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仰观俯察北京中轴线八大要素图解

2022-10-3 10:21|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王锐英

摘要: 王锐英 北京建筑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引言——北京中轴线问题关于北京城的中轴线,大家说得很多了,也有一些争议,也知道中轴线是歪的,也就是说中轴线不是正南正北的子午线,但是许多人不清楚或不愿追 ...
王锐英 北京建筑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引言——北京中轴线问题

关于北京城的中轴线,大家说得很多了,也有一些争议,也知道中轴线是歪的,也就是说中轴线不是正南正北的子午线,但是许多人不清楚或不愿追究一个历史与现实的大问题,就是中轴线自元大都开始,经明清北京至今天,并不在北京旧城的正中心。如今在景山万春亭有个北京城中心点标志,如果一个小学生问你什么是中心点?你如何通过数学作图向他解释?如果这个小学生知晓对角线概念,通过画图(图1)发现北京城的几何中心点并不在万春亭下,你又对他如何说明呢?如果一个外国人问你,为什么中国的皇帝宝座不落在中心点上呢?你又如何回答?特别是还有学者就此关键问题,甚而提出了北京中轴线不成立,不同意申遗的意见。所以,这个问题如果不加以追究的话,如何称其为北京城的中轴线,如何令人信服地申遗呢?

所以北京中轴线的偏斜问题、不居中问题,以及因此带来的朝向问题,还有起源问题,都是中轴线文化的基本问题,也是中轴线申遗需要解释的重要内容。有学者指出,中轴线偏斜的原因是测量误差,不居中则是因为在建造施工中,发现城市的东城墙位置因地质湿软不能按设想建造,只好向里移动一个距离。这个推测是过于武断和太想当然了。测量肯定有误差,地质勘探也会发生失误,无论现代人还是古人都有可能。但中轴线的偏斜本人认为不是误差,因为误差如此之大,也太贬低了元代如郭守敬等一代科学家的长大远距离精确测量水平;也不是指向元上都,因为误差更加巨大了;东城墙的偏离也不是建设中的失误,因为城墙基础的土壤地质软硬、有无水塘沼泽的情况是比较容易勘察的,刘秉忠作为风水大师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特别是如此显著的差误,面对熟悉中华文化的忽必烈以及明成祖朱棣,以及历代风水先生,都是蒙骗不过去的。以测量和施工差误来推搪,对于古都北京的历史也是一种嘲笑和亵渎,也是对建造北京城的历代先人们很大的不尊重。

本文研究北京中轴线的含义,并对上述问题概括为北京中轴线八大要素与一个核心问题,并且由此发现了北京中轴线不止一条,而是“3+1”条。本文试图做出合理的解释,在此希望得到方家商榷。


图1元明清北京中轴线与中心点位置示意图(地图引自《北京历史地图集》,总图与中心放大图)

图2 北京中轴线的方位与指向

一、北京中轴线的含义,即北京中轴线到底是什么线?

北京中轴线就是北京城的东西对称中心线。但因为这条号称“中轴线”的中心线不在北京城的对称中心,由此发现北京的中轴线有3+1条,简单说有下述4条:
1、北京城的几何中心线;
2、北京城的建筑中心线——建筑中轴线,众所周知的北京中轴线;
3、北京城的真子午线;
4、建设元大都时的测设中心线——辅助中轴线。

中轴线是变化的,其含义也是逐步完备的。北京最早的中轴线是金中都的中轴线,元大都是借鉴了金中都和汴京的规划思想,并使其完备起来。明清北京城则继承和发展了元大都的中轴线及其规划意图。本文着重阐述元大都象天设都的中轴线规划意图。

关于中轴线的起源和意义,来自三句古话:

第一句为《周礼.天官冢宰.叙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国为国都,方位即东西南北朝向。

第二句是《吕氏春秋·慎势》:“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立中即立于天地之中,为此需要利用圭表测日影以定地中,最终实现“建极绥猷”(太和殿匾不仅是宫殿的匾额,而是紫禁城匾、北京帝都之匾)。

第三句是《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居其所⽽众星共之(拱之)。”点明立中以南北为向,以背北面南为要,是天轴北极的延伸。《周易·说卦》:“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强调面南向明、统率天下万物的作用。

特别强调,如果不与北极一体联系起来,就失去了中轴的意义。

所以说,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择中立国的必然,是北极崇拜的体现。


二、北京中轴线八大要素和核心问题

1)中轴线八大要素:(1)方位;(2)朝向;(3)中心点;(4)角度;(5)起点;(6)终点;(7)长度;(8)意义。

2)中轴线核心问题:中轴线偏斜的根本原因与设计思想。

1、中轴线的方位——南北向。

各条中轴线均为南北向,其中北京城几何中心线和建筑中轴线为两条平行线,均是磁子午线;真子午线与磁子午线即建筑中轴线有个小小的夹角——元代磁偏角——北极点与特定时令的勾陈一方向夹角;辅助测设基线与建筑中轴线、几何中心线相互平行。

磁子午线与真子午线不一致,是因为有磁偏角。关于磁偏角,至晚在北宋就已发现。大家知道指南针所指的南北方向是地磁南北极连线,并不是地理南北极之间的连线,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夹角,这是自指南针发明以来,人类在地理上的一个重大发现。而最先发现这一现象的是我国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二十四中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其意就是说,指南针所指方向并不是正南方,常微微偏向东方。指南微偏东,指北就是微偏西。虽然偏差角度很小,但细心的沈括还是注意到这个差别,他的发现是相当了不起的。而西方最先发现磁偏角的是大探险家哥伦布,时间已是1492年,比沈括已经晚了400多年。

地球各个地方的磁偏角指向和大小都不尽相同,而且由于磁极也处在运动之中,某一地点磁偏角会随时间而改变。大致推算元朝的磁偏角为-2°左右(现今北京地区的磁偏角为-5o50’)。此为本文根据地图和元大都历史数据合理推算结果;依高精度数字地图可能有一定误差,尚需天文大地测量观测和计算。

2、中轴线朝向——有南北两个朝向:向北向上向北极、向南向阳向天下。

关于中轴线的指向不要简单一说就是南北向,实际上是有相当讲究的。

自元大内的大明门或崇天门(元代,相当于今午门北侧位置)为原点。

首先,磁子午线南向偏东抢阳,并指向丽正门(元代,今国旗杆处)以南第三桥下的“独树将军”(今正阳门前后位置);

其次,磁子午线北向偏西抢阳,指向钟鼓楼(元代齐政楼和钟楼)和地球磁北极。如果以紫禁城即北纬40°为起点、以北向最大偏离2°06’05”计算,指向天球赤纬约88°50’位置。而位于小熊座之a即北极星勾陈一(是距离北极点最近的星)的赤纬为89°5'50.6"。

800年前,勾陈一刚刚成为北极星,其赤纬还要大些。因此两者相差极小,可以说北京中轴线指向北极星勾陈一,表示上达天听、率行天下、以齐七政之意;

第三,真子午线则向北指向中心台(元代,鼓楼东侧55元步),通过中心台向上指向虚空中的北极(真北),表达拱辰北极、君权神授。

图3  元大都中轴线图谱(上)和北部中心点图谱(下)

本文认可《析津志》等历史文献中关于齐政楼(鼓楼)、钟楼、中心台和中心阁的位置关系,即钟楼在齐政楼北,齐政楼正对万宁桥(海子桥);中心台在齐政楼东侧;中心阁(万宁阁)又在中心台东侧——古籍记载不全,但没有错误。

3、中轴线中心点——中心点有五个,各具如下独特功能:

(1)城市几何中心点,在鼓楼西侧55元步(108.46米)处,表达为二十八宿之虚宿(北方玄武七宿之中心的虚宿)所在。

(2)建筑中轴线的中心点,在元大明门或崇天门,由此向北至鼓楼中心,距离为1500元步(合2958米),沿真子午线距离为1499元步(2956米)。

(3)大都风水中心点即太极点,在几何中心线上、今养心殿轴线之前部(军机处后身),与乾清门前檐东西线相交,距离鼓楼西侧几何中心点即虚宿点1250步(2465米),为元大都西侧水龙脉与东侧陆龙脉、皇宫内廷与外朝、春分与秋分天象阴阳分界线、冬至与夏至天象阴阳分界线的交会点;

(4)真子午线中心点在元大明门或崇天门,与中轴线相交,向北通过中心台,即鼓楼东边55元步(108.46米),为上达昊天北极大帝的天下之中。

(5)中轴线测设基线中心点,在天安门广场东侧今天安门管委会办公楼处,东西横向距离建筑中轴线104元步(205.088米;天地之数55元步+49元步);南北纵向距离鼓楼东西线2230元步(4397.56米),通过鼓楼东侧亦为104元步,此点即为元大都中心阁。

垂直这条中轴线测设基线的东西方向线就是金中都北城墙(或北侧)及其延伸线(便于放线测量)。同时推测元皇城西苑的隆福宫、兴圣宫的中轴线与金中都东城墙基本一致(也是便于放线测量),并为了躲开金中都旧城的影响。

图4 北京中轴线太极点的方位与指向

4、中轴线角度——磁子午线与真子午线夹角2°06’05”

两条线相交于大明门或崇天门北侧,夹角2°06’05”推测依据有三:

一为元代磁偏角;二为指向当时的勾陈一北极星;三为此角度大小限于六十四卦方位之乾、坤各自半卦之内(不超过2°48’),以符合向南夏至抢阳、向北冬至抢阳,一元复始之机制。

推论此夹角不应大于2.8度(2°48’,按子午线段直角边即大明门至中心台1499步(2956米)计算,鼓楼与中心台中心横距为直边73.3步(144.57米);141.984米),亦不应小于半卦之半即1.4度,计算(1°24’,为36.6步为72.24米;70.992米)。其平均值为2.1度(2°06’,54.97步108.40米;106.488米),实取天地之数55元步即108.46米,其角度差5”、真磁子午线长度差1元步1.972米,或当是测量误差,最大可能为象数之间的平衡结果。

图5  北京中轴线(鼓楼)子中冬至阳生机制安排

图6 北京中轴线(丽正门)午中夏至阴生机制安排

关于子中、午中的六十四卦卦象寓意的释解:

1)齐政楼即鼓楼卦象——中轴线偏斜为抢阳。北边所抢:阳生于阴,必在子中之前阳气萌生时刻。

(1)鼓楼西侧的几何中心轴线,位当坤卦六二之中(按64卦一周天计算,总384爻、一年365.2425天,每一爻为0.95天)。坤卦爻辞曰:“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直方大,即中正广大,天圆地方之地方,是以直线和对角线所作正方形;地道光即大地之道广大,“地势坤,厚德以载物”,这不就是元大都城市地理几何中心吗。《象辞》所说含义为:六二的爻象是平直而且方正的,顺其方向即使前往不熟悉的地方,也没有什么不利的,循此在大地上开辟道路,那么道路是光明的。

六二爻动,变卦为下坎上坤“地水师卦”,其上坤符合先天八卦之北方为坤地,下坎则符合后天八卦之北方为坎水,一卦在此统一了先天后天,可称完满。因此,《易》有:“师。贞,丈人吉,无咎。”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这里的师可理解为军队和人口的聚集。师卦上坤下水,还寓意了东边左上为土、为陆龙脉,西边右下为水、为水龙脉含义。

而且此处正相应二十八宿之虚宿。虚,一为北极星,因为北极星位置实际上没有星星,故谓之虚,太虚、太一、太极即无极。“太极生两仪”指太极一经确指,便生出阴阳、北南两仪,有了北南则有东西,故“两仪生四象”即东西南北四方。虚,一为《说文》:“丘谓之虚。”虚即墟、丘墟,地势高处,故古代城邑往往以丘居。推而及之为城池都邑,可容纳千万居民聚集此地生养发展。正如管子所说“高勿近旱而水用足”。

上述安排完全符合大都规划设想,其寓意不可谓不深刻,不可谓不高远。

(2)中间的帝都中轴线,位当坤卦六四之中,爻辞曰:“六四,括囊,无咎,无誉。”括之本意是指扎、捆、束,有包含、包藏、包容等意,特别还代表箭竿的尾部即一条直线的终端。六四括囊还代表黎明前的黑夜(箭在囊中,随时可能刺破而出),进入关键的时空转换的档口,需要谨慎和镇静隐忍,静待天地阴阳大转换的到来。中轴线的寓意也是动态的,如同运动中的时针走向午夜的零点,倒计时是从金声玉振开始的,这就是六四爻动,变卦为雷地豫卦,震上坤下,震为雷即钟鼓楼之声为动,坤为地为顺。象征雷依时出,预示大地回春,因顺而动,奏响和合乐音,阳气始发。

(3)鼓楼东侧的子午线,位当元大都中心台,正当坤复二卦之间的子时准点时刻。可以理解为在金声玉振的冲击之下,沉睡的大地被唤醒,囊中之箭刺破革囊,一丝阳气悄然而生,其气息虽然微弱,但已然惊动北极天庭。按孔子所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其实是在北辰的带动下,通过鼓楼即齐政楼之“齐七政”的运作,达到“齐七政”的效果,这就是天地伦理三纲五常的表现——阴阳和合、阳生复始。

剥、坤、复卦是十二消息卦,按照消息卦体现阴阳消息的规律,剥生坤,坤生复。按照天时变化,就是从孟冬到仲冬、季冬之月,皆为冬天之卦。而坤复之交,天时为子,子正之时就是冬至。剥卦一阳将尽,坤卦为纯阴无阳,复卦则是一阳始复。按天象看,剥卦时太阳运行到南回归线,坤卦时太阳在南回归线逗留,复卦时太阳从南回归线北返,北返即为“复”。复卦“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指一元复始,不可后悔。本文亦断句和释义为:“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圭表之影已经达到最长,不能再远了,须复返,义无反顾方得生机和活力,故曰“元吉”。

从二十四节气周期变化看,鼓楼的位置很有讲究,特别是东西向的两座城门,西边的西直门(和义门)和东边的东直门(崇仁门),正当春分和秋分点日出日没方向,平分南北,故曰“直”(而二至时候,日出日没则为斜向),不偏不倚则为仁、义,由此可理解东直门、西直门的名称含义很深刻,亦可理解为什么在鼓楼东侧建立“中心之台”,实为天下之中(相对来说鼓楼为皇城之中,西侧的几何中心点则为大都城之中)。如此看来,东直门、西直门与崇仁门、和义门的名称意义,元明两朝是一以贯之的,与齐政楼和鼓楼名称,均不失象天设都意义。

2)丽正门卦象——中轴线偏斜为抢阳。南边所抢:阴生于阳,必在午中阴生之前,方为正阳。

(1)乾卦:“九四。或跃在渊,无咎。”即龙在此时此刻,或腾于空、或入于水,已然占据先机,进退有据。如果能够腾于空,则“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如果不得已入于水,则“上九。亢龙有悔。”所以,唯有“九四”之位可把握先机,故中轴线抢阳之位,亦是精神上掌握自身命运的最佳方位。提醒我们注意,不仅仅是简单地朝阳。

(2)按照消息卦,夬生乾,乾再生姤。按天时变化,就是从孟夏到仲夏、季夏之月,皆为夏天之卦。而乾姤之交,天时为午,午正之时就是夏至。夬卦一阴将尽,乾卦为纯阳无阴,姤卦则是一阴始生。按天象看,夬卦之时太阳运行到北回归线,乾卦时太阳在北回归线逗留,姤卦时太阳从北回归线南返。姤为“遇”,遇之后返为“姤”,直取后退之义。姤卦:“初六,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孚蹢躅。”本文分析“系于金柅”特指有所牵挂逗留之意,即阻止了太阳向北快速行进的意思;慢点走,如果快速前进则凶,故“有攸往,见凶”,如同瘦弱的猪(羸豕)有心无力徘徊不前,故谓之“羸豕孚蹢躅。” 蹢躅[zhí zhú],即踯躅[zhí zhú]、踟躇[chí chú]。

5、中轴线起点——南端点(中轴线向北为上)

1)元代有三处,一为丽正门外的护城河桥龙津桥,二为丽正门以南第三桥下的一棵大树,号称“独树将军”(今正阳门正阳桥附近),三为今珠市口以南的天桥位置——与鼓楼南北距离完全对称,均为向天之处。都有可能,但以正阳桥独树将军可能性最大。

2)明代有两处,前期为正阳桥,嘉靖之后改为永定门护城河桥。

3)清代为永定门护城河桥(特别说明燕墩并不在中轴线上,也不在子午线上,但可算为北京中轴线的重要遗迹)。

桥梁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建筑,桥为分界、为道路原点,故而须以永定门桥、正阳桥、丽正门龙津桥等为历代中轴线的起点,方是正理。

图7  北京中轴线北端点(鼓楼)空间安排

6、中轴线终点——向北端点

1)依磁子午线,元代中轴线终点为鼓楼;依真子午线终点为中心台,位于鼓楼东侧108.46米(55元步)处,且符合风水意象之金声玉振之象;再东侧49元步(96.628米)为中心阁,是测设基线北端点。

2)明清中轴线终点为今北京钟鼓楼,按最北可为钟楼位置。

元代中轴线的地面上的意象终点应该是鼓楼,再向北是指向北极星。而钟楼只是辅助鼓楼玉振之金声的建筑,是一架大钟、大风琴、大钢琴。
北京中轴线有着深厚的音乐意义,钟鼓楼之金声玉振,天坛之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坛,以及什刹海之潮音庵、太和殿丹墀上张嘴叫唤的铜鹤,均为响彻九皋感天动地的天籁之音。

7、中轴线长度——分时期,按朝代有变化

北京建筑中轴线中心点在元大明门和崇天门之间,距离鼓楼为1500元步(符合河图洛书三五15之数),由此可确定:

1)推测元代中轴线分为三个长度:一是约3.8千米,自丽正门龙津桥至鼓楼(元代8里,1920步,3786.24米,或2000步,3944米);二是自正阳桥旁边的独树将军起至鼓楼,则为4.5千米(元代2250-2280步,4437-4496.16米);三是自天桥至鼓楼,则为6千米(元代3000步,5916米);天桥的历史估计相当悠久,且天坛位置就是元代天地坛、金代朝日坛所在;

因缺少历史遗迹考古数据,上述几种数据仅为推测。

2)明代前期中轴线长度约4.9千米,正阳门至钟楼;

3)明代后期和清代约7.85千米,永定门至钟楼;现今北京旧城中轴线7.85千米,明清永定门桥至钟楼。(但若据永定门城楼中心计算则约7.8千米)。

图8  元大都中轴线与太极图式安排

8、中轴线的意义——

1)规划意图推测——建中立极、象天设都、君权神授、空间美学

首先,在城市规划中作为宫城、皇城、都城中心的对称轴,以此确定建筑空间等级、格局、方位设计依据,其中包括与测量控制基准线的数据关系,这是技术层面;

其次,体现天下中心的都城太极风水(阳极为大明殿,阴极为广寒殿),确定龙脉和皇权中心位置,设计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实现规划意图的一种安排,这是风水文化层面;

第三,表达象天设都、北极崇拜,立足太极、阴阳互动,上达天听、以齐七政,君权神授、统领天下的意义,这是世界观和宇宙观方面;
最后,作为城市建筑和空间设计美学的一种追求,就是建筑、城市与空间美学方面。

上述意图都是华夏五千年农耕文明传统中的天人合一、北辰崇拜观念的象征和集中表达,是中国文化中生生不息的宇宙图景的完美表现。

2)基于身份等级地位的视野设计

考虑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员角度,首先皇帝位于中心点,向南看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皇土”,傲视天下群民和世间万物;向北则是通过钟鼓楼望向北极星,祈求昊天大帝保佑其天下。

其次作为臣民当位于天安门外金水桥(丽正门外龙津桥)上,向北面向皇帝,代表自己和百姓以臣服之;向南则代表皇帝面向百姓以统御之。

第三是百姓角度,只可站在正阳门外正阳桥上,向北面向统治者,匍匐跪拜,向南则是千家万户的中华大地,生之养之的乡土。

最后才是外邦来客的角度,只能站在永定门外护城河桥上,向北面向中华之国门行叩拜之礼。

图9  北京中轴线空间等级视野安排

三、中轴线核心问题——中轴线偏斜的根本原因与设计意图推测

第一,布设元大都的太极图,以实现择地之中、辩方正位、象天设都、统御天下的皇都和君权思想,为此需要抢阳设计(风水学说为根基)和一元复始卦象运动机制安排(五行八卦思想体现城市规划意图),并限定、选择了磁偏角与北极星(勾陈一),使其统一;

第二,借机调和解决磁子午线与真子午线的矛盾关系,因势利导、借机发挥。

所以,中轴线偏斜绝对不是测量误差,也根本不是为了指向元上都。实际上指向元上都的误差很大,几乎达到7000米距离。按照元代郭守敬的测量技术,如果指向元上都完全可以做到测量误差控制在千分之一以内,不会超出300米。另外很重要的且不可忽略的是,明代修建北京城,面对“歪斜”的中轴线,明太祖朱棣和一众大臣、风水大师们难道无动于衷,难道认可指向元上都吗?这绝对是不可接受的。

另外,窃以为以脊梁形容中轴线是不合适、不贴切的,因为中国的主体建筑、尤其中轴线上的建筑,其屋脊皆为东西向,文化形态无论高屋建瓴还是国家之栋梁,皆为站在制高点背北面南,而不是顺延脊梁。尤其南北向脊梁,如同人之俯伏之背脊,表象为俯伏大地,而不能象征通天贯地的中轴线。北京中轴线是虚实一体的,虚中有实在于形而下之地,如道路、桥梁、阶陛、台座、门道门洞等;实上有虚在于形而上之道,如起点、终点、中心、方位、朝向、角度、距离、寓意等。

所以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城经天纬地之总纲,纲举则目张。

上述分析和结论是建立在北京中轴线的历史遗产基础上的合理推测,并将《析津志》等历史文献中的诸条看似相互矛盾的记载,给予统筹兼顾的释义,说明历史文献的记载虽然不完全,但是准确的。同时亦可证明北京中轴线无论是皇宫中轴线还是城市中轴线是存在的,体现在其象天设都的格局安排中,气魄宏大,意义非凡。

2022年8月4日初稿,2022年8月27日修改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3-29 17:38 , Processed in 1.10553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