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回顾天津城市桥梁建设一百年

2022-10-28 13:07|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杨士炯|来自: 北京桥梁

摘要: 今年(一九八七年,编者按)是我市第一座钢桥——老大红桥建成一百周年,也是现存桥梁最长的钢桥——金钟桥投入使用第一百个年头。就此机会,来回顾一下百年来市区桥梁建设的发展变化,是很有意义的。天津地处九河的下 ...

今年(一九八七年,编者按)是我市第一座钢桥——老大红桥建成一百周年,也是现存桥梁最长的钢桥——金钟桥投入使用第一百个年头。就此机会,来回顾一下百年来市区桥梁建设的发展变化,是很有意义的。

天津地处九河的下梢,市区河道纵横。海河以及子牙河、北运河、南通河等河流,流经天津市区,总长达三十多公里。百年之前,在这些河道上固定桥梁极少。早年多用渡船,以后陆续在渡口修建浮桥,也就是用船连接成桥,又称舟梁或舟桥。较早的浮桥有:

上图:1716年建于南运河上的钞关浮桥(又叫北大关浮桥,韩军提供)

上图:1730年建于海河上的盐关浮桥(又叫东浮桥,韩军提供),离现在都已二百多年了。此外,还有西沽浮桥,大胡同浮桥、新浮桥(在现在的金钢桥附近),老龙头浮桥(在观在解放桥附近),水梯子浮桥、大伙巷浮桥(又叫大丰桥,下图)等。

四为海河上来往船只很多,浮桥可以定时开放,开放时让船只通过,闭桥时两岸放行。浮桥是当前天津的一个特色,“浮梁驰渡”曾被列为天津八景之一。

百年以前,天津除海河干流之外,还有人工开挖的一些小河,侧如1860年清亲王僧格林沁为抵御英法联军入侵,在距城三至六里处,修建了濠墙,墙外有濠沟,俗称墙子河。1874年清代李鸿章开挖了金钟河,1891年又开挖了卫津河等。在这些以及旧有小河等水体上,建有木桥或石桥。城内修建较早的,有明成化元年(1465年)建成的鱼化桥。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建成的登瀛桥以及鸿沟桥、带河门桥、镇河门桥等。旧城外有较知名的锦衣卫桥、直沽桥、慈惠寺桥、杨桥、八里台桥等。墙子河上有14座营门桥。这些小桥,由于年代久远,河道变迁等原因,现存寥寥无几。

天津城14座营门位置示意图(傅磊 绘制)

1860年,英、法、日帝国主义开始在天津设立租界,天津成为国际性港口城市。外国轮船直达市区。不久,汽车也开始输入,水陆交通空前发达起来,海河及其他几条大河上的浮桥,已不能适应需要,因浮桥受水位影响,又容易损坏。于是开始修建钢桥。笫一座钢桥就是子牙河、北运河汇流处的老大红桥,建于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它是空腹式钢拱桥,桥面高、纵坡陡,形如长虹架空,故有“虹桥"之称。这座钢桥于1924年被大水冲毁,于1933年筹建新大红桥,1937年建成,到今年已使用五十年(1987年,编者按),运营情况良好。在1888年以后又陆续修建了其它五座钢桥,并在租界内,新建了十几座钢筋混凝土桥。

上图:新大红桥施工情景,正中站在钢筋上的是工程主持者技正李吟秋。

但是,解放前天津的桥梁建设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到一九四九年初,市区只有72座桥梁,其中钢桥六座;10米至25米长的小型钢桥混凝土桥17座,其余40多座都是破烂不堪的木桥等。总长30多公里的五条一级河道上,只有12座桥,平均三公里一座。海河解放桥以下没有桥梁,河东区和河西区的居民过海河,主要依靠摆渡,每天在解放桥以下六个渡口过河的达四万多人次。渡船来回,一趟十多分钟,还得排队挨个。冬天,河面冰冻,渡船停了,必须绕行解放桥。有的职工怕上班迟到,只好冒险从冰上走到对岸。

天津市还有京山和津浦两条铁路纵贯市区,长约90公里。铁路和道路交叉口70多个,只有9座地道,其余都是简易平交,经常造成交通堵塞。河流多、桥梁少,铁路和道路平交多,立交少以及原有桥梁标准低、危桥多,这是解放初我市桥梁设施的基本状况。

解放以来,经过38年的建设,市区桥梁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有的72座桥,除五座旧钢桥及佟楼桥外都已改建、重建或拆除,新建了68座桥。至1986年底,市区共有桥梁104座,总面积28.3万平米,为解放前的17倍;共有穿越铁路的地道26座,总面积3.1万平米,为解放前的8倍,河多桥少的状况已大有改善。

例如:海河上原来只有4座桥,解放后新建了狮子林桥、北安桥、广场桥、赤峰桥、大光明桥、刘庄浮桥、光华桥等七座桥。

上图:狮子林桥

上图:北安桥图片

上图:广场桥

原有摆渡已不存在。新建桥梁的标准比过去大为提高,绝大部分是比较宽阔的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桥。在新建的68座桥中,有25座(共24万平米)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修建的。也就是说,在解放以来的38年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桥梁面积平均增长数为三中全会以前的30多倍。特别值得提到的是,过去一直是在河上修桥。自1982年起,陆地上也开始修桥,就是立交桥,这主要是为了解决交叉路口的交通拥挤问题。到目前止,市区已共有八座立交桥和两座人行天桥。

下面我将百年来的市区主要桥梁的结构及形式作一简单介绍:

1、我市的开启桥,又名活动桥。桥梁有一跨可以开启,便于船舶通行。天津是我国开启桥最多的一个城市。开启方式有:平旋式、立转式、提升式等。天津第一座开启桥建于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即今之金钟桥,此桥原建于大胡同南头老铁桥大街附近的南运河上,原名金华桥,又名老铁桥,是我市第二座钢桥(第一座钢桥为老大红桥),共三孔,中孔可以开启,为双叶立转式。此桥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迁移至金钟河上,改名为金钟桥。1920年又移于现在的三条石东头南运河上,桥龄已达百年,目前已不能开启。

上图:金华桥(云飞提供)

第二座开启钢桥建于1904年,在原金华桥旧址,系三孔,中孔可以开启。亦为双叶立转式。1917年大水灾后,南运河裁弯取直,此桥迁移到北大关,于1983年拆除,改为钢筋混凝土桥。

第三座开启钢桥是金汤桥,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建成,取代了东浮桥。其中两孔可以开启,为平旋式。此桥已有80年历史,中间经过二次大修,目前已不能开启,但桥梁仍能正常通车。(金汤桥现为海河开发改造后仿建的新桥,仅作观光使用,无法通车,编者按)

上图:金汤桥(威廉少爷 提供)

第四是旧、新金钢桥。旧金钢桥建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在原浮桥位置亦为一开启桥。1943年日本侵华期间拆除。旧桥墩台保留至今,现在利用旧桥台,架了一座战备钢便桥,供自行车及行人通行。

上图:老金钢桥(韩军 提供)

新金钢桥建于旧桥下游18米处,于1922年筹建,1924年竣工,为三孔。两边为固定跨,中跨为双叶立转式开启跨,已使用了63年。(该桥于1996年拆解后不知所踪,现为1997年建成的新金钢桥,编者按)

上图:金钢桥(云飞提供)

第五是万国桥,即解放桥,也是开启桥。在修万国桥之前,此处原有一座老龙头铁桥,于1902年修建,因不能开启,限制海轮出入市区,故于1923年开始筹建万国桥,1926年竣工,将老龙头铁桥拆除。新建的万国桥,中孔47米,可以开启,为双叶立转式。这是市区规模最大的开启桥,在旧钢桥中,只有这一座目前还可以开启。

上图:万国桥(方博 提供)

第六是西河桥(新大红桥)开启桥,于1933年筹建,由我国李吟秋工程师主持设计,由英商承建。主跨选用系杆拱钢结构,跨径为57.37米。右岸一孔为人力启闭单叶立转式开启跨。建成至今运营情况良好,但已不能开启。

上图:大红桥,注意右侧的抬升装置,现已不存。

上图:大红桥改造前样貌(傅磊于2013年拍摄)

上图:大红桥改造后样貌(傅磊于2018年拍摄)

第七是刘庄浮桥及四新浮桥开启桥。刘庄浮桥建成于1959年,由大型木船及排架组成。又于1966年建成四新浮桥,由六只大型钢丝网水泥船,上托80余米钢梁组成。这两座浮桥均可开放。修建今光华桥(原四新桥)后,四新浮桥拆除,钢丝网水泥船转用于刘庄浮桥。

上图:刘庄浮桥

上图:1991年改造完成的刘庄桥

上图:光华桥

第八是1985年新建的海门大桥开启桥,是一座在塘沽区跨越海河的大桥,为筒支下承式钢桁架桥。正桥长260米,分五孔,中孔跨径64米,能垂直提升27米开启,可通行3000吨海轮。是我市最宏伟最新型的一座开启桥。

上图:海门大桥

2、我市的钢筋混凝土桥:

天津最早建成的钢筋混凝土桥,是旧英租界墙子河上的新华路桥,约建成于二十年代。其后在墙子河上陆续建成17座钢筋混凝土桥,但都是小桥,最长的25米。1933年在马场道废墙子河上建成佟楼桥,这是我市第一座预制T梁混凝土桥。1970年修建地铁时,墙子河上的混凝土桥都已拆除。解放前遗留至今的混凝土桥,只有佟楼桥一座。

解放后自行设计修建的第一座大型钢筋混疑土桥,是新开河上的京津桥,全长102米。采用现场浇筑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最大跨径11米,建成于1950年9月。随后于1951年又将北洋桥旧木桥改建为现场浇筑的钢筋混凝土简支桥梁。

解放后笫一次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T梁,用扒杆及卷扬机上梁的方法施工的桥梁,是1952年建成的西营门桥与大丰桥。这种预制安装方法比现场浇筑缩短工期一半以上。以后又由现场预制改为厂内预制,由扒杆改为机械吊装,施工效率就提高得更多了。1966年建成的勤俭桥上部为预制砼T梁,下部首次采用灌注桩,从此这种类型桥梁广泛采用。1986年在新开河上建成盐坨大桥,桥宽40米,是目前我市最宽的桥梁,采用6孔20米T梁和4孔13米空心板梁,全长172米,下部结构为直径1.2米的灌注桩。

3、我市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梁:

钢筋混凝土通过张拉钢筋,预加应力,谓之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其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材料内在潜力。从而可以节省钢材和水泥,防止混凝土开裂。是国际于四十年代开始广泛应用于桥梁的新技术。

天津市从1960年开始研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梁的设计理论与施工工艺。1965年首次建成20米跨径,采用后张法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简支梁桥,即南运河的咸阳路桥。此桥采用环销锚预应力体系。1965年底又建成我市第一座双向预应力,用后张法施工的大型预应力钢筋混爆土桥——新开河大桥,桥长114.68米,全宽24米,主梁长32米。采用T型单悬臂梁,锚具采用锥式锚及环销锚两种。

1966年又建成了子牙河大桥(原名红卫桥),桥长136米,主跨60米,第一次采用T梁钢构加吊梁,主梁断面为箱型薄壁,悬臂拼装,预应力工艺采用环销锚及明槽配束的方法,此后又在1972年、1973年及1977年建成三座大跨度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即北安桥、狮子林桥及今光华桥(原四新桥)。主跨分别为45米到62米,均采用单悬臂加吊梁形式,并采用临时锚固悬臂拼装施工工艺。拼装完成后,拆除临时锚固,形成简支单悬臂梁,避免了T型钢构必须设置低桩承台的困难。1983年又用相同结构建成大光明桥,此桥在桥南与台儿庄路搞成立体交叉,并设南北匝道桥各一座,专供自行车通行,造型优美,功能分明,获得群众赞许。

上图:大光明桥

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梁中,1974年开始,又成功地采用长线台座法制造先张法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的工艺,先后生产10米、13米、16米三种预应力空心板。1981年在海河上建成的16米跨径的赤峰桥为其代表。

上图:赤峰桥

4、我市首先创造用顶进法修建下穿铁路的地道桥。过去修舍下穿铁路的地道,铁路必须断交才能施工,严重影响铁路交通。1966年我市首先在东风地道施工中,采用箱涵顶进法,突破了这个技术难题。先顶三个地道桥墩,边上两个墩身即作为地道人行道,再用保护铁轨的措施,在铁路不断交的情况下。架放地道桥车行道部分的梁板,一次试验成功。1967年和1968年,又在东风地道顶进方涵的基础上,采用巨型方涵直接顶入和穿越铁路,先后建成南口路地道及新开路地道桥。自此,这种地道桥的施工方法在全国广泛推广使用。1980年又建成我市规模最大的红旗路地道桥,穿越津浦路主线,为三孔钢筋混凝土箱形方涵,长39米,中孔快车道宽16米,净空5.5米。两侧慢车道各宽8米,连成一体,也用顶进法施工。

5、我市的跨线立交桥:

上图:十一经路立交桥(姬成 提供)

我市第一座大型跨线立交桥延成于1982年11月,即十一经路立交桥。这是一座同时跨越公路和铁路的分离式大型立交桥,全长712米。其中主桥与引桥长546米,引路长166米。桥宽18.5米,下部为钢筋混凝土桩基,就地浇筑钢筋混凝土承台,双柱墩身。主桥为三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形连续梁,中孔跨径32米,两侧各30米。采用先按简支梁拖拉就位,然后拼接张拉预应力筋,形成连续梁的方法施工。引桥为就地浇筑箱形连续梁。该桥克服了大跨度、弯桥身、有超高、工期紧等难关,特别是重180吨的主梁在施工安装不能影响火车正常行驶的情况下,一次吊装成功。标志着我市建桥技术达到新的水平。工期只七个月,工程质量优良,获国家颁发的质量银牌奖。1985年和1986年建成中环线上的跨线立交桥有七座,即西半环的长江道、八里台和解放南路立交桥,东半环的中山门、东兴、东风及普济河道立交桥,其中有代表性的是:

(一)八里台立交桥,这是我市第一座苜蓿形三层互通式立交桥,由两条立交干线与四条匝道桥组成,占地面积7.41公顷。建成以来,使用性能良好。

上图:八里台立交桥

(二)中山门立交桥,又名蝶式立交,它与八里台立交被人们赞为中环线上的两颗明珠,都成为天津的景观。中山门立交的造型简洁明快,施工难度更大,由三条主桥和八条匝道桥凌空联接组成,具有弯、坡、斜的特点,是一座三层定向互通式,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道行驶的立交桥。

上图:中山门立交桥(又称蝶桥)

(三)普济河道立交桥,是我市目前最高的一座立交桥,最高点净空达18米,由曲线与直线段组成,平面线型是“S"形,总长1306米。

上图:普济河道立交桥

(四)东兴立交桥,全桥由主桥、两座匝道桥和人行天桥等四部分组成,桥长1734米,引路长565米,是我市最长的一座高架立交桥。

上图:东兴立交桥

6、我市第一座栓焊结构钢桥:

1983年我市建成第一座栓焊结构钢板桥梁——新红桥。这种结构,先将部分钢梁在厂内焊接成部件,再在现场用高强螺丝栓接而成,故名栓焊结构。是一种新型的建桥工艺。新红桥的主桥、引桥和引路,总长1163米。其中,主桥长161.54米,为双孔连续梁,主跨孔径达87米,是我市目前跨度最大的桥梁。又因桥中心线与河道中心线成45度角,也是我市斜度最大的桥梁。

上图:新红桥

7、我市的双曲拱桥:

在二十世纪60年代,国内出现了一种预制拼装与现场浇筑混凝土相结合的拱桥——双曲拱桥,目前在天津也建成了一批双曲拱桥,目前尚存的有团结桥与井冈山桥,均跨越南运河。这种桥的优点是节省钢材。造型优美,类似我国古老的赵州大石桥。

8、我市的吊桥:

1964年,我市利用旧电车钢轨加工成钢桁架,在现在的新红桥附近,建成一座跨径80米的在链悬索吊桥。主索采用钢绞线。塔架为门框式,塔高13.7米。桥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米。这是我市第一座吊桥,一直使用到1982年建新红桥时拆除。

如上所述,近百年来,天津城市桥梁建设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在改善城市交通上起到显著作用,也使城市面貌更加壮丽。由于笔者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到之处,希有识者指正。



(本文作者为原天津市道桥处总工程师,全文为天津市土木工程学会一九八七年度年会会议交流资料)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7 15:37 , Processed in 1.10660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