有片“鬼楼”》的文章。文章这样写道:原广安门外金中都太液池遗址大约75亩的地面上,近年来盖了十七八幢二三层的小别墅,非常显眼。但这些别墅目前成了长期闲置、外地人寄居、垃圾成片、老鼠乱窜的“烂尾楼”。 看到这里,我把这份报纸的剪报寄给了侯仁之先生。 文章中所说的“原广安门外金中都太液池”,指的就是白纸坊立交桥以西约200米处的“青年湖”。它是金中都城内的宫苑鱼藻池的遗址。 金中都平面示意图(底图来源:《宣南:清代京师士人聚居区研究》岳升阳、黄宗汉、魏泉/著) 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址的位置关系与鱼藻池位置示意图(图源:北京印迹官方网站) 侯仁之先生曾经特别指出,金中都城是北京在历史上真正成为全国性都城的序幕。它在城市建设上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这座华丽的都城,却在金元易代之际遭到了战火的破坏。半个多世纪后,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在金中都城东北,以琼华岛为中心建立新都——元大都城。虽然中都旧城由此走向衰落,但是,鱼藻池遗址的旖旎风光,却依然是元代时人们驻足流连的处所。 如今,鱼藻池遗址有着更重要的意义。金中都以前的城垣已无迹可寻,而金中都城残存的土城,目前在丰台区的凤凰嘴村一带还留有一点残迹。1990年至1995年,相关部门曾开展了对金中都宫殿遗址的考古调查。通过此次调查基本上确定了金中都应天门、大安门、大安殿等宫殿建筑遗址的大体位置和规模。但遗憾的是,它们都未能在地面留下供人们考察的遗迹,仅有一座建于2003年的“北京建都纪念阙”。这样,鱼藻池是金中都宫城在地面上的唯一遗迹。 地图中的鱼藻池与铁路(1905年)(底图:德国驻扎天津测量部测验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一年绘制《北京附地》(局部);图源:北京印迹官方网站) 1993年,侯先生曾专门为鱼藻池遗址写过一块碑文: 金中都城宫苑遗址可见者,唯鱼藻池一处。其地原在宫城内之西南隅,西隔宫墙与皇城内西苑之太液池一脉相通,同为皇家邀宴之所。鱼藻池内筑有小岛,上建鱼藻殿,风景佳丽,自在意中。泰和五年(1205年)端午节,金章宗拜天射柳,欢宴四品以上官员于鱼藻池,事载《金史·章宗本纪》,去今适满750周年。而今历经沦桑,宫苑古建荡然无存,仅得鱼藻池遗址,即今青年湖。近年,营建西厢工程,于鱼藻池东约200米,发现大型建筑遗址夯土层二处,南北相直,可以确定为金中都大安殿与大安门故址所在。 由于鱼藻池遗址的重要性,它也被列入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就在我给侯师寄出剪报后不久,他决定对鱼藻池遗址的现状作一番实地考察。 2002年5月14日上午,天气晴朗,年届91岁的侯先生在夫人的帮助下,来到了金中都鱼藻池遗址。当时,在场的还有很多专家和记者,我也应嘱来到现场。侯先生说,金代是北京城市发展史上至为重要的时期,鱼藻池对金中都宫城位置的研究以及金中都的历史文化具有不可替代性。 为了保护鱼藻池的历史原貌,他提出了要把它修成“鱼藻池公园”的建议。不过,因为诸多原因,二十年过去,这里依然未能建成公园,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北京城“生命印记”的保护。 侯仁之晚年时,朱祖希前去探望。 来源 | 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 | 朱祖希 图片 | 朱祖希、秦风老照片馆、FOTOE、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印迹官方网站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57 , Processed in 1.083496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