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清孝陵一孔、五孔、七孔石桥做法研究

2023-4-2 20:14|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曹鹏 冯亚欣|来自: 北京桥梁

摘要: 清孝陵一孔、五孔、七孔石桥做法研究北京房地集团有限公司古建工作室1 清孝陵石桥概述清代皇家陵寝历经三个世纪赓续不辍的经营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建筑艺术成就,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和意义,其 ...
清孝陵一孔、五孔、七孔石桥做法研究
北京房地集团有限公司古建工作室

1 清孝陵石桥概述 
清代皇家陵寝历经三个世纪赓续不辍的经营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建筑艺术成就,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和意义,其形成的山水空间、建筑空间、仪式空间三者有机统一的空间体系正是其核心且独特的艺术价值之一,而把这三种空间紧密联系起来的纽带或节点即为数量众多且类型丰富的桥梁建筑。清孝陵作为清代入关后的首座帝陵,其建筑形制、规模和组群序列为嗣后帝陵之典范,在其绵延长达 12 里的主神道中段,即龙凤门至隆恩门之间,共有 6 座石桥,由南到北依次为一孔桥、七孔桥、五孔桥及三路三孔桥,本文主要探讨孝陵主神道一孔、五孔、七孔桥的比例尺度及构造做 法,如图 1 所示。

关于清代陵寝石桥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中国营造学社王璧文先生基于清晚期崇陵《工程备要随录》所做《清官式石桥做法》一文,文中对于石桥诸作工艺、比例尺度、构造做法有详尽的阐述,作为明清官式石桥研究的开端其重要价值不言而喻。本文以孝陵石桥修缮工程项目为契机,试图延续前辈学者的研究传统,将孝陵主神道三座石桥做法与清晚期石桥做法进行对比,梳理出清代陵寝石桥做法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规律进而探讨其背后设计变化的原因。 

2 石桥局部比例及做法

石桥各部位组成名称在多本文献中均有提及,本文参照 《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及《清官式石桥做法》,以孝陵五孔桥为例,将相关名词术语在图 2 中示意标出。清代陵寝石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做法,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及分期演变规律,石桥局部做法主要关注在各个时期石桥变化较明显的部位, 如桥洞、券脸石、仰天石及栏板柱子等部位的做法及特征。 

2.1 桥洞、金刚墙 

石桥的设计首先要根据河口宽度及桥孔数目来确定各桥洞面阔及金刚墙、雁翅的宽度,将孝陵一孔、五孔、七孔桥各桥洞面阔、金刚墙及雁翅与河口宽度的实际比值与《清官式石桥做法》所定比例进行对比:

由表中数据可知,清早期孝陵一孔、五孔、七孔桥中孔面阔、金刚墙及雁翅三者的形制、比例尺度类似。在河口宽度一定的条件下,一孔桥中孔金门面阔约为河口宽度的 0.5 倍,与代表清晚期做法的定例所规定中孔面阔、两侧雁翅平分河口宽度的比例略有差异。五孔、七孔桥桥洞面阔的实际比例减小,金刚墙比例尺度加大,两边雁翅宽度约为金刚墙宽度的 0.5 倍,不同于定例所规定的雁翅宽度为金刚墙宽的 1.5 倍。这可能由于清初孝陵三座石桥均采用四券四伏的砖券做法,与清中、晚期石券做法相比,砖券券脚落在金刚墙之上所需厚度更大而导致金刚墙比例尺度随之加大。

清孝陵一孔、五孔、七孔桥及景陵五孔桥洞均为砖券做法, 景陵之后多为石券做法。孝陵七孔桥砖券为四券四伏,按砖券位置可分为与券脸石对应及与撞券石对应的两部分。券脸石对应部分砖券用三券两伏砌筑,即三层立砖,两层伏砖,第一层立砖长边平行于金刚墙即桥洞进深方向顺铺,上下皮顺砖搭接半砖长,形成十字缝的组砌形式。立砖之上的第一层伏砖长边方向同立砖纵向平铺,上下皮砖错缝搭接,同样为十字缝做法。在对应于券脸石的三券两伏之上即与撞券石平行位置的砖券,继续采取先用一层平砖纵向铺伏再用一层立砖纵向排列交错成券的做法,如此往复,形成四券四伏的结构,如图 3 所示。

关于孝陵石桥券洞形式,由表 2 测绘数据进行推算各券 洞中高(矢高)与拱券跨度之半(半弦长)的比值均约为 1.1, 即拱券的中高要比拱券跨度之半加大 1/105),各桥洞券形曲线 均为以呈中心对称的左右两段半径相等圆弧相交而成双圆心尖 券形式,圆弧在对称轴上交成尖角,与王其亨教授《双心圆:清代拱券券形的基本形式》一文所述有关清代拱券形式的数理 规律一致。 

金刚墙位于桥洞之下支撑券脚。孝陵五孔、七孔桥金刚墙石料均为豆渣石,但石料的连结方式略有差异,七孔桥金刚墙最上层各相邻石料之间均按铁活形状凿出槽来,用铁银锭连接石料本身,五孔桥仅外侧石料之间、外侧与部分里侧石料相邻部位连结铁银锭,里侧石料之间灰缝灌浆未使用铁活,七孔桥金刚墙整体结构稳固性略优于五孔桥,如图 4 所示。金刚墙除支撑券脚外还兼顾排水功能,五孔、七孔桥分水尖最上层方形石料中间部分略向上拱起,向两侧形成坡度来排除雨水。 

2.2 券脸石 

券脸石位于各券洞迎面部位,券脚支撑在金刚墙上,上部及两侧为撞券石,多使用青白石料。券脸石高度按桥洞面阔而定,长按高 1.1 倍,观察孝陵三座石桥券脸石长度,可发现中间龙门石长均小于两侧券脸石长,因此推测券脸石长并非完全按照规定比例定,而是在确定龙门石尺度及位置后,再以路数均匀分配两侧券脸石。券脸石路数通常为单数,清孝陵一孔桥券脸石共 9 路,五孔桥中、次、梢孔券脸石均为 11 路,七孔桥洞尺度较大,中、次孔券脸石为 13 路,再次孔、梢孔为 11 路。 

券脸石在不同时代由于做法不同呈现不同特点,笔者曾于北京调研故宫内金水桥,其券脸石上、下两层分开做,上层券脸石外皮稍凸出撞券石,下层券脸石向内收,下层高约为上层的 2 倍,两层券脸石接缝部位左右对称、上下不对齐,故宫内其它桥也大致呈此特点。清初孝陵五孔、七孔桥券脸石做法为一层,接缝部位左右对称,在券脸石上部约四分之一位置凸出一道与撞券石平齐的镶边,形式上与明代做法相似,推测此做法由明代双层做法演变而来。至清雍正泰陵之后,石桥券脸石在正中间的龙门石上凿有雕刻精美的吸水兽,取消了外侧凸出 的窄边,券脸石基本与撞券石平齐,如图 5 所示。

撞券石为券脸石之上,仰天石以下平砌的石料。券脸石上正中的一块为“蹬券”,中孔蹬券称为“过河蹬券”,撞券石料通常用青白石。清陵中各个时期撞券石做法也呈现出不同特点。清早期孝陵、景陵撞券石所用石料尺寸较小,孝陵五孔、七孔桥撞券石高度约为券脸石高度二分之一。至清中期泰陵为转折时期,泰陵主神道七孔桥、三孔桥撞券石尺度与清早期较接近,但五孔桥及三路三孔桥撞券石高度增加,和券脸石高度比例达到 1 :1,此后的裕、昌、慕、定、惠、崇陵各石桥撞券石与券脸石高度均近似相等,可发现清中、晚期撞券石料尺度有增大的趋势。 

2.3 仰天石 

仰天石位于撞券石之上,桥面石两边缘外侧,通常使用青白石料,上面置地栿及栏板柱子。孝陵五孔、七孔桥两相邻仰天石之间凿铁银锭槽,落铁银锭来连接仰天石本身,地栿直接置于仰天石之上,并无地栿槽子。仰天石外观形式也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清早期孝陵各石桥仰天石外侧凸出部分为简洁的直角梯形形式。自景陵开始转折,各石桥仰天石做法有所变化,均为形式更复杂、变化层次更丰富的曲线枭混结构,如图 6 所示。

 2.4 栏板柱子 

券桥栏杆包括地栿、望柱、栏板、抱鼓,通常采用青白石料。孝陵一孔桥栏板柱子经后期人为更换无法反映其原始面貌,本文主要分析五孔、七孔桥栏板柱子做法特点。 

地栿是栏板的首层,位于仰天石及栏板之间,地栿上置栏板、柱子、抱鼓。孝陵五孔、七孔桥地栿与仰天相对位置略有不同,五孔桥地栿略向外侧偏移,金边尺寸较小,七孔桥地栿位于仰天石正中,图 7 为揭去地栿后,可见其在仰天石上相对 位置的不同。

孝陵五孔、七孔桥望柱形式均为二十四气柱头。二十四气柱头顶部阴刻 24 道弧线,象征 24 个节气,下置八达马,再往下设连珠,底部衬以荷叶。孝陵石桥柱头做法的差异体现在荷叶部位,五孔桥柱头荷叶雕饰出不规则的纹理,形态细腻写实更偏具象,七孔桥荷叶形式相似,荷叶纹理仿连珠为圆弧形,如图 8 所示。

 孝陵五孔、七孔桥栏板使用做法较讲究、等级较高的禅杖栏板,由禅杖、净瓶、面枋组成,禅杖按照桥面弧度做成曲线与桥面平行,面枋表面“落盘子”。净瓶一般为 3 个,两侧均只做一半,孝陵五孔桥与七孔桥三幅云净瓶细部纹样做法略有差别,七孔桥中间云纹下部直接雕饰如意纹,将如意纹向两侧偏移以填充云纹下部图案,五孔桥云纹与如意纹之间以小段弧线连接,并在此弧线两侧雕刻与之平行的波浪形纹样。五孔桥如意纹部分略向内凹,立体感更强,七孔桥如意纹与中间云纹 大致位于同一垂直面,如图 9 所示。

 3 总结 

清孝陵一孔、五孔、七孔桥作为康熙朝官式石桥的典型实例,其做法具备着清初石桥样式的重要特征:石桥券脸顶部有一道凸出的镶边,无吸水兽;撞券高度约为券脸高度一半,单块石料体积较小;仰天石外侧为直角梯形,不同于其他帝陵仰天石为枭混结构形式;石桥桥孔均用砖发券,且由于砖券做法导致金刚墙宽度比例加大,此外除景陵五孔桥也用砖发券,其他帝陵石桥桥孔均用条石发券。

而这种独特清初石桥做法形成原因本文归纳为以下 3 点:1. 孝陵 三座石桥沿袭了部分前朝做法。如券脸石的镶边做法推测由前朝双层做法演变而来,砖券做法也与前朝明中都外金水桥类似。2. 建筑作为时代的产物和象征,其特征也与其所处历史背景相关,清朝入主中原之初,人民刚结束动荡的生活,统治者将更多精力放在巩固其政权。因此孝陵石桥使用取材加工运输均较便捷的砖材砌筑拱券,撞券等石料尺度也较小。3. 不同时代工匠工艺水平及美学追求也在变化。如券脸石做法由清早期的镶边至中、晚期雕刻吸水兽,以及仰天石剖面由直角梯形向曲线枭混形式的转变,可能是匠人审美的变化或更高的审美需求所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4 19:11 , Processed in 1.11155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