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东交民巷志 | 列国使馆之日本使馆——使馆界现存最早的外国公使馆

2022-11-25 09:42|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刘文鼎|来自: 筑城通鉴

摘要: 在今正义路东侧,与路西侧的原英国使馆大门斜向相对,有一座造型独特的西方折中风格的大门,它原先是日本使馆新馆的大门,大门内即日本使馆新馆原址。从这座大门向南,走到东交民巷与正义路的交叉路口后向东,来到位 ...

在今正义路东侧,与路西侧的原英国使馆大门斜向相对,有一座造型独特的西方折中风格的大门,它原先是日本使馆新馆的大门,大门内即日本使馆新馆原址。

从这座大门向南,走到东交民巷与正义路的交叉路口后向东,来到位于东交民巷北侧的法国邮局旧址,在法国邮局西侧与之紧邻,有一座不易被人察觉的残存的大门门房,此处旧时曾经存在一座巍峨的大门,它拥有比日本使馆新馆大门更为久远的历史,它就是日本使馆旧馆的大门。而最早的日本使馆却并不在东交民巷,历史上的日本驻华公使馆曾经两易其址……

残存的日本使馆旧馆大门(南侧)

残存的日本使馆旧馆大门(北侧局部)

清同治九年(1870 年),日本派外务权大丞柳原前光为全权大臣来华,提出签约通商要求,先后拜见了三口通商大臣成林和直隶总督李鸿章,但总理衙门以“大信不约”为由拒绝签约,只想把两国关系限于通商贸易上。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78年)

清同治十年(1871 年),日本任命大藏卿伊达宗城为全权正使,来中国议约。由于清政府对西方列强逼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有一定认识,因而要求订一个平等条约。而日本想“援照西例”,将不平等条约加于中国,遭到反对。日本最终不得不接受中方的条件,双方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这是中日两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自此中日正式建交。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日本在北京开设使馆,最初是利用在东四六条(今东四六条17号)购买的民宅改建成日本使馆。日本首任驻华公使为副岛种臣。

利用四合院办公的日本驻屯军司令部的管理部门(1901年)

利用四合院办公的日本驻屯军司令部的大行李宿舍(1901年)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日本使馆迁至东交民巷。日本使馆在东四六条办公十余年时间,由于各国使馆逐渐聚集在东交民巷,日本使馆向本国政府申请了购房费3.15万日元及改建费1.35万日元,购买了东交民巷中段路北的一处民房,将其改扩建为使馆。相对于后来大门开向御河东沿的日本使馆新馆而言,此处为日本使馆旧馆。

1903年使馆界总平面图中的日本使馆旧馆

清光绪十年(1884年)8月,日本外务省派遣技师片山东熊承办北京公使馆迁移及建设。片山在1884年8月20日离日本来华,1886年8月18日离北京归国,在华时间约整两年。日本使馆旧馆工程于1885年5月开工。1886年8月完成,从设计到施工均由片山主持。

日本使馆旧馆利用原有四合院改建而成,均为砖墙承重的木屋架平房,由南、北、西三栋房子及东侧的木构连廊围合而成。

日本使馆旧馆总平面图

日本使馆旧馆本馆平面图、屋顶平面图

本馆南立面图

日本使馆旧馆后罩房立面图

日本使馆旧馆横剖面图(南视)

日本使馆旧馆横剖面图(北视)

日本使馆旧馆纵剖面图(西视)

使馆建筑包括用于办公的本馆和后面的宿舍两部分。本馆在最南侧,正对使馆大门,为新建的单层外廊式建筑,屋顶高7.68米,檐高5.63米。其正立面为七开间,面阔约30米,以主入口为中心,左右对称,两侧各为三开间连续拱劵,当初均是柱间设栏板的外廊。

正中入口为角柱上立半圆拱券,拱券上方为三角形山花,装饰砖雕叶板,叶板中央的圆形部分微凹,安放菊花纹章,是日本驻外公使馆的习惯作法。

本馆主入口立面图

日本文武官在本馆主入口前合影

建筑由清水灰砖砌筑而成,山花、主入口角柱、正面端墙角柱、女儿墙栏板等建筑细部采用砖雕装饰,包括菊花、牡丹、花瓶、鹿等图案,出自中国工匠之手,当时在日本还没有掌握这种技术的工匠。

本馆端墙砖雕大样图

北房和西房是利用原有民宅改建而成,作为宿舍使用。屋顶高4.24米,檐高3.29米。

日本使馆旧馆大门坐北朝南开向东交民巷,与本馆处于一条中轴线上。大门为中部高起的半圆拱券门,两侧较低部分为门房。

最初的日本使馆旧馆大门


日本使馆旧馆大门

日本使馆旧馆的本馆及宿舍留存至今,位于今东交民巷21号,占地面积3375平方米,建筑面积2631平方米。

日本使馆(旧馆)旧址总平面图

日本使馆旧馆是东交民巷地区现存的最早的建筑物,是这一地区建造于十九世纪且唯一保留下来的建筑,也是了解北京地区近代建筑发展过程的重要代表。2002年投入45万元进行修缮。

日本使馆旧馆大门东侧紧邻原法国邮局西墙,现仅存西侧门房,半圆拱券门洞及东侧门房已被拆除。

残存的日本使馆旧馆大门(北侧局部)

大门西侧有一幢二层带局部地下室的西式小楼,是后期建造的外交官员住宅,每层两户。原外墙为红砖砌筑,带有荷兰风格,现在外墙被刷上灰色涂料。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爆发“庚子战乱”,在义和团围攻各国使馆时,位于东交民巷路北的日本使馆旧馆虽未被破坏,但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日本却借口原址狭小、不敷使用,趁机迫使清政府将御河东沿的詹事府、肃亲王府、柴火栏胡同及部分民宅划为新使馆用地。

1903年使馆界总平面图中的日本使馆新馆及兵营

我们先来看看这詹事府和肃亲王府。詹事府在御河东沿,御河中桥东偏北。据《燕都丛考》转引《词林典故》:“詹事府在玉河东,西向,明代所建,我朝仍其旧制。门内南偏为土地祠。大堂之南厅事左右春坊官居之,北厅事司经局官居之,堂之后为穿堂,又后为退堂。穿堂之南有厅事,为府中官僚视事之所,退堂之后中为先师祠,其旁为斋房。有碑,镌康熙十六年所赐御书‘存诚’二字。”

清代地图中的詹事府

詹事府始设于明代。初设大本堂,召四方名儒教授太子诸王,或在文华殿进讲。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设詹事院,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改院为府。明正统七年(1442年),建詹事府衙署于此。詹事府设詹事、少詹事,为三、四品官衔。清代,詹事府设詹事满、汉各一名,少詹事满、汉各一名。

《乾隆京城全图》中的詹事府

肃亲王府在御河东沿,东北部与堂子搭界,南边与詹事府为邻。

清代地图中的肃亲王府

肃亲王为清初八家“铁帽子王”之一,先祖为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肃武亲王豪格。

末代肃亲王善耆

肃亲王府院内是三组并列的院落。中路是主要建筑物的所在,宫门外是个半封闭的院子,东西有阿斯门相对;宫门里边还有仪门,两侧有回事处、管事处;仪门内是东西配殿和银安殿,银安殿五开间,建在月台之上;银安殿后边西小院是厨房,正北是北宫门,里边是后殿和后罩房。府内东路,南边有四合院,北边是三进院的家庙,家庙外边有牺牲所,家庙东北随墙开有后门。府内西路是花园,花园南侧有书房、含翠堂、大观堂等,花园北侧有望楼。

《乾隆京城全图》中的肃亲王府

日本旅游手册中的肃亲王府

由于肃亲王府环境优美、富丽堂皇,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法国公使拟用作为使馆,因肃亲王是清初八家“铁帽子王”之一,“出租王府究竟有关体制”,恭亲王奕䜣不敢轻易允诺。经过几番交涉,才改将纯公府作为法国使馆驻地。肃亲王府躲过了这次租借,却难逃“庚子战乱”的厄运,在义和团进攻使馆区的炮火中,几乎沦为一片废墟。

庚子战乱中的肃亲王府

庚子战乱后的肃亲王府沦为一片废墟

原肃亲王府花园内的垂花门、亭子及假山留存至今。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日本使馆新馆开始兴建,清宣统元年(1909年)建成启用。新馆修建时保留利用了原肃王府花园的部分山石、树木与围墙。在用地北部建设使馆,在用地南部建设兵营。设计者为日本近代著名建筑师真水英夫。

日本使馆新馆及兵营总平面图

日本使馆新馆及兵营西临御河东沿,东部与法国使馆、意大利使馆相邻,北部与意大利兵营相邻,南部与西班牙使馆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相邻。大门开在御河东沿(今正义路),御河东沿遂被洋人称为“明治路(Rue Meiji)”。

日本使馆新馆大门

日本使馆新馆大门坐东朝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中央门洞净宽4.56米。门楼两侧有弧形墙,弧形墙外侧出挑圆锥顶的小圆塔进行收束。门楼为二层,两侧门房皆有小楼梯可上至二层。总体风格为西方近代折中风格。立面由三部分组成,两侧为灰砖砌筑的碉楼式墩体,采用三段式处理,首层开小圆拱窗,上部带弧形窗眉,下部设半圆凸肚挑台;二层正中饰以方形假窗,首、二层之间的腰线中央以三角山花装饰;檐部线脚中央以巴洛克式涡卷装饰,上为方锥形铁皮屋顶,总高9.35米。两楼之间拱券门洞中部腰线以上为凹龛实墙,以菊花及卷草纹样的砖雕装饰,拱券中央顶部设券心石,其上再套三角山花。

日本使馆新馆主楼为二层砖木结构,东北部有局部地下室。平面为不规则矩形,面宽约46米,进深约34米。南立面为主立面。

建筑立面处理不追求轴线对称,而注重多样性的变化组合。南立面主入口偏东,大门部分微向前突,门前台阶上的一对爱奥尼式矮柱上支撑一半圆筒拱做门罩,两侧有扶壁式厚侧墙。二层中央门前有牛腿挑出阳台,门两侧为壁柱,壁柱两侧实墙面有盾徽式装饰。门套之上有花形装饰,檐部两组壁柱头上有巴洛克式反、正涡卷。古典檐口之上,立有高耸的方锥顶,开有顶部为弧形的老虎窗。

中央主入口西翼主体共六开间,底层为连续的罗马券柱式,以瓶式栏杆相连;二层为柱廊,顶部以简化水平的檐部结束,双柱间连以新艺术运动风格的铁花栏杆。西翼结束端是一个约7米见方的碉楼式突出体,上部退后,四角细柱支撑一四锥顶。

中央入口东翼有两开间的实墙开窗,屋顶檐口上面立栏杆式女儿墙。东翼结束端底层为半圆形突出体,四根扁平塔司干式壁柱间开长窗,以立于小型塔司干壁柱上的半圆券为窗套。檐部之上伸出弧形大挑檐,上面突起为弧形护墙。二层墙面开有并联一体的两窗夹一门,并以完整的一套罗马柱式做门窗套,其上又有半圆形券石装饰,顶部三角形山墙高出屋檐。


建筑西立面朝向花园,门前有宽大伸展的平台,长约25米,宽约4至8米。西立面中段为与南立面西翼相似的通廊,但二层为爱奥尼双柱。西立面北段结束体前凸,亦有复杂装饰;南段结束处又在南立面西翼的方形突出体北侧加一中世纪圆形碉楼。

日本使馆新馆大门南侧不远处为日本兵营大门,亦为坐东朝西,开向御河东沿。大门采用中间大、两边小的三开间形式,中央大券洞高于两边小券洞。

1941年在日本兵营大门前美军阿什赫斯特上校率华北陆战队向日军投降

日本兵营由若干栋二层建筑组成,其中几栋首、二层采取连续拱券的柱廊形式。

自南向北俯瞰日本兵营


在日本侵略军占领北京的日伪时期,又在日本兵营南侧、日本使馆旧馆西侧建了五座营房,均为合居式住宅,应是下级军官的住所。

民国时期,东交民巷各国使馆时常成为政要及军阀的庇护所。

日本兵营士兵

1924年11月5日,清逊帝溥仪被冯玉祥的国民军赶出皇宫后,先是被安置在后海醇王府居住,以后又在日本人的庇护下,逃入日本使馆。1925年2月日本政府又将溥仪转移到天津日租界保护起来。

末代皇帝溥仪

1928年中华民国首都迁往南京,日本驻华公使馆随即迁往南京。1935年根据中日两国协议,将双方的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1938年双方大使馆因中日战争关闭。1952年蒋介石与日本首相岸信介签订《中日和约》后,日本把驻华大使馆改设在台北市。1972年日本与台湾国民党政府断交,驻台北大使馆遂被裁撤,并于北京设立日本大使馆。

日本使馆新馆主楼内景

日本使馆新馆主楼“栋札”(上梁牌),贴于屋顶正梁下皮

日本使馆(新馆)旧址位于今正义路2号,占地面积2.7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88平方米。原使馆大门及主楼保存完好。使馆大门现状与原貌略有不同,正中券洞二层半圆形凹龛内的砖雕装饰已被去除,两侧碉楼式墩体二层的假窗装饰已改为真窗。日本使馆旧址曾经是北京市人民政府驻地,于2001年6月25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投入90万元进行修缮。

日本使馆(新馆)旧址总平面图

日本使馆新馆大门外侧

日本使馆新馆大门内侧

日本兵营大门已不存,在其原址附近新建一座欧式大门,院内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部队驻地。

日本侵略军占领北京的日伪时期建设的四座营房留存至今,位于今东交民巷23号。

日本使馆旧馆西侧的后期兵营总平面图

最南侧一栋面积较大的营房紧邻东交民巷,为二层开有连续拱券窗的红砖墙坡屋顶建筑,曾经为日本宪兵总队细菌研究所使用。


从日本使馆新馆大门顺着正义路东侧人行道向南,来到东交民巷与正义路的交叉路口,在路口的东北角是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在横滨正金银行的东侧,即现在东交民巷饭店的位置,曾经有一座规模不大的外国公使馆,它就是西班牙使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9 , Processed in 1.098065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