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老北京內外城結合部碉樓

2022-12-8 08:44|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陶然野佬|来自: 陶然野佬旧都回眸

摘要:  北京外城建於明嘉靖年間,計劃修築外城後,北京城要成爲“回”字形格局。但是工程經年,財力不濟,最後南面城垣的修建未能西抵故金舊城垣,即北折在內城東、西向包築於東南角樓和西南角樓北側,成爲了“凸”字形格 ...
   北京外城建於明嘉靖年間,計劃修築外城後,北京城要成爲“回”字形格局。但是工程經年,財力不濟,最後南面城垣的修建未能西抵故金舊城垣,即北折在內城東、西向包築於東南角樓和西南角樓北側,成爲了“凸”字形格局。於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完工。

  外羅城的建築是草草收尾,東、西段城牆北折後,稍越過內城南垣界限即分別折向內城,形成了外城的北垣。東段北垣僅略包過內城東南角樓,即與內城東垣結合,因外城牆體矮於內城,抵內城根的外城牆端築一歇山小式的碉樓相結合,通過碉樓內的梯道纔可登上內城垣。老照片可見內城側有實榻大門供進出碉樓,但外城牆側在城牆下是看不到進出口的,所以推測碉樓外城牆側是一個下沉式出入口,這從守城將士的安全考慮是很實用的。碉樓朝外的牆面開有兩排八個窗子(戰時也可能當箭窗使用),所以俗稱“八瞪眼兒”。

  西段北垣是對著內城西垣南段第一個墩臺修築,所以結合部碉樓是與墩臺(馬面)的正面相接,不是結合到內城牆體上。可見當時是帶有臨時性質,沒想到這一臨時設置一下子就延續了四百多年。爲便於從外城北部直接出城,在這兩段北牆上分別開了兩個臨時性小城門,即東便門和西便門。這個北垣本不在原規劃之內,原規劃外羅城是全包圍內城,並爲十一門之制,就像元大都城,東、西、南三面各闢三門,北面闢二門。實際外城完工時,東、西垣各闢一門,南垣闢三門,北垣東、西段各闢一便門,成了七門之制。

  外城新建南、東、西垣和北垣東、西兩段,總長二十八里,高一丈八尺,遠低於內城垣,城門、角樓規制也遠遜於內城。城門外包築甕城,範圍狹小,正對城樓處爲甕城門洞,無箭樓、閘樓。入清後的乾隆年間纔在各門甕城門洞上加築了箭樓。雖然新建外羅城沒能按初衷包圍內城,但也將舊南城(遼金故城)囊括大半,使北京城的南中軸綫延至永定門,天壇與先農壇圍進了城中,內城前三門外的關廂地帶得到了發展,形成了明清從菜市口經前門大街到花兒市的繁華商業帶,也造就了獨特的南城文化。

  1958年,由於修建新北京站,進京鐵路要從內城東南角樓南側移到角樓北側進站,進入內城的這段鐵路,基本上就是要修在外城東段北垣,東便門到內外城結合部這一綫。這一段城牆,包括東便門城樓和箭樓就都被拆除了。同時內城東垣,原內外城結合部碉樓遺蹟同時拆除,碉樓附近從東南角樓城臺以北扒開了大大的豁口(豁口北側的一段內城殘垣,後來還眞就保存了下來,連同北京站區南側的一段內城南垣和東南角樓,都拜北京站所賜得以留存),在原東便門西水關上面架起了鐵路橋,火車從此就由這裏開進了北京內城的新北京站,一直延續至今。

  1965年開始修建北京地鐵。爲此,當時還存在的北京內城垣和城門,除正陽門、德勝門箭樓和東南角樓未拆除,其它幾乎全部被拆。京城西側內外城結合部的一小段長約100多米的內城西殘垣,因爲被地鐵施工單位用作堆放建築材料的貨場圍牆而未被全部拆除,由於沒有影響修地鐵和地面道路,後來也沒來得及拆。1988年北京市政府整修了緊靠內城西南角樓遺址北側,殘存的195米內城牆,並且在內外城結合部“原址”復建了“八瞪眼”碉樓,保留了7處斷面遺蹟。不過修繕時,新恢復的內外城結合部的碉樓與原規制、外觀等均不符。原式是歇山小式,建在外城牆上,緊貼在內城西南角樓以北的西垣第一個墩臺(馬面)正外面。而新建的碉樓變成了硬山式,建在內城牆墩臺上面了。這顯得有點不符原樣,從文物建築復原的角度講,偏離了原制式,留給後人的也沒能完全體現出原貌。若爲了遺址紀念,讓今人見物思古,能够和遺留下來的歷史影像相吻合,還是照原樣重建的好。


京城東側內外城結合部碉樓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圖》上的東段內外城結合部(圖中未畫出碉樓)

1879,內城東南角樓東南面,迤北東垣高出城牆的建築是京城東側內外城結合部碉樓,設有8箭窗,俗稱“八瞪眼”, 碉樓下較矮的城牆是外城垣,結合部是在紧挨內城東南角樓的東垣外壁上,與京城西側的內外城結合部不同。近處可見通東便門西水關的水道,遠處可見崇文門。選自黎芳《北京攝影集》(Album of photographs of Peking and its environs) [黎芳 Afong Lai]

1900,東便門迤西外城東段北垣上。八國聯軍攻陷北京,俄軍搭的帳篷,可見京城東側內外城結合部的碉樓和內城東南角樓,均遭砲火毀壞。

1900,京城東側內外城結合部碉樓,上部已遭八國聯軍砲轟塌毀,東便門西水關,內城東南角樓 [(德)穆默 Alfons Mumm von Schwarzenstein] 

1900,內城東南角樓南面,內外城結合部碉樓(角樓北側),均被八國聯軍砲火轟毀。以及被八國聯軍進攻時搗毀的城裏民房 [(日)山本讚七郎]

1913~1915,庚子年遭八國聯軍砲轟已塌毀的京城東側內外城結合部碉樓(未修復)。外城東段北垣(多處雉堞塌毀未修復)東便門西水關、護城河及內城東南角樓(庚子後簡單修繕) [(日)山本讚七郎]

1914,內城東南角樓內側,可見京城東側內外城結合部碉樓殘蹟(頂部已圮)和城角的登城馬道。由內城東垣上向南拍攝。

1920~1921,內城東南角樓北側。內外城結合部的碉樓頂部在八國聯軍入侵時被毀坍塌,未曾修復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1940年前後,畫面右邊上部是京城東側的內外城結合部碉樓。內城東南角樓完全修復,近景是東便門外大通橋。

京城西側內外城結合部碉樓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圖》上的西段內外城結合部(圖中未畫出碉樓)

1900年前後,內城西南角樓北面,在內城西垣上向南拍攝,角樓迤北第一個墩臺的上部,以及接建在墩臺正面的外城西段北垣內外城結合部碉樓的背面,可見進出碉樓的實榻大門。

1905年前後,外城西段北垣與內城西垣結合部碉樓,位置爲內城西南角樓迤北第一個墩臺(馬面)正外面。內城護城河由西便門東水關進入外城,枯水期跨河搭的便橋。

1912~1915,京城西側內外城結合部碉樓,外城西段北垣與內城西垣南端第一個墩臺(馬面),內城西南角樓下的駝隊(繞過角樓,準備出西便門)。

1920~1921,京城西側內外城結合部碉樓,內城西南角樓,內城護城河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1920~1921,京城西側內外城結合部碉樓,外城西段北垣與內城西垣西南角樓迤北第一個墩臺結合,結合部建有一個歇山小式的8箭窗碉樓,俗稱“八瞪眼”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1920~1921,外城西段北垣與內城結合部碉樓。西便門東水關(外城進水口,三孔)內壓橋上走過的駝隊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1930,內城西南角樓下拉腳的“出租”驢。遠處可見外城西段北垣與內城結合部的碉樓。

1933~1936,外城西段北垣西便門迤東城牆與內城西垣結合部航拍。可見外城牆與內城西垣西南角樓城臺迤北第一個墩臺相接的碉樓 [(德)格拉芙·楚·卡斯特 Wwulf Diether Graf Zu Castell]

2008,內城西垣內外城結合部遺址及復建的碉樓(西北向)。


2008,內城西垣遺留城牆、內外城結合部遺址,以及新復建的八瞪眼碉樓。原碉樓是歇山小式,新建築爲硬山式,以及建在墩臺之上均與原式不符)。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0 20:02 , Processed in 1.10503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