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故宫思善门外断虹桥断魂解说​

2023-1-16 10:38|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王锐英|来自: 北京桥梁

摘要: 故宫思善门外断虹桥断魂解说一断虹桥是故宫最著名的也是最有故事的古老石桥,有说建于元代或改建于明初,其建筑和雕刻风格属于元代无疑。(故宫断虹桥,摄影:王锐英)关于断虹桥为何名称“断虹”,本人曾经考证其寓 ...
故宫思善门外断虹桥断魂解说


断虹桥是故宫最著名的也是最有故事的古老石桥,有说建于元代或改建于明初,其建筑和雕刻风格属于元代无疑。

(故宫断虹桥,摄影:王锐英)

关于断虹桥为何名称“断虹”,本人曾经考证其寓意为控制桥下的洪水,千万不要大水冲了龙王庙,因为水向东流,不远就是紫禁城中轴线的核心区太和门广场。但另外确有与“断魂”相关的传说,例如皇帝在朝廷发配罪臣,或是宫里发配太监宫女,限定出西华门,必须经过此桥,这些人生还无望,故有断魂落魄之意。还有一个特别悲伤的故事,说的是道光皇帝的皇长子因顶撞老师,被生气的道光一脚踢中要害而一命呜呼了。后来皇帝很是后悔,可偏偏这断虹桥的望柱上就有一只狮子长相很是怪异,似乎一只手护着裤裆,因此讹传这只石狮子就是死去的皇子化身。上述传说搞得“皇帝不急太监急”,大家都替皇帝设想,也是出于自我保护吧,千万不要惊了圣驾,被皇帝怪罪可了不得。所以,每当皇帝过桥,当差的太监都得提前用黄绸布将桥两侧的狮子罩住。这些都是传说,不可置信。

(故宫断虹桥捂裆狮,摄影:王锐英)

断虹桥的“断魂”蕴意,还真可能不是传说,而具有当时的现实意义。
请看明代正德年间的进士陈沂写的一首诗《武皇上宾同百官哭临于思善门外》:
帝寝重扉寂寞开,鼎湖龙去可能回。
芙蓉内殿初成后,虎豹离宫不再来。
三月麻衣明晓雪,万声号动隐春雷。
巡游幸返苍梧辔,供奉犹存玉几哀。
百官为什么哀哭呢?因为明武宗朱厚照(1491-1521)刚刚宾天了。这与断虹桥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诗人提到的“同百官哭临于思善门外”,思善门就在断虹桥北边,门外就是断虹桥,而且当时皇帝的灵柩要经过断虹桥。此时此刻,不仅百官,还有新登基的皇帝皇后、皇子妃嫔、皇亲国戚、官员女眷和太监宫女们,在此万声号动、哭声震天。形容“断魂”毫不为过。
这样的致哀哭丧可不是一次,在《明史》《明实录》文献中就有多次记载,好几个皇帝和皇后去世后,都要在思善门和门外的断虹桥上举哀,思善门和断虹桥是从故宫的内宫向宫外到十三陵移灵的必经之路,这可是故去的皇帝皇后的断命断魂桥,也是新皇帝和新皇后的失魂落魄桥。
注意,帝后的灵柩不走西华门,其路线为:内官先祭告于乾清门、隆宗门,然后从停厝之宫殿起灵,出思善门、过断虹桥,穿过右顺门即熙和门,来到太和门内金水桥南侧,然后经午门、端门、承天门、御桥(外金水桥)、大明门,转向西再往北出德胜门,向昌平十三陵去。
思善门早已不存在了,确有许多人探讨考证它的位置,也有文献足以为证。
如清代的《日下舊聞考·卷三十五·宮室》记载:“思善門外橋西為武英殿,命婦朝賀中宮於此殿也。”武英殿东侧唯有一座桥即断虹桥,桥北为思善门。

(明代帝后出殡和朝廷奉典路线示意图,王锐英)

如明代刘若愚写的《酌中志》记载:“紫禁城内之河,自元武(玄武门即神武门)之西,从地沟入,至廊下家,由怀公桥以南,过长庚桥、里马房桥,由仁智殿西、御酒房东、武英殿前、思善门外、归极门北、皇极门前、会极门北、文华殿西,而北而东,自慈庆宫前徽音门外,蜿蜒而南,过东华门古今通集库南,从紫禁城墙下地沟,亦自巽方出,归护城河。或隐或见,总一脉也。”这是故宫内金水河的大致走向,其中提到的怀公桥、长庚桥、里马房桥,至武英殿,均在内金水河的西道。然后按顺序,转过武英殿前,再过“思善门外”,然后过归极门即后来的熙和门,流到皇极门即太和门前。显然“思善门外”就是断虹桥。
《酌中志》中还提道:“自元武门(玄武门、神武门)迤西可九门。自北而南过长庚桥至御酒房后墙,曰长连,可三十一门;再前曰短连,可三门,并元武门东计之,通共五十四门,总曰廊下家,俱答应长随所住。……仁智殿,俗所谓白虎殿也(曾经为皇帝皇后的停灵之所)。其西南曰御酒房。西北曰马房,门外有二大桥,俗云“里马房”是也。东南曰思善门。门外桥(即指断虹桥)西,曰武英殿。”《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宝宁门门外偏西大殿曰仁智殿。俗所谓白虎殿也。凡大行帝、后梓宫灵位,在此停供。”
《明书·卷八十四·志二十一·营建志·宫殿及禁城内规制》记载:“紫禁城内之河,则自玄武门之西,由地道入至廊下家,从怀公门而南,过长庚桥、里马坊桥,穿仁智殿西、御酒房东、武英殿前、思善门外、归极门北,皇极门前有金水五桥,从会极门北、文华殿西而北而东,自慈宁宫前之徽音门,蜿蜒而南过东华门里,古今通集库南,从紫禁城墻下巽方出,归入护城河。”
显然,思善门外就是断虹桥无疑。这一点在《清宫述闻》中描写的最清楚:“西华门内,熙和门西为武英殿,殿门制与文华门同。前跨石梁三,周以石槛。武英殿之东,御河环绕,石桥一座,雕刻极精,为诸桥冠,俗呼为断虹桥,石栏杆雕刻亦极精,一石猴左手舞瓢,右手持裙,尤精绝。”如今人们把这只石狮子戏称为“捂裆狮”,并且附会演绎出各种八卦故事,饶有趣味。
最早提到思善门的是《明史·志·卷三十五》:“成祖皇后徐氏崩,自次日辍朝,不鸣钟鼓。帝素服御西角门,百官素服诣思善门外哭临毕,行奉慰礼。......诣思善门内哭临三日。”此思善门当为明南京故宫的思善门,不是北京故宫的,但北京故宫的思善门应该是仿南京而设。
永乐二十二年(1424)九月,在北京故宫第一次举行为去世的皇帝皇后上尊谥仪注。《明仁宗实录》记载:“宝舆将至,皆跪。册宝舆过毕,兴随皇帝后至思善门外序立,北向。”十二月,“发引前一日遣官祭金水桥、午门、端门、承天门、御桥(外金水桥)、大明门、德胜门、清河桥、沙河京都应祀神祗......梓宫由承天门、大明门中门出,皇太子亲王以下俱由左门出,步送至德胜门外,送至陵在途并至陵。”这是永乐皇帝朱棣于七月崩逝后,在北京故宫举行的大殡,自此之后的记录应该都在明北京故宫。
《明史·列传·卷三十六·杨溥传》记载:仁宗即位后第二年(1425),“建弘文阁于思善门左。”《明仁宗宝训》记载:“洪熙元年(1425)正月己卯,建弘文阁于思善门。”弘文阁为仁宗内阁制的发端,可是仅仅七个月之后,仁宗驾崩,宣宗立马给撤销了。弘文阁是今日故宫里的哪个宫殿,这倒是一个迷!按照传统的文东武西方位理念,弘文阁应该在故宫中轴线东边,最接近的是体仁阁。可是按“于思善门左”来看,弘义阁倒最有可能,“文”字是否可能为“义”字之误呢?此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武楼,嘉靖时称武成阁,清初才改称弘义阁。看来难以成立,还需要探讨。
《明宣宗实录》:“宝舆既过,兴皆随至思善门外北向序立。”“既过,兴随至思善门外桥南,北向序立。”此条记录首次提到思善门外的桥梁,时间在洪熙元年(1425)六月。而且此后皇帝皇后出殡,以及举行其它典礼提及“思善门外桥”“思善门外并桥”的日益频繁起来。由此至少有一个推测,断虹桥的出现不晚于永乐末年,或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北京“告成”之日。
《明英宗实录》:“既过,兴随至思善门外桥南,北向序立。”
《明宪宗实录》:“梓宫将赴葬山陵,遣官祭思善等门并桥及诸神庙。”
《明孝宗实录》:“成化二十三年(1487)十一月丙辰,……遣内官祭告于清宫门、隆宗门、思善门并桥、右顺门、午门、端门、承天门、御桥、大明门,遣太常寺官祭告玉河桥、德胜门并桥、清河桥、沙河安济桥、朝宗桥、关王庙、天将庙、灵济宫、城隍庙、东岳庙、真武庙。”
《明武宗实录》:“弘治十八年(1505)九月辛丑,孝宗敬皇帝梓宫发引……遣内官祭告干清宫门、隆宗门、思善门并桥、右顺门、午门、端门、承天门、御桥、大明门,遣太常寺官祭告玉河桥、德胜门并桥、清河桥、沙河安济桥、朝宗桥、关王庙。”
从以上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思善门和断虹桥为前朝后庭的分界线,思善门以北即为后宫区域,所以百官施礼都止于思善门外,更多的时候在断虹桥南列队致礼。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6 18:10 , Processed in 1.07965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