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东交民巷与台基厂大街交叉路口西北角掩映于树木之中的原法国使馆官邸建筑 自东交民巷与台基厂大街的交叉路口西行不远,路北侧可见一座造型独特的西式大门。大门敦实厚重,为单拱券凯旋门式,由青砖砌筑,局部线脚用青石装饰。门洞两侧墙体向外凸出呈墩状,下部设基座,上部以梯形凹龛线脚装饰,凹龛中部点缀一孔洞。中央大门洞上部为半圆券,拱券下的拱脚石支在两个砖砌圆形倚柱上,柱头为仿爱奥尼式。半圆券上方为线脚挑檐,檐下设托檐石,两侧墙墩之间的托檐石下方饰以卷草纹样。门洞内为红色门板。门前有两座威武的石狮,大门两边有弧形侧墙拱卫,侧墙为顶部覆以筒瓦并带瓦当、滴水的中式风格。凯旋门造型与石狮、弧形墙的组合可谓中西合璧。大门右侧立一块石碑,上面镌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交民巷使馆群——法国使馆旧址”等字样。此大门即原法国使馆大门。透过门洞,可见院内正对大门的假山石,或为法国使馆旧物。 清咸丰八年(1858年)6月27日,在《中英天津条约》签订后,清廷全权代表桂良、花沙纳同法国专使葛罗正式签订了《中法天津条约》。在条约第二款中规定:“凡有大法国特派钦差大臣公使等予以诏敕前来中国者,或有本国重务办理,皆准进京侨居。” 瓜尔佳·桂良(1785~1862),满洲正红旗人,恭亲王奕訢的岳丈,历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 巴蒂斯特·路易·葛罗,Jean-Baptiste Louis Gros,(1793-1870),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葛罗曾在中国指挥法国军队。先后与中国政府签订中法《天 津条约》、中法《北京条约》。 清咸丰十年(1860年)10月25日,在《中英北京条约》签订一日后,清廷代表奕䜣毫无抗争地完全接受了法国的所有条件并与法国代表葛罗在东交民巷礼部衙署签订了《中法北京条约》,同时交换批准了已签订的《中法天津条约》。 爱新觉罗·奕䜣(1833-1898),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1月20日,清廷在东堂子胡同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恭亲王奕䜣为首席大臣,大学士桂良和户部左侍郎文祥任副手负责办理各国事务,并开始为各国公使驻京觅地,各国也在京选择馆址,以备建馆长驻。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78年) 早在清咸丰十年(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法国军队曾占领位于东交民巷御河东岸的肃王府,并欲将法国使馆建于此处,当时的肃王府府主是清咸丰三年 (1853年)袭爵的第八代肃亲王爱新觉罗·华丰。因为肃亲王府是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府邸,王爵世袭罔替,极其尊贵,清廷认为将如此显赫的王府租借给洋人有辱大清尊严,负责与英法联军谈判的恭亲王奕䜣断不答应将该府邸改作法国使馆。 《乾隆京城全图》中的肃亲王府 后来,奕䜣应允将位于东交民巷与台基厂大街交叉路口西北角的纯公府租给法国作为使馆,法方开始拒不接受,几经交涉,在奕䜣提出仿英国使馆成例,同意其可自行修葺,并准许在纯公府西侧花园的空地自建房屋,一切修缮费用,均在一千两租银内扣除,法国代表才勉强同意。 追溯纯公府的历史,在不同历史时期,该府又曾以各代不同府主之名被称为“博贝子府”、“辅国公盛昌府”、“庆公府”、“纯公府”。该府第一代府主为清初的贝子博和托,博和托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七子爱新觉罗·阿巴泰的第二子,据《啸亭续录》卷四记载:“贝子博和托宅在东江民巷”。至清乾隆时期,此府府主为爱新觉罗·盛昌,盛昌的爵位为奉恩辅国公,因此在《乾隆京城全图》中此府被标注为“辅国公盛昌府”。盛昌卒后,其第二子爱新觉罗·庆怡袭奉恩辅国公爵,故称“庆公府”。至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此府府主已传至奉恩辅国公爱新觉罗·纯堪,此府又被称为“纯公府”。其府邸的地位和重要性远不及肃王府,最终成为恭亲王奕䜣许诺给法国的使馆驻地,府主纯堪全家则搬迁至东四五条居住。 《乾隆京城全图》中的辅国公盛昌府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2月,法国公使布尔布隆派法国参赞哥士耆进京主持将纯公府改建为法国使馆事宜。参赞哥士耆到达北京后,根据与清廷达成的协议及清廷提出的建馆草案,请法国使馆装修总管工兵上尉布维耶(Bouvier) 绘制成立体效果图,基本保持了原纯公府的总体布局和建筑结构。 明信片上的纯公府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3月25日,法国第一任驻华公使布尔布隆由天津抵京,正式进驻由纯公府改建而成的法国使馆。 纯公府大门 纯公府大门与二门之间 纯公府二门 纯公府东配殿 纯公府赏亭 利用纯公府大门改造而成的法国使馆大门为五开间的硬山顶建筑,前出廊。檐下正中悬挂一块竖匾,由旧照可辨识“……全权大臣公署”字样,门前立一对威武的石狮。 法国公馆最早的照片,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森(John Thomson)1871年拍摄的法国使馆大门 1898年前后拍摄的法国使馆大门,大门前带帽站立者为给光绪皇帝看过病的法国医生Claude Dethève 自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期间,法国使馆院内进行了改造翻新工程,建筑布局和最初效果图有很大变化,主要建筑集中在总平面图中的“一纵一横”:“一纵”即自大门进入后的南北轴线上的接待院和公使官邸;“一横”即沿东交民巷路北的围墙内自东向西排列的办公区,包括小教堂、招待所、参赞及医生住宅等建筑。在原纯公府的“赏亭”迤北、迤西留出大量空地作为花园和球场 。法国使馆内的道路及建筑名称是以曾在使馆内工作过的人员名字命名,如“哥士耆散步道”。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爆发“庚子战乱”,法国使馆在义和团及清军的围攻中损失惨重,院内多数建筑包括大门、二门、迎宾厅、 招待所、公使官邸、小教堂等已变为废墟。 法国使馆平面图中被义和团摧毁的范围示意(图中黑斜线部分) 被义和团摧毁的法国使馆大门(原纯公府大门)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东交民巷一带被正式辟为“使馆界”。法国使馆重新修缮,其范围进一步扩大,将柴火栏胡同以南及原法国使馆西北部的民宅一并纳入其范围。扩张后的法国使馆东临台基厂大街,南临东交民巷,北侧与意大利使馆相邻,西北侧与日本兵营相邻,西南侧与日本使馆旧馆相邻。法国使馆总占地东西约122米,南北约217米。 1903年使馆界总平面图中的法国使馆 新建的法国使馆由大门、大体量的主楼与若干栋小体量的副楼等西式建筑围合而成。 法国使馆总平面图 原先利用纯公府大门改造而成的法国使馆大门在“庚子战乱”中被摧毁后,在最终的西式大门建成之前,法国使馆大门为一座新建的单开间中式门楼,位于纯公府大门西侧不远处,其位置原先为通向使馆小教堂的入口。 使馆主楼位于与大门连接而成的中轴线的最北端。主楼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平面为“U”字形,带地下室,外墙为清水灰砖墙,局部以青石装饰,坡屋顶上有高耸的烟囱。南立面接近东西两端处略向前凸,首、二层均为敞廊。首层敞廊由较平缓的大圆拱券洞与小圆拱券洞交替排列,拱脚立于青石立柱上。二层敞廊由均匀的小圆拱券洞组成,三个小圆拱券洞与首层的一个大圆拱券洞相对应。整个立面形成较强的韵律感。首层平面布局东端为前厅及楼梯,西端为大餐厅及厨房,中部为大、小两个会议厅,两者可分可合。二层主要房间为办公用房。 在洪昌胡同南口附近的北京内城南垣上向北远眺法国使馆主楼 自西南向东北远望法国使馆主楼,前景为日本使馆旧馆 自南向北看法国使馆主楼 修建法国使馆的同时,在与使馆一街之隔的台基厂大街东侧建设法国兵营。法国兵营位于台基厂三条北侧,东起高弼路(Rue Gaubil,今改称兴华路),西至台基厂大街,北抵台基厂二条,总占地面积2.24公顷。 1903年使馆界总平面图中的法国兵营 因法国兵营首任统帅为八国联军法国远征军总司令瓦隆,法国兵营又称作“瓦隆兵营”。埃米尔·雷吉斯·瓦隆(Emile Jean Francois Régis Voyron,1838-192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著名军事将领。他出身于法国德龙省迪约勒菲,自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创建的圣西尔(帝国)军事专科学校毕业。1900年8月4日,法国政府应当时驻华公使毕盛(Stéphen Jean Marie Pichon)请托,联合七国列强共同武装侵华、镇压义和团运动,瓦隆将军被任命为法国远征军总司令官。1901年完成任务后,他统率占领军进驻北京东交民巷,协助法政府兴建兵营护卫公使馆,事毕后经上海归国,获封一级荣誉勋位大十字荣誉勋章。 埃米尔·雷吉斯·瓦隆(Emile Jean Francois Régis Voyron,1838-192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著名军事将领 法国兵营内常驻法军约800余人。 法国使馆卫兵 法国兵营大门是单拱券凯旋门式的变体。两侧是又窄又高的柱墩,扁壁柱的柱身是砖砌重块石式,檐部以上采用方锥形顶。中央券洞上部是三角形墙,其内嵌有曲线形白石,镌刻“1901”及“Caserne Voyron”字样。门前有长约50米、宽6米的空地。大门两侧的院墙开有人行便门,墙面用砖砌成水平凹线。 法国兵营大门(1948年) 法国兵营规模宏大,各主体建筑布局基本呈以大门为中轴线并围绕操场的东西对称状排列,若包含次要建筑在内,兵营建筑总计二十余栋,又有各类功能设施散布其间。 法国兵营总平面图 院落正中为操场,在操场北侧兴建两栋体量最大的建筑,作为士兵宿舍楼使用,两楼相距约10米,分列于中轴线的东西两侧。 美国生活杂志(LIFE)刊登的法国兵营图片(1948年) 在两栋士兵宿舍楼北侧,依傍北界墙建有膳房、马厩、军需库等房屋。在两栋宿舍楼之间略靠前位置,摆放面朝大门、彰显军势震慑力的陆战炮。 在两栋士兵宿舍楼东南侧、西南侧各建有副官楼一栋。西副官楼之西南,建有医务房一栋;东副官楼之东南,建有食堂一栋。院落中央则辟为空阔的广场,广场南侧正中为兵营大门,其两侧设警备门房。在广场的西南隅和东南隅,又特别设置两处独立套院,均为满足营地驻骖的高级武官所使用,其内对应建设面阔八间的武官楼各一栋,包含附设的车库、厨房、水井等。依傍西界墙营建一段段间隔的排子房,配置大大小小的各类军需库。 医务房(左)和西副官楼(右) 俯瞰西武官楼(前景) 东武官楼南面 食堂 饶有兴味的是,法国兵营是二十世纪初一桩国际体育盛事的见证地。中国最早的汽车拉力赛是在一百多年前举办的。1907年3月,法国《晨报》提出要举办一次“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这在当时真可谓是一个惊人的创意,得到了欧洲各国赛车手们的热烈响应,也得到了清政府的准许。 最终敲定“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的行程路线为北京-张家口-库伦-恰克图-伊尔库茨克-鄂木斯克-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喀山-莫斯科-斯摩陵斯克-华沙-柏林-科隆-布鲁塞尔-巴黎。最初报名参赛的有25个队,临赛前大部分人都怯阵退出了比赛。1907年6月10日,从北京出发的赛车仅有5辆,其中有3辆法国汽车:两辆为“德-戴恩-布顿”汽车、一辆为三轮汽车;一辆荷兰的“世爵”汽车:还有一辆为意大利的“伊塔拉”牌汽车。五辆当时最时髦的汽车从中国北京出发,终点设在17000公里之遥的法国巴黎。出发仪式在北京东交民巷“使馆界”的法国兵营举行。 法国车手乔治斯·柯米尔 意大利伊塔拉牌汽车 早上8点之前,5辆汽车都在法国兵营内集合。兵营里挤满了人,在北京和直隶省的欧洲人几乎都汇集在此给赛车手们送行,各国驻华公使以及公使馆工作人员、赫德爵士、西方银行和公司的职员全都来了。法国使馆一等秘书的夫人——一位仪态优雅的美人,是汽车拉力赛出发仪式的发令员。她高高地举起了手中的旗帜,人群中顿时一片寂静,只听见汽车发动机的声音。旗帜一落下,5辆汽车就在引擎的轰鸣声中向兵营门口开去。车队经过了奥地利使馆,然后在意大利使馆拐弯,驶出使馆区。8月10日,赛车手们到达巴黎,下午4点半,规模盛大的入城仪式开始举行,整个巴黎为之轰动。 1949年以后,法国使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接收,周恩来和陈毅都曾在此办公。 1970年3月柬埔寨朗诺集团发动政变之后,周恩来总理把国王西哈努克亲王接到北京,并把原法国使馆作为国王寓所和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办公地。1971年1月原法国使馆修缮一新,西哈努克亲王夫妇和王室成员从钓鱼台国宾馆搬迁至此居住。直至1975年8月,西哈努克回归柬埔寨。此后,华国锋及国家其他领导人都曾在此居住。1990年代,西哈努克亲王回到院内居住,在北京养病直到2012年10月15日在院内病逝。此后,法国使馆旧址交还国家事务管理局,作为接待国际友人的重要场所。 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1987年3月) 自西南向东北方向俯瞰法国使馆旧址 2001年6月,法国使馆旧址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国使馆旧址总平面图 法国使馆旧址位于今东交民巷15号,占地面积2.71公顷。使馆主楼已被拆除,现原址新建一栋体量相似的二层楼房。法国使馆现有建筑遗存包括大门、四栋官邸及院内中部的汉白玉莲花喷水池。 法国使馆旧址内的汉白玉莲花喷水池 法国使馆旧址内原庆公府建筑构件 法国使馆旧址现存四栋官邸,建筑面积分别为851平方米、653平方米、747平方米和642平方米,约建于1910年前后,保存较好。四栋官邸均为地上二层,砖木结构,外观为清水灰砖墙配以石材装饰,有的采用木质外廊,有的则采用砖质连续券廊,风格均属法国乡村别墅式。其中三栋位于花园东侧,一栋位于花园西侧。东侧三栋官邸的前两栋位于一条直线上,最北侧一栋向东突出。 使馆东南隅官邸建筑南立面 使馆东南隅官邸建筑西南侧 使馆东南隅官邸建筑西立面 使馆东北隅官邸建筑局部 院内官邸建筑东南侧 院内官邸建筑东北侧 官邸建筑细部 而今,自东交民巷与台基厂大街的交叉路口北行,视线越过大街西侧围墙,可看见三栋官邸的顶部。最北侧官邸东立面突出的建筑局部打断围墙并与其形成表面持平的整体,也成为台基厂大街西侧一道独特的街景。 使馆东南隅官邸建筑 使馆东北隅官邸建筑 法国兵营旧址位于今台基厂三条3号,作为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之一部分,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北京市总工会办公使用。建筑遗存包括两栋士兵宿舍楼、西武官楼及医务房。 法国兵营大门已被拆除,原址曾建起新的北京总工会大门,近年又将该大门拆除,参照兵营大门原貌对其两侧柱墩及围墙进行局部复建,由于大门开间比原物大出许多,顶部拱券及三角形山花并未复建。大门内的底景也历经不同时期的变化,现在正对大门的是一座新建的灰色办公主楼,该楼遮挡住原兵营最北侧的两栋士兵宿舍楼。 兵营大门原址新建大门 法国兵营旧址的主要建筑遗存是两栋士兵宿舍楼。每栋为十四开间,面阔约52米,进深约12米。建筑地上二层,顶部设阁楼,为砖木结构,使用灰砖砌筑而成。首层原先为敞廊,每两开间有扁壁柱贯通首、二层,两开间之间的首层砌有扶壁。首层每开间为平缓的弧线券洞。首、二层之间由砖砌水平腰线划分,并有立砖砌成齿状叠涩。二层每开间为双联弧券窗。楼内走道两侧为相同的房间,楼梯间在东、西两侧。楼外观呈殖民地建筑风格,屋顶则是中式四坡顶,设红色挂檐板,向外突出的前后通廊覆盖坡檐顶,两重屋檐形成类似于中式重檐庑殿顶的意象。原建筑已经过改造翻修,首层敞廊已封堵并安窗,两栋士兵宿舍楼被扩建连接为一体,现为单位办公用房。 士兵宿舍楼改造前 士兵宿舍楼改造后 西武官楼位于院落的西南隅,建筑坐北朝南,面阔八间、进深三间。建筑地上二层,顶部设阁楼,为砖木结构,以灰色清水砖砌筑。南立面首层每开间为大弧券窗,与二层的双联小弧券窗相对应。建筑风格与士兵宿舍楼相似。 西武官楼 武官楼首层平面 武官楼二层平面 武官楼南立面 武官楼北立面 武官楼东立面 武官楼西立面 医务房为一栋四坡顶平房,朝向院落的东立面开大块玻璃窗,窗顶为木制弧券,窗格采用中式窗棂。 医务房 由于法国兵营旧址现为国家机关等单位,难以入内。行走在其西侧的台基厂大街或北侧的台基厂二条,视线越过围墙,可以看到已连接为一体的两栋士兵宿舍楼的顶部,朝向台基厂二条的北立面形成长达百米的胡同界面。从围墙顶部覆以仰合瓦的装饰细部看,法国兵营旧址西侧及北侧的围墙似为旧物。 法国兵营西侧围墙 2018年12月,法国兵营旧址周边老城风貌保护项目腾退工作启动。该项目涉及的74户居民全部签约,旧址将恢复法国兵营原貌及历史格局。 2019年初,法国兵营旧址的使用单位北京市总工会在整体搬迁时发现8件清代石刻文物,包括石座1件、石狮2对、露陈墩1件、石绣墩4件。这些石刻文物既有夔龙纹等传统纹饰,又具有西洋元素,其风格与圆明园中现存石刻近似。据推测,这些石刻文物有可能是由当年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夺至此。北京市总工会已将这些文物转交圆明园进行进一步研究。 从原法国兵营大门沿着台基厂三条西行,至台基厂大街后再向北行走一段距离,在大街西侧出现一座由两座相同的门房组成的西式大门,与其它高大威严的使馆大门相比,此大门在树木的映衬下有着近人的尺度感和乡村庄园般的浪漫气息,此大门即原意大利是使馆大门……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28 , Processed in 1.099105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