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原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位于北京中轴线和东、西长安街的交接处,面对天安门广场。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原名“承天门”,是旧皇城的正门,沿用唐代皇城正门旧称,城门五阙,为三层重檐木结构牌楼。天顺元年(1457)被焚,成化元年(1465)重建后,为9间门楼,明末又遭兵焚。清顺治8年(1651)重建。由城基、城台和城楼3部分组成,城基是1.59米高的汉白玉须弥座,城台是用每块重24公斤的城砖,用石灰、江米汁灌筑而成,高14.6米,有五个拱形门洞。城楼为重檐山庑殿顶建筑,八角檐角分上下两层,城楼东西宽9间,南北进深5间,“九五”之数暗示帝王的尊严。共有向南的菱花窗门36扇。窗门下部是木雕裙板。大殿周围有矮墙,墙内有白玉栏杆环绕城楼。城楼上有黄色琉璃瓦。正脊和垂脊有10个吻兽,传说这是“九脊封十龙”。改建后称“天安门”,总高33.7米。门前有一条小河,称金水河,河上有五座石桥,称金水桥。从前只有皇帝通行,又称御路桥,桥是蟠龙花柱的石栏杆,西边的桥为荷花花纹的玉石栏杆。金水桥两边各有一座小桥(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前的桥),称公生桥。中间门洞内外,各有一对汉白玉华表,华表高9.5米,顶端各有一只叫做“犼”的弄兽,门内向北的“犼”叫“望君归”。下边横插着云板,石柱上雕刻着云龙。门前有两对石狮,左边的雄狮在戏弄着绣球,右边的雌狮抚摸幼狮。明、清两代在此举行“颁诏”仪式。皇帝冬至到天坛祭天,夏至到地坛祭地,孟春祈谷,仲春耕田,以及皇帝大婚和出征等隆重典礼,都要从天安门出入。1949年lO月1日,在天安门及门前广场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以后这里成为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性政治活动的中心。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54 , Processed in 1.10704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