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晨光映朝霞,钟鼓楼畔荡起清亮的鸽哨响,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太庙、故宫、景山……中轴线缓缓披上了橘黄色的霞光,桂殿兰宫,光影成画,气势恢宏,壮美有序。 景山北望中轴线 南起永定门,北至鼓楼、钟楼,纵贯北京老城,这条跨越了7个多世纪、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曾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盛赞为“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 眼下,中轴线申遗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2023年2月1日前将正式提交申遗文本。 近年来,北京市大力推动中轴线申遗保护,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重点文物、历史建筑、老城街巷肌理得到更好保护,老城居民过上现代生活,古都神韵焕发光彩。 保护中轴线就是保护老城 这是一条见证了中华文明的伟大轴线:创始于元代,形成、完善于明清至近现代,历经750余年。 这也是一条体现了东方审美意象极致追求的伟大轴线: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东西对称布局于两侧,共有15个遗产点。 “中轴线是北京的灵魂和脊梁,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梁思成的这句话,准确地道出了中轴线南北延伸、一贯到底的气魄。 然而,中轴线并不简单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巨大建筑群和城市空间的组合体。2022年5月下旬,《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经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明确提出对中轴线及其环境实行整体保护,让中轴线保护有法可依。时隔6个月后,《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公示,这是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的必备材料之一。获批后,将成为指导北京中轴线保护、展示、利用、检测、研究等的基本依据。 《规划》不仅明确了15个遗产点,还划分了遗产区、缓冲区,被称为中轴线文化遗产的“全景图”。其中,遗产区包含承载遗产价值的15处构成要素,以及构成要素之间必要的连接区域,总面积约5.9平方公里;缓冲区包含位于遗产区周边且与中轴线形成和发展联系紧密的区域,总面积约45.4平方公里。 简单来说,遗产区是中轴线文化遗产的内核,缓冲区是环绕内核的重要外延,内核和外延相得益彰、相互依存。 鼓楼 总计51.3平方公里的遗产区、缓冲区,占据了北京老城面积超过60%,几乎覆盖了北京老城内所有文物古建和历史街巷。“贯穿北京老城南北,中轴线始终决定整个北京老城城市格局的庞大建筑群体。”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认为,希望通过北京中轴线的保护,能够尽可能多地促进对老城的保护。 保护中轴线,不只是保护古建,更是保护整个北京老城。中轴线上,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礼仪祭祀建筑、现代公共建筑等遗产构成要素要保护,景观视廊、城市天际线、历史街巷、城市标志物等遗产环境也都要保护。 “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是向世界讲古代中国和当代中国的故事,是通过申报世界遗产促进整个北京老城的保护,是凸显北京具有的中国气派的首都风貌,彰显和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吕舟说。 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指引,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北京阔步在路上。 “绣花功夫”保护遗产 跨越7个多世纪,历经岁月洗礼,中轴线各个遗产构成呈现出“类型多样、形态各异、空间多点”的突出特点。 “例如作为古代祭祀的区域,天坛、先农坛呈现出庄严肃穆的祭祀景观;从天桥到前门,一直都是商品贸易活跃的区域;从正阳门到故宫,从古至今都承载着政治功能……”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单霁翔说。 针对这个特点,《规划》将“深入挖掘遗产价值、持续提升遗产完整性”作为首个保护重点。治理者们通过文物建筑修缮、非文物建筑整治、大树景观优化、石质文物保护等分类措施,不断提升遗产保护的完整性。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位于南中轴线的天坛是我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祭天建筑群,其宝贵价值独一无二。 展开一张明永乐年间始建时的天坛地图,其建筑布局整体呈“回”字形,由两重坛墙构成内坛、外坛两大部分。然而,伴随城市化进程,如今天坛的格局却成了倒“凸”字形。“在现代化进程中,内、外坛部分区域长期被一些单位、民居占用,最多时被侵占达90余公顷。”天坛公园遗产办公室副主任吴晶巍叹息道。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改善民生,近年来天坛及其周边一批项目启动腾退。2018年,天坛南门、西门外,核心区最大简易楼腾退后,被遮挡了半个多世纪的坛墙终于露出真容;2020年,天坛东门外,天坛东里北区1至8号简易楼腾退后,原址建起7600平方米的街边公园,形成自然式混交林,重现历史上天坛外坛的郊祀景观;天坛公园核心游览区内部,曾经被侵占的“失地”逐步收复,2019年,天坛泰元门复原修缮工程完工,自此,天坛圜丘坛四座天门遥相对望,天坛内坛终于呈现完整格局!“失地”收复后,作为游览空间向游客开放,新开放面积3.2公顷,再现了内坛庄严肃穆的祭祀氛围。 完整保护中轴线上的重要遗产,不光有天坛周边腾退这样的“大手笔”,也下了精益求精的“绣花功夫”。 永定门北望中轴线 自正阳门向南约3公里,一条开阔的步行空间延伸至永定门,诉说着南中轴700余年的光阴故事。明清时期,这段路是皇帝出行至天坛祭天或到先农坛扶犁必经的中央御道。 近年来,南中轴线上珠市口段等御道景观陆续实现贯通,至2022年5月底,3公里御道中,仅剩永定门公园北门北侧的67米尚未贯通。“未贯通的地带之前是绿地和大容量公交掉头线,这个公交掉头线存在了多年,要更改不可能一朝一夕。”东城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褚玉红说。为了这剩余的67米,多部门参与、协调,最终调整了掉头线,为景观贯通创造了条件。 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通过腾退未贯通地带、铺设仿古御道、环境整治提升,永定门公园向北延长67米,3公里南中轴线御道景观终于贯通! 夏秋时节,仿古御道两侧,32株大国槐整齐排列,郁郁葱葱,向南可看见永定门,向北则直接看到正阳门,烘托着壮美的中轴秩序。 像保护古建一样保护雨燕 相较于天坛、永定门御道遗址等不可移动的、静止的文物古建,盘旋在正阳门城楼上的雨燕、响彻钟鼓楼畔的鸽哨,则是跃动的、非静止的历史文化印记,是中轴线上的“活态文化”。 正如吕舟所言,“北京中轴线是一个古今交融的产物,是一个活着的遗产。” 因此,在中轴线申遗保护中,雨燕、鸽哨也成为重点。这也是《规划》中提到的第二个重点,即“保护遗产真实性,保持遗产特征的丰富性”。 春夏季节,高大的正阳门城楼上,雨燕栖息盘桓、追逐竞飞的景象,已持续了数百年。 1870年,北京雨燕在北京被首次发现并因此得名,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候鸟。它们就像一群“空中旅行家”,每年4月从非洲南部飞抵北京筑巢繁殖,天坛公园、正阳门城楼、北海公园……古建高楼下总能看到它们翱翔的身姿。8月前后,它们再陆续返回非洲南部越冬。 截至2022年9月,相关统计结果显示,北京雨燕的种群数量正在回升,据估算已超过1万只,遍布中轴线沿线、北京老城多处地方。 像保护古建一样保护雨燕。从2019年起,正阳门管理处开始尝试在城楼天花吊顶上为雨燕提供草编的人工巢托,成功帮助了雨燕完成繁殖。 不必要的人为扰动也在避免。2022年夏季,正阳门城楼启动修缮,恰逢雨燕繁殖期。考虑到两者时间有重叠,修缮工期延后,并通过布设在城楼吊顶内部的高清监控摄像机,24小时守护雨燕巢穴的实时状况。一只飞离巢穴的雨燕因体力不足落在了城楼的回廊基座上,工作人员为小雨燕补充了水分,并成功放飞。 鸽子在胡同上空盘旋 发现于北京、成长于北京,北京雨燕被称为“北京城的精灵”,并当选为中轴线申遗的“代言人”。像雨燕一样得到重视和保护的,还有中轴线上的鸽哨。 从鼓楼南望,近前的地安门外大街车水马龙,两侧或古朴或现代的店铺、青砖灰瓦的平房院向东西延展。然而,当视线拉近,定睛细看,总能看到一些违和的建筑,各式各样的鸽笼就是一种。 它们是鸽子们的家,却也是与中轴视廊景观不协调的部分:通常搭建在平房的屋顶,一般为方形,大小不一,有的高出屋脊、有的宽超屋面。 鸽笼的颜色更是各异,蓝、绿、灰、白各凭喜好;用料也不相同,有的是粗劣的钢丝网笼,有的是盖了石棉瓦的简易房。这一切,与青砖灰瓦、古香古色的中轴视廊整体景观格格不入。 鸽子对于中轴线申遗意味着什么?究竟要不要留住鸽笼?最近两年来,这一直是庞书经和他的同事思考的问题。庞书经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规划所所长,负责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 “鸽子也是中轴线上的活态文化,悠扬的鸽哨是北京城市的声音,‘楼鸽翔集’更是中轴线的历史记忆。”走访了钟鼓楼畔的多位鸽子户,深入系统研究后,庞书经团队认为,鸽子是老城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是中轴线景观价值的侧面体现。国际社会也支持倡导保护活态文化,因此中轴线上要留住鸽子、留住鸽哨声。 前不久,通过与鸽户携手改造鸽笼、调整第五立面,一个个鸽笼变得安全、科学,与城市风貌相融和谐。 钟鼓楼畔,依旧鸽哨悠扬。 百姓成为受益者 根植于北京老城,根植于市民百姓的生活之中,中轴线在一代代人的精心呵护下呈现出勃勃生机。 百姓是中轴线的守护者,也应是中轴线价值的受益者。正如《规划》明确提出的第三个保护重点:发挥遗产综合保护效益,促进老城整体保护,通过遗产保护最大程度推动区域功能优化、民生改善、环境提升等多重目标实现。 “北京将文化遗产保护与改善人居环境结合起来,使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保护带来的好处,从而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中轴线申遗和老城保护中来。”北京建筑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秦红岭说。 伴随中轴线申遗保护,针对核心区历史文化街区平房直管公房,本市创新性提出申请式退租政策,即居民可根据个人意愿,不用等到整院腾退,就能改善居住条件。2021年以来,钟鼓楼周边、故宫周边、大栅栏观音寺片区等中轴线周边陆续开展申请式退租。 毗邻大栅栏的煤市街,老秦一家三口在这儿住了30多年。登高俯瞰,这一片胡同院落大多房屋基础设施落后、居住面积逼仄。 “胡同空间小住户却多,我们家总共就15平方米,儿子没结婚前,我们三口挤在一起住,上厕所都得奔胡同口,夏天雨水倒灌,冬天没采暖,一直盼望着能改善。”老秦说。 2020年10月,西城区启动大栅栏观音寺片区申请式退租项目,这是本市规模最大的申请式退租项目,项目范围内的2394户居民可根据自身意愿申请退租、获得补偿,申请共有产权房或公租房,退租小平房、住上大楼房。 部分居民退租后,留住居民的居住条件同步改善,如补充卫生间、厨房、公共洗衣储物空间等基本生活功能,织补社区健身、胡同博物馆、文化客厅、社区养老等公共服务功能。在改善民生的同时,大栅栏观音寺片区还正在通过文物活化利用,将范围内观音寺、五道庙、谭鑫培故居、梅兰芳祖居等7个文物节点串联,形成涵盖梨园文化、商贾文化、会馆故居文化、京味民俗文化等特色探访线路。 通过申请式退租,像大栅栏观音寺片区一样,成百上千老城住户都在陆续迎来新生活。 中轴线申遗保护,老城历史格局与传统风貌也不断被强化。在2022年东城、西城联合开展的钟鼓楼紧邻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中,参考历史老照片,传统老商铺重铺屋面,恢复了原有的硬山顶风貌;一些重点建筑立面采用传统工艺做法和材料,恢复街巷风貌;钟鼓楼周边胡同开展公共设施、市政交通等的提升改造,青砖灰瓦、悠然静美的胡同回来了! 鼓楼更鼓表演 北京中轴线既是一条历史文化轴线,也是一条发展轴线。单霁翔说:“申遗的根本目的,就是希望文化遗产能在融入今天公众生活的同时,健康地走向未来。” 这条极具生命力的中轴线,正向世界述说着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时代新貌,也彰显着北京这座现代城市正走向美好的未来。 专家观点 李建平 北京史研究会名誉会长、研究员 让“古都之脊”闪耀新时代 北京中轴线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它由古代皇家建筑群、城市管理设施、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组成,并包括这些历史建筑所承载的文化要素。例如,中轴线上的日晷可以上溯到远古人类对太阳影子的测量、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天坛、先农坛、太庙、社稷坛等皇家祭祀文化可以上溯到五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故宫皇家建筑群对称的布局可以上溯到二里头夏都宫殿布局等。 这条“古都之脊”布局严谨、中心明显、左右对称,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北京城市文化的优势所在、魅力所在,是北京城的一张金名片。 北京中轴线也是活态的文化遗产。这种活态表现为现实生活的烟火气,例如中轴线上的胡同、四合院、商业街、驰名京城老字号等,还有北京城的精灵——北京雨燕,城市的和谐之声——鸽哨,这些都是中轴线上珍贵的历史印记,也融入了当下城市生活,值得且应当得到保护。 北京中轴线也是一条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轴线。迈入新时代,中轴线申遗推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得到增强,文物加大腾退、修缮,老城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生活品质得到提升,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全面加强。这是中轴线申遗带给城市和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我们应当以中轴线申遗为引领,推动北京历史文脉传承与可持续发展,让“古都之脊”闪耀新时代。 内容来源:北京日报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8 , Processed in 1.10043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