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至通州闸河,本元时郭守敬所开。”“守敬建闸,往往得旧时砖石故址。……然此河不自守敬始。”这是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的论断。众所周知,通惠河是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开凿的,但赵翼之言并非捕风捉影,建闸时发现的砖石故址,印证了元代以前人们就在这里修筑漕渠的历史。 萧太后开挖运粮河 在北京东南郊有一条河,民间俗称萧太后河。这条河源于北京城的东南护城河,在通州张家湾汇入凉水河。它是北京地区唯一以人名命名的河流,相传为辽代萧太后所开。 萧太后即萧绰,小名燕燕,辽南京(今北京)留守萧思温的女儿、辽景宗耶律贤之妃。辽景宗自幼体弱,萧后临朝称制。辽景宗去世后,她被尊为皇太后,继续管理国家政务。52岁那年,萧太后以攻为守,率兵南下,攻打宋朝。在征战过程中,辽军路过燕京地区,安营扎寨。因麾下将士口渴难耐,于是萧太后派人四处寻找水源,终于找到一条清澈甘洌的河流,众将士欢呼雀跃,痛饮解渴。萧太后喝后也十分高兴,就问起这条河的名字,当听说这条河没有名字时,遂下旨以她的名号命名。 在辽代,燕京是陪都,商旅兴盛,人口稠密,粮食需求大,不得不从外地调运粮食。当时,宋辽在白沟一线对峙日久,辽人已不能指望漕运江南粟米,遂改为由辽东征粮。为把粮食运到南京,辽代实行海运。将征收的粮食先由海路沿渤海湾南至入海口,再换驳船循鲍丘水(今潮河)到达潞县南(今张家湾),这一线多河富水,稍加治理就可行船。但到张家湾后,漕粮便只能由陆路转运南京城。陆路并不好走,夏季天降大雨,道路泥泞,运输艰辛,修筑一条通达南京城的运粮河成为迫切需要。 可惜,张家湾与南京城之间,没有可直接利用的天然河流。经过实地考察,辽代设计者注意到两地间有连串洼地,运粮河可以利用这些湖淀。于是,一条从南京城至张家湾的人工河道应运而生。运粮河自南京城东郊,循㶟(lěi)水(永定河)的一条分支,经今朝阳区十里河、马家湾一带,穿过延芳淀(今通州漷县镇一带),在张家湾入潞河,全长50余里。两岸及河底由黄黏土筑成,质地密实,隔水性能好,堤岸黄泥夯实如铜、河底黑泥板结似铁。尽管屡遭大水冲袭,其底依然如故。老百姓除了把这条河的开凿之功算给了萧太后,还对运粮河有了个形象的比喻——“铜帮铁底”。 萧太后河源头公园内的雕塑(钱敏 摄) 南京是历代辽帝巡幸驻跸之地,运河开通时,主要运输军粮,后渐渐成为皇家重要河道。辽代皇家有“春水秋山”制度。冬季,辽帝及宫室后妃到燕京避寒,春季到延芳淀狩猎,必走这条运河水道。 萧太后河作为人工河道,沟通了北京城与潞河漕运,与此后金代运河、元代通惠河方向基本相同,路径比较接近,为后世运河的修筑奠定了基础。 金世宗开凿金口河 12世纪女真族在东北地区建立王朝,国号为金,天会三年(1125)推翻辽朝统治,天会五年(1127)灭北宋。此后,海陵王完颜亮将都城从上京(今黑龙江阿城)迁至燕京(今北京),改称中都。金朝统治限于淮河、秦岭以北,中都粮食供给依赖华北平原。 金代漕粮借助华北地区的天然水道和人工漕渠,汇集到“信安海堧(ruán)”(今天津地区),再循潞河(今北运河)到潞县,潞县成为漕运枢纽。金天德三年(1151)升潞县为通州,取“漕运通济”之意,并在此设立了保证燕京供给的丰备仓、通济仓、太仓等粮仓。接下来,再将漕粮由通州运抵中都。可这时辽代运河淤浅不畅,难以满足转运需要。从通州至中都城的50里,只能靠车拉肩扛,成本远高于水运。因此,重新在中都到通州间开凿一段运力大、流量稳定的运河,成为金代君臣的梦想。 金世宗完颜雍一直希望能开凿一条人工河接济漕运。金大定十年(1170),他召集朝臣会商引水方案,议决引卢沟水通中都漕运。金世宗高兴地说:这样一来,各地粮食货物可直达京城,国家将获得丰厚利益!但此举工程浩大,须征调大量民夫,又赶上山东一带闹饥荒。如果征募百姓开河,势必影响农业生产,只得暂时搁置。大定十一年(1171)十二月,朝臣再次奏请开河。次年三月,工程动工,此次开凿的就是金口河。 这条河在石景山麻峪村东设闸门,取名金口闸。分卢沟水东流,经八宝山北麓,向东南入中都城北护城濠,往东流至通州,汇入潞水。对于这条河,金世宗给予很高期望,无奈卢沟水泥沙含量大,造成金口河河床淤积,旱季无法行船,雨季又洪水泛滥,引水济漕的作用还不及危害明显。大定二十一年(1181),因水源不足,金口河再次断航。金世宗只得下令将漕粮水运至通州,再由陆路运进中都。此后,不甘心放弃水运的金世宗,又派遣熟悉水利的人勘察规划,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整治金口河,却始终不能彻底解决中都漕运问题。他十分遗憾地说:“分卢沟为漕渠,竟未见功。若果能行,南路诸货皆至京师,而价贱矣。” 大定二十七年(1187),朝臣谏言,金口闸位置比中都城高出140余尺,若河水暴涨,将直接威胁京城安全,奏请关闭金口闸。金世宗思忖良久,最终决定将金口闸堵塞,以求一劳永逸。 金口河兴修后,或通或塞,未能持续利用。但此后,金人仍利用该河的下游部分河道通漕,不过在水源选择上却另辟蹊径了。 韩玉修筑金闸河 北京地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开挖运河并保证航道畅通难度很大。更重要的是,永定河等河流,泥沙含量大,又受季节变化影响,很难利用。金口河虽然没有成功,但为保障中都物资供应,朝廷并未放弃开辟漕河的努力。 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翰林院应奉韩玉奏请“为闸以节高梁、白莲潭(今什刹海)诸水以通山东、河北之粟”,并提出具体修建方案。金章宗批准后,第二年工程正式动工,并于当年完成。 这次修建漕渠,主要选择了高梁河、白莲潭水系,还利用今天昆明湖所在的湖水灌注闸河,浮舟通漕,此举使得漕运用水得到有效补给。在路线上,闸河继承了金口河的基础。自中都城北护城濠出发,在今西城区翠花胡同附近流向东北,经人民大会堂南、国家博物馆南、台基厂三条、北京火车站南向东,至通州北关附近。北京火车站南至通州北关这段河道,与今通惠河河道相同。 为解决流量不足问题,在河道中建造水闸,水少截堵,雨季或提闸板放水,或任水从闸上溢流,使河水保持一定水位,大大提高了水运能力,始有“闸河”之名。修筑从通州到金中都漕渠的同时,朝廷进一步疏通了通州以南的漕运河道。整个设计方案由韩玉提出,近侍局提点乌古论庆寿督办。施工中,金章宗更是亲自到通州一带视察。自此,以前靠人拉畜驮,须经旬累月方运入中都的货物,如今十余日就可到达。经此工程,韩玉得以“官升二阶”。 不过,这依旧不是理想状态。在50里长的闸河上,设置五六座闸门用于调节水量,原计划一天过一道闸,五六天可以到城里。但由于闸坝设施不完备,两闸之间行程较长,水量调配作用不明显,行船吃水不够,浅涩难行,实际总要十几天才能到达。 金章宗之后,朝政陷于混乱,内忧外患导致河渠疏于治理,终致河道淤塞,不得不兼用陆路运输。尽管如此,闸河仍为中都漕运发挥了十几年功效,后随着金人迁都开封,逐渐湮废。1998年整治通惠河时,在通州竹木厂村南河中发现大量2米长的柏木桩,成为金代闸河的历史见证。 时光蹉跎,万物有踪。今天当我们慨叹通惠河豪迈壮歌的时候,不可忘却的是辽金时期开渠兴漕的努力。正是他们的孜孜追求,为元明清通惠河的开通积累了宝贵经验,并使通惠河成为中国大运河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引自:《北京大运河故事》,北京出版社2022年版。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1:58 , Processed in 1.18577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