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北京“和平里”命名70周年。 1952年3月,宋庆龄、郭沫若、彭真、陈叔通、李四光、马寅初、张奚若、刘宁一、蔡畅、茅盾和廖承志联名发电,邀请亚洲及太平洋沿岸各国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士,共同发起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10月2日,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开幕,10月13日胜利闭幕。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亚洲、澳洲及美洲太平洋的37个国家的代表。 后来,为了纪念这次会议,在安定门外建立起来的一片新的住宅区便被命名为——和平里。 中国邮政为了纪念亚太和平会议发行的邮票。 1958年,和平里大柏林寺商场国营理发部的理发员下户理发,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冯文冈摄 1950年代初的和平里,还是一片荒地。直到交通部、化工部、煤炭部、农业部、轻工部等大部委相继落户于此,成片的楼房才拔地而起,各部委的职工宿舍也在和平里纷纷落成。 和平里一到十四区,成为当时北京最大的新建住宅区之一。和平里8、10、11区的住宅有暖气、煤气、卫生设备。市政、商业、服务、文化设施也比较齐全,从中小学,到商场、农贸市场一应俱全。当年能住和平里,绝对令人羡慕。 1960年,和平里居民区种树绿化,那时候的小树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了。李士民摄 1961年,和平里的居民们给树苗浇水。高宏摄 1961年,和平里四小的学生在收听儿童广播。罗郁文摄 1961年,城市人民公社的风也刮到了和平里。和平里街道变成了和平里人民公社,建起了公社小厂。图为和平里人民公社轧钢厂的工人们在工作。高宏摄 1961年,和平里人民公社轧钢厂的三车间生产人员,正在制造成批的水桶支援农业生产。高宏摄 不过,由于管理不善,和平里建成后一度设备毁损严重,庭院脏乱。整个住宅区杂草丛生、渣土、垃圾遍地,道路坎坷不平,路灯不亮,庭院积水,建楼时栽种的两万多棵树木枯死一半,院内300多个井盖50%破损丢失。这里的房屋分别由东城区和平里房管所、朝阳区五路居房管所和房修一公司的一个房管所及部分自管房单位,多家管理,工作交叉,互相扯皮,问题成堆,群众意见很大。 为此,北京市决定在和平里搞小区管理试点。打破房产单位的条块分割,统一交市房管局直属的房修一公司和平里房管所管理。 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房管所三位一体,密切配合,对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了清理整治。共清运垃圾、渣土2.3万立方米,疏通下水道1.3万米,新配装井盖400多个,新做路面1.8万平方米。平整庭院8万平方米,栽植乔灌木3万多株,栽花2.5万株。 同时新编了楼号,装了路灯,还对地下管网情况进行了全面勘察,绘制了小区地下管网图,通过整顿,小区面貌大变,庭院整洁,绿树成荫,有花有树,受到广大居民的称赞。 1964年,绿化队的工人们在和平里马路两旁植树。高宏摄 1965年,和平里派出所的民警帮助军属朱大妈家里打扫卫生。冯文冈摄 1965年,和平里住宅区。刘乐棠摄 除了大片住宅楼和种种配套设施,和平里地区最著名的代表建筑要数地坛。地坛又称方泽坛,位于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东侧。建干明代嘉靖九年(1530),是明清皇帝祭地的场所,也是中国最大且现存的唯一的祭地之坛。1923年8月首次开放,1925年称为京兆公园,1928年改名为市民公园,1935年公园停办。1957年4月恢复公园,称地坛公园至今。 在当代文学史上,地坛也占据了一席之地,那是因为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 1985年,地坛春节文化庙上高跷表演吸引了许多观众 。叶用才摄 1985年的地坛庙会上,郊区农民吹制花气球为首都节日市场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叶用才摄 和平里人对地坛的感情,并不比史铁生少。儿时放学后骑车绕远到地坛西门外的稻香村买炸串,去地坛看露天电影,长大后沿着银杏大道遛弯散步,都是和平里人对地坛的美好记忆。 1990年代的地坛。叶用才摄 图 | 北京日报图片库 资料来源 | 《早期住宅小区管理制度改革的一次尝试——北京和平里住宅区“三项改革”试点追忆》作者丁白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5:35 , Processed in 1.11325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