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档案见证北京中医医院的传承与创新

2023-4-2 10:55|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芦云珊|来自: 北京档案

摘要: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历数千年而不衰,是独具中国特色的重要卫生资源,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和历史。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 ...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历数千年而不衰,是独具中国特色的重要卫生资源,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和历史。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通过室藏档案佐证、亲历者口述梳理考证,探寻北京中医医院初创阶段的历史轨迹,回顾北京市首家公立中医医院的建院史及其发展历程,感受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以及中医药事业随着国家发展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

北京中医医院成立于1956年,建院初期曾吸引了北京乃至北方地区各派名医,可谓名医荟萃、流派纷呈。这里经常被老北京人亲切地称为“宽街儿中医院”,它还有一个别号——“大公主府”。这家为首都人民乃至全国人民提供就诊服务的市属医院与公主府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北京中医医院坐落于北京市东城区宽街路口东南角,这里曾是元、明、清三朝皇家重地。此地为元朝时的“大都蓬莱坊”,后定为官属天师庵,明朝时改建为官属“天师庵”草场,清初康熙第24子允秘在此建諴亲王府,同治年间改为荣安固伦公主府邸,后转赐荣寿固伦公主,也称“大公主府”。1924年荣寿公主去世后,其后人继承府址,因债台高筑、变卖家当、弃府而走,后被债权人吉祥戏院所有。此处房产几经转手,直至1930年被当时的北平宪兵司令部占有。1933年北平宪兵司令部迁至别处后,这里作为后方医院使用。

新中国成立后

北京中医院的初创情况

1949年至1959年间,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医药发展的方针政策,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院的建立提供了依据和保障。1949年10月,全国卫生行政会议上提出“帮助中医提高技术以为人民服务的决定”。1950年3月在中央卫生部的领导下成立“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同年8月召开第一届全国卫生大会,提出“中医西医团结合作保障中国人民健康的问题”,确定“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为新中国卫生工作的三大原则。

1954年至1959年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健康报》发表关于“中医药”的社论,提出“贯彻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开展祖国医学的研究”“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等。自1955年起,全国各地的综合性中医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初期的中医医院建制参照西医综合医院,以内、外、妇、儿、针灸科为主,后逐渐发展形成更多的特色科室。

有这样几份永久室藏档案为我们揭开了北京中医医院的“前世”。第一份是北京中医医院1951年12月的室藏档案中记载:“外科医院自六月二十五日成立以来,共接收志愿军伤员二百零五名......暂时可以接收市立医院病人,为了随时接受华北军区卫生部志愿伤员的任务,原机构与人员均不调动......”。 

外科医院向卫生局请示工作

另一份是室藏档案《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共卫生局第五医院一九五二年的工作总结》中关于该院“设备方面”和“人事方面”的记载:“我院是在前外科医院单科性设备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原有的器械除有一般的战伤外科医疗器械的设备外......我院大部分的工作人员都是由外科医院转调而来......”。由此结合相关史料的记载可知,北京中医医院前身曾为市外科医院,收治过志愿军伤员,后被并入市立第五医院(北京市第五医院)。

市立第五医院工作总结封面和首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北京市个体行医的中医师响应国家号召,联合起来发展中医事业。他们打破门户之见,纷纷联合组建“中医联合诊所”。1951年至1956年间,国家卫生部发布一系列有关加强中医管理、鼓励中医发展的政策,当时的中医联合诊所遍及北京城达数十所。1956年3月7日,北京市公共卫生局向北京市人民委员会上报拟将第五医院改建为中医医院的请示,4月2日市人民委员会办公厅正式批复。北京市中医医院正式建立后,第一、第二联合门诊部及一些主要的联合诊所也先后并入。1956年5月开放门诊,当年6月中旬收治病人,共有职工360余人。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科、X光室等临床及医技科室,设150张病床。根据北京市公共卫生局批复,1959年4月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划归为北京中医医院领导,改名为北京市中医学校。1959年7月,北京市公共卫生局向市人民委员会提出,“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使市中医医院成为本市中医医疗、教学和研究的中心基地,拟在该院成立北京市中医研究所”,8月市人民委员会批复,10月正式成立。1970年北京市中医医院正式更名为北京中医医院。昔日宁静肃穆的“大公主府”变得人流如梭,成为服务百姓就医并承担中医药教学、科研任务的北京市第一家公立中医医院。

改革开放后

北京中医院迎来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将“中西医并重”作为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之一。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开始贯彻施行。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医药服务走进奥运比赛场馆和奥运村诊所。201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实施,这是依法保障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同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2016-2030年)》,这是推进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决定规划的印发标志着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在上述政策的支持保障下,北京中医医院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1979年,医院肝病名家关幼波参与研发的计算机肝病诊疗程序正式投入门诊使用,开辟了计算机进行中医辨证和老中医经验保存的先河。同年5月,医院新病房大楼(病房东楼)竣工,7月投入使用。1980年,医院首次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1986年医院扩建,将部分原房产迁至今北京市密云区白河郊野公园,在旧址上先后兴建了新的门诊楼、急诊楼、病房楼,逐步形成了如今北京中医医院的规模。199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医院成为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建设单位。2003年3月,医院正式更名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时至今日,北京中医医院现有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职工1600余人,拥有国医大师3人、全国名中医5人,全年门诊量和急诊量达220万人次;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3个。在抗震救灾、援疆援藏、重大活动保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连续十年获首都精神文明单位,先后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人民满意医院等荣誉称号。

新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

助力疫情防控

目前,北京中医医院这家首都第一家公立中医医院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迈进。从2003年的“非典”阻击战,到正在进行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医药的使用为落实国家疫情防控总方针及降低病死率发挥了积极作用。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首个国家中医医疗队接管的武汉江夏方舱医院院长刘清泉同志即为北京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在其带领下,该临时医院实现了“三个零”,再次有力证实了中医药救治发挥的重要作用,更是一次中医药传承创新的生动实践。

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多次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系统规划、部署。“大医精成”体现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的精神,推动着中医药事业发展,它已然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北京中医医院的发展及使命,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需求相结合,同时又与中医人的理想信念融为一体。医院将秉承“仁、术、勤、和”的院训,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医院公益性,坚持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努力为“健康北京”“健康中国”做贡献。

来源:节选自《北京档案》

作者:芦云珊  徐雯洁  管子金  赵因  王鹏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6 05:11 , Processed in 1.11401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