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鼓楼前的三叉路口,成为日渐火爆的“网红打卡地”! 最近,前去拍照的年轻人络绎不绝。大家要么和身后红墙绿瓦的高大鼓楼合照,要么等待赵雷歌曲《鼓楼》中提到的107路电车。 一波接一波,涌到马路上,与来往车流擦肩而过。绿灯时,他们在拍照,红灯时,他们还在拍照! 交通协管员只能扯着嗓子大喊:“走了走了走了!”“看车看车看车!” “这几天人特别多,全是拍照的,这个路口本来就容易堵车。”一名交通协管员刚刚上岗,“一下午喊得嗓子都‘冒烟’了,我们隔一段时间就和同事换一下岗。” 在靠近鼓楼南门的另外两个路口,交通秩序也不容乐观——因为要和“鼓楼东大街”“鼓楼西大街”的路牌合照,人们排起了队,其中还有卖糖葫芦、玩具、头饰的商贩,人来人往如同小集市,挤占了机动车道。 一名女孩在北京鼓楼“打卡”后,在自己的社交平台账户上感慨:如果这座始建于元代,饱经沧桑的古老建筑会说话,它的回答可能是:“注意安全”。 有很多人不理解,“这地儿有啥特殊的?” 今儿个,旧京君先跟大伙儿聊聊,北京的钟鼓楼究竟有啥特殊的? 北京现存的钟鼓楼是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的,但其址作为钟鼓楼早在元至元九年(1272年)就已经形成了。这里承载了人们太多的记忆和感情。 钟楼上悬挂着明永乐年间铸造的现存体量最大、分量最重的古代铜钟;鼓楼上有一面主更鼓和二十四面小鼓。其中现存的主鼓直径近两米,由整张牛皮蒙制。在清乾隆时期,每天寅时和戌时要进行两次报时,先敲鼓后鸣钟,而这两个时辰也分别被称为“亮更”和“定更”。 亮更时,城门开;定更时,城门关,交通断。在北京人习惯由北京站和电报大楼的《东方红》乐曲报时之前,钟鼓楼是北京城最重要的报时中心。 1890年代的钟楼和钟楼广场,几个小朋友正在烈日下玩耍。在广场的西北角搭了座简易的石桥,可见这里积水之深、之严重。 在这张1870年代拍摄的钟楼广场的照片中,钟楼和碑亭倒映在积水中,安静祥和,但淤泥和污水也势必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出行。 目前已知最早的钟鼓楼照片是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由法军中负责地图测绘的查尔斯·杜宾上校拍摄的。他站在安定门附近的城墙上,为钟鼓楼拍摄了一张合影。 到了1870年,借助约翰·汤姆逊拍摄的照片,我们有机会看到那时的钟楼广场:车轮在地面的泥土上留下深深的车辙,两边民居的地基比广场高出一块。这说明在汤姆逊拍摄钟楼广场时,这里经常积水。 积水有多严重,可以从十九世纪90年代的照片中看出来:广场西北角有座简易的石桥,桥洞大概有半人高。尽管钟楼的倒影在雨后积水中美丽安详,但这片水坑无疑会给周边居民和行人带来不便。民国成立后,政府发起卫生运动。钟楼广场的积水情况得到改善。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法军中负责地图测绘的查尔斯·杜宾上校在安定门附近的城墙上拍下了这张钟鼓楼的合影。它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钟鼓楼照片。 约翰·汤姆逊1870年拍摄的鼓楼和钟楼广场,明显看出两边民居的地基要比广场高,深深的车辙也说明这里都是淤泥,可以想像曾经积水的面积和深度。 1900年代,在鼓楼上层修复围栏的工匠眺望鼓楼东大街,当时北京主要干道都这样崎岖不平。 1890年代,鼓楼前车水马龙,地不是一般的烂。 1890年代,站在鼓楼上鸟瞰鼓楼东大街,看见马路当间儿高出半尺的大车辙了吗? 1925年,鼓楼下成立了“京兆通俗教育馆”,建有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固定陈列馆,展出矿物标本、海洋动物标本、昆虫标本、两栖动物标本和鸟兽标本,还有矿山模型、油井模型、石膏做的人体骨骼模型等,还设有图书馆和代人写字处。 钟楼则改建为教育馆附属的电影院,钟楼广场也被开辟为“民众商场”。别看面积小,这座“民众商场”与当时的天桥齐名,是固定的集市,也是平民娱乐场所。场内的东南角和西北角各设有一座固定的茶社,分别叫“第一民众茶社”和“第二民众茶社”。 据说,相声大师侯宝林就曾在第二民众茶社的剧团学过艺。民俗学家常人春曾说,这里还有卖药丸、吞宝剑、拉洋片、变戏法和耍狗熊的表演。“每逢过年,锣鼓喧天,声传遐迩。” 少不了还有各式北京特色小吃,什么扒糕、凉粉、灌肠、豆汁儿、爆肚、炸糕、驴打滚、茶汤、油茶……每个摊子都在长案和板凳旁支起遮阳伞。 孩子们则总是围在卖蜜饯杏干、螺丝糖等零食和卖木刀、面具、万花筒等玩具的摊位前,留连忘返。 几百年来,高大的钟鼓楼在外观上没有太大变化。 1920年代,钟楼广场上开辟了“民众商场”。 上世纪30年代,赫达·汉默拍摄的钟楼和鼓楼。赫达有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小莫”。她是曾经给袁世凯做过顾问的英国记者莫理循的儿媳。小莫镜头下的北京美丽、大气、安详,照片中的什刹海开满荷花,满眼凉意。 随着城市的发展,钟楼前的小广场不断变迁。但无论怎么变,它独特的北京味没有变,它承载了几百年的北京文化没有变。 尽管如此,旧京君想提醒大家:拍照可以,但别影响交通,安全第一! 图 | 徐家宁、陶然野佬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40 , Processed in 1.09483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