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博物馆之城建设专项工作组的统筹领导下,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完成了《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 (2023-2035)》(征求意见稿)的编制工作,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 此次发布的《规划》(征求意见稿)以“城”为规划基准,突出“馆城融合”,创新提出“建设全域活态博物馆”“重点文博区”等内容,分为序言、编制背景、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五个部分,共计25000余字。 本次征求意见的时间为2023年2月17日至3月18日。《规划》(征求意见稿)可在北京市文物局官方网站、北京日报客户端上查询。社会各界可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方式提出意见建议。电子邮箱:bwgc@wwj.beijing.gov.cn (请在邮件标题标注“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意见建议”字样) 2020年4月,《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就明确提出“打造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2021年5月,国家文物局与北京市政府签订了共建北京“博物馆之城”战略合作协议。此后,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加速推进,经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成立博物馆之城建设专项工作组,共同建设北京博物馆之城。印发《北京市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若干意见》,设立“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扶持资金”,在全国率先开展类博物馆培育,探索“类博物馆”开放管理模式。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已经逐步呈现资源联动、共建共享、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发展势头。 规划重点内容 明确博物馆之城建设目标 《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30年,北京博物馆之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基本格局初步显现,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影响力持续彰显。 “两轴四区多点”规划布局基本确立,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中国长城博物馆等一批代表首都综合形象的历史、文化和科技博物馆基本建成,并成为北京的城市地标,一批重点文博区启动建设。到“十四 五”末,全市博物馆总数量超过260座,实现每10万人拥有1.2座博物馆;“十五五”末,全市博物馆总数量超过360座,实现每10万人拥有1.6座博物馆。 博物馆类型、层次结构与首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协调,基本实现博物馆品类全覆盖,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在全市博物馆总量中的占比达到30%以上,非国有博 物馆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博物馆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持续增强,品质不断提升,精品展览、教育活动、文创产品不断涌现,以“四个 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展陈体系初步形成,馆校合作机制进 一步深化,全市博物馆每年举办展览数量达到1000个,举 办教育活动超过1万场(次),博物馆数字化应用场景基本覆盖。 博物馆专业能力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增长30%,人才年龄结构更趋合理、跨学科多学科人才储备更加充分,多层次博物馆人才培养机制初步建成,一批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策展人、修复师、讲解员崭露头角。 博物馆之城建设得到社会公众广泛认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全市博物馆年参观人数超过 6000 万人次,海外观众突破300万人次。“博物馆+”战略全面实施,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多渠道、多形式参与博物馆建设、运行、发展的机制,博物馆成为首都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内涵的重 要载体与展示窗口,馆城融合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发挥积极作用。 京津冀博物馆协同发展机制持续强化,国内博物馆资源共享机制健全完善,国际及港澳台交流合作能力持续增强,博物馆服务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批代表国家形象、首都水准的国际交流活动和展览精彩呈现。北京成为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承载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的国家平台。 到2035年全域活态博物馆基本形成,博物馆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博物馆事业成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柱,为加强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贡献积极力量。 全域活态博物馆基本形成,“两轴四区多点”示范引领作用更加彰显。实现每10万人拥有2座博物馆,各类博物馆(包括类博物馆文化空间)总数量超过460座。 全市各区基本建成主题鲜明的重点文博区,博物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格局基本形成,成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名片。 一批博物馆文化新空间、博物馆商圈初步形成, 一批“微博物馆”走进城市公共空间,博物馆对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的贡献效应初步显现。 博物馆文化产品丰富多彩,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人民群众高品质、多样化的公共文化鉴赏需求日益得到满足。形成全域博物馆智慧化设计、建设、运营、管理 新格局,激发城市文化活力。 展望2050年博物馆之城金名片的影响力全面彰显,对“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形成重要支撑,博物馆 文化资源荟萃云集,文化产品精彩纷呈,人民群众文化创 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更加彰显。博物馆之城在首都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龙头地位更加巩固,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首要窗口,彰显大国首都形象和中华文 化魅力的作用充分发挥。 构建博物馆之城空间布局 《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根据北京“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全面梳理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空间结构与特色,挖掘整合北京城市功能与空间发展潜力,面向全市着力打造“全域活态博物馆”。构建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2条博物馆之城的关键空间轴线和核心区、示范区、创新区和协调区4大政策分区。 完善博物馆之城体系结构 《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按照全域博物馆建设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健全优化博物馆体系,实施“5511”计划,重点培育5家“世界一流博物馆”、50家“卓越博物馆”、100家特色中小型博物馆、一批类博物馆,着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城市博物馆体系。 建设智慧型博物馆城市 《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坚持场景带动、标准驱动、数据融合,建设 1个基础设施底座、1个大数据中心、3大应用体系,形成市民有感、城市有数、服务有智的智慧型博物馆城市。 规划建设重点文博区 《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在博物馆及城市文化资源高度富集的地区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的博物馆之城重点文博区,以地标型重点博物馆或重要博物馆集群为核心,通过博物馆功能外溢并与城市空间、功能充分融合,建设文化导向的新型城市综合功能区,推动城市更新,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居民就业,成为北京博物馆之城的基础单元和重要支柱。 推动馆城融合发展 《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推动构建馆城融合的发展格局。 一是推动博物馆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依托博物馆之城建设,助力相关城区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彰显城市文化品位,营造全社会文化氛围。 二是推动博物馆融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博物馆与历史文化遗产相结合的北京老城展陈体系,优化完善三山五园博物馆群体系,引导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沿线主题博物馆布局。探索文物、历史建筑腾退与开放利用实施机制,推动国有产权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包括优秀近现代建筑、工业遗产、挂牌保护院落、名人故居等)承担博物馆功能。 三是推动博物馆融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持续发展文博创意产业,培育博物馆文化服务新业态,建设亮点纷呈的博物馆特色商圈,积极参与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 四是推动博物馆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展示北京乡村特色内涵。五是推动博物馆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参与支援帮扶协作和区域合作,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21 , Processed in 1.08629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