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16年,北方契丹之主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对燕山以南的幽州城(今北京)垂涎已久。南土沃野,取之利江山社稷。次年,他亲率30万大军,意欲直取幽州,但苦战未果。相传,幽州城外大悲阁中供奉一尊大悲观音,耶律阿保机攻取幽州失利后,手指观音像曰:“我梦神人令送石郎为中国帝。”谁能想到,他的预言多年后竟变为现实。 幽州升格析津府 时光飞逝,契丹的皇位传至阿保机的儿子——耶律德光,即后来的辽太宗手里。他和父亲一样,觊觎富庶的中原大地,励精图治。更让他惊喜的是,梦中的“石郎”居然真的出现了。 后唐末年,军阀混战,中原动荡,手握重兵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伺机谋反。但他并无能力一统天下,便认实力强劲的契丹雄主耶律德光为父,借契丹之手建立后晋,成了著名的“儿皇帝”。而耶律德光不远万里助石敬瑭称帝,不仅是为了收取燕云十六州及“岁输布帛30万匹”,更意在攫取中原。 石敬瑭称帝后,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屡次遣使上表,为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与皇太后萧平呈献燕云十六州图籍。耶律德光假惺惺地推托了几次,最终于会同元年(938)接受尊号,下诏改契丹为辽,升幽州为南京。 北京在中华版图上的地理位置靠北,何以称为南京呢?其实,靠北是相对于中原王朝而言,而对于崛起于内蒙古和东北一带的契丹来说,燕云诸州就属于南端了。当时辽境内设有5座京城,分别是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 耶律德光取得燕云十六州后,为了与母后萧平分庭抗礼,在幽蓟等州实行了南面官制,“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因此,在以汉人为主的南京,辽实行的行政制度与唐朝及后来的宋朝初期基本相同。耶律德光时期,南京城基本沿用了唐代幽州的布局,街巷坊市的名字也几乎没有改动。 北宋使臣路振在《乘轺(yáo)录》中记载:“城中凡二十六坊,坊有门楼,大署其额,有罽(jì)宾、肃慎、卢龙等坊,并唐时旧名也。”南京城为内外两重城,内城位于西南;城市呈正方形,面积约36里,城墙高3丈、宽1.5丈,开有8个城门。 富庶之地成陪都 辽会同元年(938),南京正式成为辽陪都,城市全面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当时,南京人口众多。《契丹国志》记载,南京城“户口30万”,城内居住着汉、契丹、奚、渤海、女真等多个民族,而同时期的上京、中京、东京三地加起来才50万。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贸易往来,南北经济、文化的融合对接,为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京的手工业、商业高度发达,辽每年一半的税收取自这里,俨然已成为辽国统治阶层的“钱袋子”。辽重熙六年(1037),汉臣张绩“充燕京管内都商税判官”。他治下严格,处事公廉,任期内“吏不敢期”,事事有人抓、件件有回音。南京城“商修所鬻,市征倍入,府库无虚”,由此可见城内商业繁华,财力充足。 南京既是陪都,更是军事重地,在此长期驻有大批精锐军队。为了加强对南京地区的控制,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萧绰下令修筑了一条河道,就是今天的萧太后河。这条河的兴建,使西京和东京的粮食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到南京城下,为大军后勤提供坚实保障。 与定居农耕的汉族所建立的王朝不同,由游牧民族建立的辽国,实行四时巡抚的“捺钵”制度,即每年春、夏、秋、冬四季,皇帝要以避寒、避暑的名义,在狩猎强体、纵马娱乐的同时,召集各地臣僚商议政事,并借此安抚臣下、选拔贤才。据《辽史·太宗纪下》载,会同三年(940)四月,耶律德光至南京,“入自拱辰门。御元和殿,行入阁礼。壬子,御便殿,宴晋及诸国使。壬戌,御昭庆殿,宴南京群臣”。 辽燕角楼故址(高潇潇 摄) 耶律德光曾对臣下抱怨:“我在上国,以打围食肉为乐,自入中国,心常不快,若得复吾本土,死亦无恨。”尽管有许多生活习惯上的不适,但因与中原地区交流频繁,又时有战争,南京就成为辽帝及群臣冬季必去的捺钵之地。 屡经修建盛百年 南京城的建立,不仅使幽州的城市地位发生了重大改变,也使城市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起初,契丹仍是“畋渔为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对城市建设并不重视。但随着汉学兴盛,“得燕人所教,乃为城郭宫室之制”,辽皇帝逐渐认识到,南京既然是大辽控制中原的重要都城,又因捺钵时常来驻跸,城内宫室衙署必须要修缮一番。于是,在辽重熙五年(1036),“诏修南京宫阙府署”。 受领任务的是故宣徽南院使、金紫崇禄大夫韩槆。他曾两次出使宋国,对中原的城郭设置、建筑布局颇为熟悉,是整修南京城的最佳人选。此外,韩氏家族在辽为官者上百人,是辽国除皇族和后族外的第三大望族。 饱经战火的南京城虽然已初具规模,但离金碧辉煌还相去甚远。踌躇满志的韩槆来到南京城后,经过一番实地勘察,发现宫殿、衙署年久失修,宗祠、寺院萧条零落,感到要修的地方实在太多了。他殚精竭虑,推进南京城的宫苑建设逐步完善,使外城“居民棋布,巷端直列,肆者百室”,内城“元和、仁政、洪政诸殿,雄伟壮丽……”,但自己却积劳成疾、一病不起,“竟于同年九月病卒于是役”。 作为长达上百年的辽陪都,南京经历了多次修缮,韩槆主持的只是其中之一。经过数代皇帝的建设,南京的城市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至辽中期达到鼎盛。《契丹国志·四京本末》这样描述南京的繁华:“南京本幽州地……自晋割弃,建为南京,又为燕京析津府,户口三十万。大内壮丽,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北方。锦绣组绮,精绝天下。” 从唐代幽州到辽代南京,不仅是名称的改变,这座古老城市的面貌和内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边城重镇逐渐成为繁华显赫的陪都,更是北京成为千年古都的历史起点。 文章引自:《北京老城故事》,北京出版社2022年版。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2:11 , Processed in 1.26453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