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1629-1709年)字锡鬯,号竹姹,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清代词人、学者。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科博学鸿词,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宣武区有他的故居,是天桥常客。他所著的《日下旧闻考》就是在天桥酒楼构思的,这是一本写老北京的早期著作。 洪亮吉(1746-1809年)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祖籍安徽歙县。清代经学家、文学家。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科举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编纂官。五十六年(1791年)著有《偕同仁饮天桥酒楼》五言诗一首(《卷施阁诗文甲乙集》诗卷第一)。(“编修”:古代官名。) 詩曰: 閑蹤亦已忙,侵曉試遊裝。 楊柳閉門處,桃花發曙光。 露香深幕徑,鹊語靜周廊。 屈指春三月,還輸逸客狂。 過橋春五裹,登閣樹三重。 風轉闡聲沸,塵將遊騎沖。 黄景仁(1749-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清代诗人。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曾在北京法源寺居住,常去天桥豪饮。其在乾隆年间所作的《元夜独登酒楼醉歌》描绘了当时天桥和灯市的情景。 诗曰: 天公謂我近日作詩少, 滿放今宵月輪好。 天公憐我近日饮不狂, 为造酒楼官道旁。 回鞭欲指城南路, 一线天街人云去。 揽衣掷杖登天桥, 酒家一灯红见招。 张问陶(1764-1814年)字仲冶,号船山,四川遂宁人,乾隆进士,授检讨,累官荣川知府。(“检讨”:古代官名,掌修国史,次“编修”。) 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间著有《天桥春望》七言绝句(《船山诗草》卷第十五): 种柳开渠已十年, 旧闻应补帝京篇。 天桥南望风埃小, 春水溶溶到酒边。 孙尔准(1770-1832年)字叔平,又字莱甫,号戒庵。江苏金匮人,清嘉庆年进士,写了天桥的诗词,流传下来。《泰云堂词集》记载:寒食节后,宿雨初霁,踏青到天桥。登上酒楼,小饮轻酌,从楼窗望出,只见稚柳清波,漪空皱绿,不觉感叹,“渺渺余怀,如在江南村店矣”。 孙尔准泰云堂詩集卷五,城南集,有十月望夜天桥玩月,詩曰: 燕京十月水生骨, 天把清寒洗明月, 客居湫隘光不舒, 走上天桥兴初发。 天桥两头十里宽, 直視尚辨誰楼端。 星河敛彩湛一碧, 青琉璃嵌白玉团。 又有饮天桥酒楼詩曰: 城南酒樓高插天, 下瞰漠漠開平障。 兩坛烟树郁相抱, 左为太乙古籍田。 一掌平川翠如染, 万株新柳緣可怜。 飞紅侈白渺何处, 看額已觉春光妍。 易顺鼎(1858~1920)字仲颖,号眉伽。湖南龙阳(今汉寿县)人,生而奇慧,少有神童之称。他年15岁时补诸生,曾问业于晚清著名的拟古大家王闾运,在其门下读书,与湘乡曾广钧并称。光绪元年(1875年)考中举人,他在诗词及骈文的创作方面很有成就,诗才奇绝,尤工裁对,不喜用僻典,是清代中晚唐诗派的代表人物。师张之洞,友樊增祥,文名籍长。刻诗词各一卷,名《眉心室悔存稿》,并著有《出都杂诗集》《吴篷诗录》《巴山诗录》、《孔门诗集》、《四魂外集》等著作留世。30岁那年,他以同知补河南。还先后做过广西右江道、广东钦廉道(光绪中直隶钦州与廉州道台),袁世凯时代还做过代理印铸局长。 易顺鼎居京期间,频繁涉足天桥,不拘于时,且放浪形骸。民国三年时,易顺鼎在天桥落子馆遇大鼓娘冯凤喜,为其色艺双全而倾倒,以致旷费时日,沉湎其间,流连忘返,大似唐时郑元和遇李亚仙。他大展诗才,为冯凤喜特作《天桥曲》而名噪一时。这位举人老爷一首《天桥曲》不仅使冯凤喜平步青云,一跃成为坤书界光彩夺目的明珠,也为研究清末民初时天桥的社会状况留下了宝贵真实的资料,可以这样说,《天桥曲》是众多描写天桥之诗的压冠之作。诗人在《天桥曲》序中写道:“天桥数十弓地,而男戏园二,女戏园三,落子馆又三,女落子馆又三,戏资三大枚,茶资仅二枚。园馆以席棚为之,游人如蚁,穷人居多也。落子馆地稍洁,游人亦少。有冯凤喜者,楚楚动人自前清以来,京师穷民生计日艰,游人亦日众。贫人鬻技营业之场,为富人所不至,而贫人鬻技营业所得者,仍皆贫人之财。余既睹惊鸿,复睹哀鸿,然惊鸿皆哀鸿也。余与游者亦哀鸿也。书至此,余亦哭矣!” 《天桥曲》诗共四十句,每句七言,每四句为一韵,变化自然,琅琅上口。 全诗如下: 垂柳腰枝全似女, 斜阳颜色好于花。 酒旗戏鼓天桥市, 多少游人不忆家。 天桥桥外好斜阳, 莫怪友人似蚁忙。 入市一钱看西子, 满村叠鼓唱中郎。 不待沧桑感逝波, 已看龙钟道旁多。 牛衣泣尽肠雷转, 犹自贪听一曲歌。 几人未遇儿途穷, 两种英雄在此中。 满眼哀鸿自歌舞, 听歌人亦是哀鸿。 燕乐歌舞两高台, 更有茶园数处开。 何处秋多人转少? 却寻乐子馆中来。 秋寒翠袖如空谷, 日暮黄昏似古原。 那怪杜陵魂断尽, 哀王孙又感公孙。 疏寮茶座独清虛, 对菊人都号澹如。 三五女郎三五客, 一回曲子一回书。 筝人去后独无柳, 燕市吹残尺八箫。 自见天桥冯凤喜, 不辞日日走天桥。 哭庵老去黄金尽, 凤喜秋来翠袖寒。 汝久岂寒吾速老。 赖寒博得儿回看? 芭萝湓浦两红妆, 感事怜才盖有伤! 两种人才三种泪, 一齐分付与斜阳。 我们从《天桥曲》的序文中,可以了解到民国初年时天桥的面积、游艺场的数目、游人的阶级成分以及当时物价等诸多状况。易顺鼎以敏锐的眼光看出了游人如蚁的天桥,貌似繁荣而实质上无论是卖艺之人还是游客(包括诗人自己)都是在艰难竭蹶之中苦苦挣扎的“哀鸿”。诗人在诗中以词意明显而形象的语句,描绘出广大游人苦中作乐和艺人强作欢笑、鬻歌鬻舞的真实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满眼哀鸿的深切同情。 诗人对“楚楚动人”的女艺人冯凤喜充满怜爱同情之心,从诗句“自见天桥冯凤喜,不辞日日走天桥。哭庵老去黄金尽,风喜秋来翠袖寒”中可以看到他将冯凤喜视为风尘中的红颜知己,就有如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那样,心心相印。可以断言,张恨水先生的小说《啼笑因缘》的写作,肯定受过《天桥曲》的启发与感染,很水先生才在小说中塑造了在天桥唱大鼓的沈风喜这个人物,演绎出一段与主人公樊家树缠绵悱恻、悲欢离合的故事。《天桥曲》一诗对天桥功不可没。 易顺鼎和齐白石老人关系非同一般,这不仅因他们是同乡和同受业于文学大师王闾运,而且还由于他们两人对天桥都有深厚的感情这个共同之处才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据张次溪先生在《回忆白石老人》的文章中说,白石老人时常和易顺鼎一起去天桥水心亭听大鼓书,这不足以说明他们二人都对天桥有特殊的感情吗? 易顺鼎的大量诗作中,除吟咏天桥外,对北京的其他地方亦有所歌颂。他的小诗《卢沟桥》: “书剑征途伴寂寥, 长安日近楚天遥。 南云北雪三千里, 第一销魂是此桥。” 清新淡雅,情真意浓,给人留下了他热爱北京风物的深刻印象。 张恨水(1897-1967年)原名张心远,笔名恨水。安徽省潜山县岭头乡黄岭村人,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是一位多产的小说家。他能将缠绵悱恻的言情小说和惊险紧张的武侠传奇熔于一炉;能将传统章回体小说和西洋小说、电影、戏剧新技法融为一体,因而赢得众多读者。也是天桥的常客,每得闲暇必到天桥一游。他的代表作《啼笑因缘》,主要通过旅居北京的杭州青年樊家树与天桥卖唱姑娘沈凤喜的恋爱悲剧,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黑、动乱的一个社会侧面。小说故事从主人公樊家树乘车到天桥游玩写起,写了先农坛、水心亭,写了天桥的杂耍说唱、各种小吃,写了樊家树和沈凤喜在先农坛柏树林里相会。所以读过《啼笑因缘》的人,都会对二十世纪20年代的天桥留下深刻的印象。 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著名作家。 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他自己说:“我终年是在拼命地写,发表也好,不发表也好,我要天天摸一摸笔。”正因为如此,他勤奋笔耕,创作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二马》、《龙须沟》等大量文学作品,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崇高赞誉。“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老舍喜欢乘“叮当儿车”(有轨电车)到天桥看戏,喜欢到小摊上吃各种小吃,喜欢坐在长板凳上看“拉洋片”,甚至喜欢进农民住宿的小客店,躺在大通铺上跟底层老百姓聊大天。天桥给了他许多创作素材。 1950年,老舍以天桥旁边一条臭水沟为背景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晚年,他曾有意写一部以天桥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可惜未能如愿。老舍生前最爱上天桥“万盛轩”听新凤霞唱戏,并劝新凤霞学文化,还介绍吴祖光和新凤霞订婚。吴、新结婚时,老舍自愿当女方的主婚人。1965年春,“万盛轩”剧场改称万胜剧场,老舍为剧场书写了牌匾。 洗星海(1905-1945年)广东番禺人,出生于澳门。人民音乐家。二十世纪20年代来北京学习音乐,在假日里,多次去天桥游览,天桥艺人被压迫的生活,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次他见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演唱河南坠子,正在演唱,一些地痞流氓忽然向姑娘身上扔茶碗、瓜皮等,一会儿姑娘脸被碰伤,看演出的观众被这突然情况吓跑,老板还笑着向流氓们作揖告饶……他还见到街上有四辆洋车,拉着五花大绑的青年人,听说是拉到天桥刑场执行死刑,大兵们举着明亮的刀片匆匆走过……冼星海目睹这一幕幕惨景,心中无比愤怒,对大众被压迫的生活,非常同情,这情景深深刻在他的脑海里,永不磨灭。后来他“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在他谱出的大众呼声中,肯定也有天桥艺人等的声音…… 张次溪(1909-1968年)名涵锐、仲锐,字次溪,号江裁。东莞篁村水围坊人,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方志学家,民俗学家。二十世纪30年代初毕业于北平孔教大学。曾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从事北平史籍整理研究工作。一生热衷于北京天桥的民间曲艺杂技、艺人及民俗生活的调查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从事《辛亥革命》历史资料丛刊的收集整理和编辑工作。著有《人民首都的天桥》,编有《北平天桥志》《天桥一览》《天桥景物图录》《天桥丛谈》《北平志》《北平岁时志》《北平庙宇碑刻目录》《京津风土丛书》《陶然亭小记》《燕都梨园史料》《江苏通志》《清代学人年鉴》《白石老人自述》《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一生》《莞乡烟水录》及《北京岭南文物志》(与叶恭绰合编)等著作,是写天桥各行各业最多的作者,这些资料都是深入天桥,长期积累的结果,为后人留下大量的天桥资料。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48 , Processed in 1.10787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