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朱启钤诞辰150周年,他留下了北京最早的城市公园

2022-12-8 10:15|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贾珺|来自: 旧京图说

摘要: 朱启钤营建始末在中国近代史上,朱启钤(1872-1964)先生是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祖籍贵州,出生于河南信阳,自幼家境贫寒,所幸得到姨夫瞿鸿禨的提携,走上仕途,先后在四川、北京、东北主持多项建筑工程事务,还担 ...

朱启钤

营建始末

在中国近代史上,朱启钤(1872-1964)先生是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祖籍贵州,出生于河南信阳,自幼家境贫寒,所幸得到姨夫瞿鸿禨的提携,走上仕途,先后在四川、北京、东北主持多项建筑工程事务,还担任过北京城内警察总监和东三省蒙务局督办两个要职。

民国元年(1912年),北洋政府成立,朱启钤任交通部总长,次年一度代理国务总理,随后出任内务部总长,1914年兼任京都市政督办,开始对北京城展开一系列的改造工程,对现代北京城市格局影响深远。其中有一项重要的工程,那就是将紫禁城西南侧的社稷坛改为中央公园,并在其中引水叠山、构筑亭榭、培育花卉,向社会开放。

按照《清室优待条件》,那时的紫禁城后宫依然归逊帝溥仪的小朝廷居住,前朝设立古物陈列所,中南海成为北洋政府驻地,昔日的皇城禁地车水马龙、人员密集,急需为市民提供一个游乐休憩的公共空间。经过细致研究,朱启钤认为社稷坛位置适中,交通便利,加之其中有许多植被,空地较为充足,基础条件很好,便决定在此设立中央公园。

社稷坛本是明清两代朝廷祀奉“太社之神”和“太稷之神”的祭坛,位于端门之西,与太庙相对,形成“左祖右社”的格局。整组建筑群以内外两圈坛墙环绕,北面的内坛墙设有三间正门,南、东、西三面各设一间大门,中央筑坛,坛上覆五色土,此外还有戟门、拜殿、宰牲亭、神厨、神库等建筑。作为皇家坛庙,社稷坛地位崇高,但清朝覆灭后即失去了原有的祭祀功能,到1914年那会儿已经非常荒芜,遍地杂草,还有人在里面种植苜蓿、饲养家畜,环境脏乱,亟待整治。

中央公园兴造之始,由段祺瑞领衔的六十位社会名流发起募捐,半年即筹款四万多元,用于开辟园门、修筑道路,并利用拆除天安门前千步廊的废旧木料对坛内建筑进行维修。

1914年10月10日,中央公园正式开放,吸引了大批游客。公园以董事会为最高管理机构,由朱启钤任会长,亲自操持规划,每年都在园中增葺山水、亭榭、花木,仅1915年一年就完成了唐花坞、大木桥、松柏交翠亭、投壶亭、碧纱舫、来今雨轩、春明馆、绘影楼、扇面亭、国华台、大鸟笼、格言亭等多座建筑的建设,基本奠定了公园的整体格局。

著名的来今雨轩

1924年,光社第一次影展在北京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举办。

1915年,袁世凯妄图称帝,朱启钤积极拥戴,并出任登基大典筹备处办事员长。次年,袁世凯在讨伐浪潮中忧病而死,朱启钤被列为帝制祸首之一,遭免职通缉,但仍继续主持中央公园的各项事务。1925年孙中山先生于北京逝世后,曾在中央公园的拜殿停灵,为了表示纪念,1928年此园更名为“中山公园”。

1929年,朱启钤创建中国营造学社,营造学社的办公场所设于紫禁城端门外的西朝房,属中山公园的管理范围。营造学社的多位成员同时兼任中山公园的董事,时常在园内举办展览、雅集,对园景建设亦有参与,进一步提高了中山公园的艺术品位。

1937年7月底,北平沦陷,中山公园先更名为北平公园,后又恢复中央公园的旧名,但未遭任何破坏,相反继续得到建设。当时,公园的董事会中有数位董事已沦为汉奸,但以朱启钤为首的大多数董事坚守气节,不与日伪合作。

1939年,中央公园的总面积已达三百六十二亩,山石嵯峨、荷池清雅、亭榭轩敞、花木繁盛,而且基础设施完备,游乐项目丰富多彩。当年,董事会编印了一本《中央公园廿五周年纪念刊》,详细记述了此园的发展历程、风景概况和管理制度。书中没有任何献媚日寇的言辞,而且字里行间依稀可见“借题发挥”宣扬民族精神之处。朱启钤在开篇序言中强调:“斯园也,乃古之国社。……是斯园为我先民奕世精神所寄托,亦已伟矣、重矣,固非以园林视之,徒侈耳目之游观己也。”其言铿锵,将此园比作中华文化精神的象征,既伟且重,虽山河沦陷,园亭失色,但这种精神并未磨灭。

中山公园的荷塘。可惜老照片只有黑白两色,显不出本该满目的碧绿。

景物灿然

中山公园创建后,首先对社稷坛内的古建筑进行保护与维修,对坛墙内的古树进行维护。但原来的社稷坛只是一处空旷的坛庙,景观建筑很少,植物品种单调,也无假山流水,缺乏公园的服务设施。管理者在保留原有文物的基础上不断添建改进,如此才形成了真正的园林景象,被誉为“旧苑新公园,城市胜林壑”。

中山公园雪景

从中山公园望午门

整座公园以内坛墙为界,形成了内、外两重园林空间,格局近似于“回”字形。内坛墙之内是社稷坛的核心部分,其中的历史建筑除必要的修缮外,极少更动,体现了对文物古迹的尊重;内坛墙四面辟门,其正门为坛北门,与戟门、拜殿、社稷坛构成一条完整的轴线,格局严谨规整。内坛墙之外则兴作较多,点缀假山、水池和亭榭,增加游赏的趣味。公园外墙南端开设了新的大门,向西作了拓展,还将端门外的西朝房划入园区,使公园的面积扩大。轴线两侧的空地新设方形、圆形以及其他形状的花坛、草坪,成为古老祭坛、神殿的新式衬景。

中山公园的很多园林建筑、山石小品是从别处移来的特殊文物,为此园增色不少。当时圆明园历经多次破坏,彻底沦为废墟,残存的山石、砖瓦和建筑构件不断遭到军阀、盗贼的偷窃抢掠,公园董事会于1915年致信溥仪内务府,要求将圆明园的部分遗物运到公园妥善保存,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兰亭八柱、露水神台以及青莲朵、青云片、搴芝石、绘月石四块奇石。

民国时期的中山公园内仙人承露台旧照,照片中喷泉上的这个汉白玉座是从圆明园涵秋馆仙人承露台流失到中山公园内的。

兰亭八柱原为一座石构八角碑亭,其八根石柱上分别镌刻《兰亭序》的八件相关法帖,亭中石碑的正反两面刻有明代所绘《兰亭修禊图》以及乾隆帝的御笔题诗。这八根柱和石碑都被移到公园西南角,专门建造了一座重檐八角亭加以覆盖。露水神台是一块圆形石座,雕刻精美,曾作为灯台使用。青莲朵原为南宋临安德寿宫遗址上的一块太湖石,乾隆帝南巡时一见即爱,后由地方大吏进贡藏于圆明园的茜园,石上刻有乾隆帝的亲笔题名;另外三块奇石也刻有御笔题款,十分珍贵。其他一些重要的迁建项目包括1915年移典礼院的习礼亭于坛南门南侧;1918年于南门外立的一对石狮子为河北大名县古庙的文物;1919年将纪念死于庚子之变的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的“公理战胜坊”迁于南大门内(1952年改称“保卫和平坊”)。来今雨轩中保存的投壶也是某董事所赠的珍贵古物。

移到中山公园内的公理战胜碑。

迁建和新建的园林建筑大多为中国传统式样,以亭子的数量最多,共有十三座。另有一些水榭、花房、过厅和游廊,总的来说数量不多,显得很有节制。新建的建筑大多有匾额题名,雅致贴切,而且多由当时的著名文人书写。

园中假山主要集中在来今雨轩、习礼亭、水榭等处,其中来今雨轩附近的假山由一位姓刘的广东老匠师堆叠而成,玲珑剔透,最为人所称道。公园管理方将织女桥一带的御河之水引入园内,至1939年,园中共有水面五十八亩,流水在西南部汇为一池,池中种植荷花,十分清幽。

园中植物除旧有的上千株古柏、古槐、榆树、杏树,主要增种了松树、柏树、槐树、柳树以及部分果木,重点培育了大量花卉,包括牡丹、芍药、昙花、丁香、荷花、梅花、桃花、海棠、玫瑰、黄刺梅、榆叶梅、山兰芝、凌霄花、文官花、太平花、绿萼杏、樱花等,其中牡丹和芍药的数量最多,成为中山公园一绝。除花木外,园中还豢养过鹿、熊、金鱼以及孔雀、鹦鹉、皂雕、仙鹤、锦鸡等动物,生机盎然。
图为中山公园盛开的桃花。

一对母子在中山公园看牡丹

中山公园里的紫藤

中山公园一条开满丁香的小路

为民游乐

中山公园自开放之初,即致力于为市民提供丰富而又健康的游乐项目。其主要游园形式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游乐内容,如赏景、宴集、品茗、下棋、钓鱼、听乐等,是当时文人重要的聚会场所,留下了很多诗词佳句,如张朝墉诗:“垂杨过雨绿阴多,水鸟含烟蘸碧波。恰似湖桥三五里,定香亭上看风荷。”董大年诗:“楼观云开夕照迟,马龙车水各争驰。夜阑游女纷纷去,正是宫门月堕时。”瞿宣颖诗:“玲珑一朵芙蓉石,埋没千年德寿宫。青芝岫又青云片,何止移山夺化工。”旧京文士还时常在园中水榭举办模仿兰亭修禊的雅集,董迁有诗称:“修禊名园上巳时,五云楼阁望参差。”

但中山公园不是一座纯粹的古典园林,其筹划者力求为市民建设一座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公园、一座“首善之园林”,其功能远比传统园林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兼具现代游乐场的特色。按照《公园游览规则》,公园开放时间为每日上午六时至晚上十时,夏天延长到十二时。根据有效期和项目的不同,游览券共有八种,定价不一,普通门券需大洋五分,军人减半。

夏天中山公园搭起凉棚。

来中山公园游玩的沈从文夫妇。

园中的现代设施有很多,例如先后于董事会南和园西南角设台球房,辟春明馆为照相馆。为了给游人提供锻炼身体的场所,园中设有行健会和儿童游戏场、网球场、高尔夫球场、滑冰场等。园中拜殿,一度作为电影院,1928年改为中山堂。1942年,社稷坛东侧新建了一座露天音乐堂。上述游乐项目开旧京园林风气之先,受到市民的极大欢迎。

1914年,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开放,成为北京第一所城市公园。图为中山公园内的中式高尔夫球场。

与新的时代、新的需求相呼应,园中的部分建筑和景观设施进一步借鉴了欧美园林的手法,体现了兼收并蓄的近代作风。如上林春为西式铺面房,俄国侨民瑞金曾捐建喷水池和石雕水塔,园中设铅铁罩棚和玻璃花房数座,所建铁栅栏也为欧式,格言亭采用西式石构圆亭造型,西坛门外还建有东洋式亭子等。园中除了传统的石子和墁砖道路外,也用沥青、洋灰和缸砖等新材料铺路。

为了服务游客,也为了筹措部分经费,园中设置了一些商业场所,如餐厅、糖果店、西式咖啡馆等,均与园景很好地融为一体。更值得称道的是,中山公园不但是游玩的场所,还不忘寓教于乐——董事会在原神库中设卫生陈列所,展示各种标本、模型、解剖图表,向市民普及卫生常识,还在戟门中设图书阅览所,供市民免费阅读。

除了举办文物和花卉展览,每逢元旦、春节、国庆,中山公园会举办一些游园会;这里也是政治、学术的演讲场所,还多次举办集会为灾区募集善款,承担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虽然中山公园归北京(北平)市公署管理,但其策划建设、经营管理以及经费筹措都由民间承担,具体负责者是公园的董事会。董事会由社会各界人士组成,另设评议部和事务部执行具体的工作。市民只需捐款五十元即可成为董事,各机关团体捐款五百元以上也可指定一人担任董事,参与公园的日常建设和管理决策。每年三月董事会召开全体大会,日常事务则由常务董事会开会协商,所有董事都是义务工作,并无薪酬。公园的经费大部分来源于捐款,少部分由经营性的商业项目补充,财务管理相当严格,年收入为四五万元,收支大体保持平衡。

余荫葱郁

抗战胜利后,中央公园更名为中山公园。1946年4月21日,北平各界人士在露天音乐堂举办“国大代表选举问题讲演会”,反对政府与支持政府的双方在现场爆发激烈冲突,酿成“音乐堂流血事件”。

新中国成立后,中山公园一直是北京最重要的公园之一,经过多次修葺,并对音乐堂作了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其庞大的体量打破了内坛墙内的对称格局和肃穆气氛,也与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园林景象不太协调。

如今,中山公园建园已经超过一百年,亭台楼榭、假山水池风采依旧,花木繁盛更胜往昔,深受北京市民的喜爱,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9年,青年们在中山公园芍药花坛旁边写生。

1959年,幼儿园的孩子在中山公园看看美丽的金鱼。李祖慧摄

1959年,中山公园的春天,一群小朋友在公园玩。李士民摄

1960年,中山公园有名的养金鱼技师徐国庆在精心饲养金鱼。

1979年中山公园游乐场 北京日报资料图

1979年中山公园,孩子们欢度六一 北京日报资料图
本文原载于2022年11月28日《北京晚报》第18版
图 | 中山公园管理处、北京日报图片库等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58 , Processed in 1.07617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