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八大怪”活跃在距今半个多世纪前后,这时正是天桥最繁华热闹,也是最为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在这段时期里,天桥涌现出来的著名民间艺人可谓灿若星河。第三代天桥“八大怪”为:小云里飞、大金牙、大兵黄、焦德海、沈三、赛活驴、拐子顶砖、蹭油的。 小云里飞演滑稽戏 老云里飞的长子,承父业表演滑稽戏。小云里飞,原名草上飞。因为他父亲老云里飞的缘故,都叫他为小云里飞。小云里飞是京剧科班出身,原是“喜”字科的大师兄,原名叫“白喜奎”。因生活所迫,未出科就帮助父亲“老云里飞”撂场。 小云里飞他在天桥三角市场内露天演出,他的场内是三排板凳,前面有一个篱笆,里面有桌凳,专门卖茶,好像是云里飞剧场的包厢。场子里很简单,一个桌两条板凳,算是唱戏用的道具,所多的就是一块印着牛黄解毒丸广告的大台帘,做下场门。这戏园里唱戏有行头,小云里飞在天桥地摊上唱戏也有行头,行头的新奇和制法,在天桥算是独一份,真令人意想不到。马纱帽是用大纸盒改造的,上面涂些儿墨,别的帽子也都是用纸烟盒先剪好样子 ,再用针线缝上就成了。胡子的做法更简单,用长头发系在铁丝上。一个粗铁丝圈上系着一些鹅毛,便算是舞台上的雉翎。一根芦茅棍,系上了一根麻绳,便成了马鞭。戏衣呢,大褂不扣纽,就算是战袍。更有一件特制的戏衣,用面口袋染红了,缝成一个背心,上至天子,下至走卒,都能穿。 小云里飞着五六个伙计,天天在天桥演唱滑稽戏的二黄,很能吸引观众。穷人卖不起戏园的票,在这里也能过足戏赢。他这儿的伙计,个个都是全材,生、旦、净、末、丑,那样角色都能演。也就是听个荒腔走板的热闹劲儿。有时也串一段相声,换换口味。 大金牙拉洋片 大金牙(1891-1943年)河北省肃宁县人,原名焦金池,艺名大金牙。最初随父到各地卖艺,后来同别人一起做过“腥棚”(即摆个布棚圈,内放伪装的畸形动物招徕观众)。他家在天津塘沽有一亲戚,专为拉洋片艺人画洋片画,由此发财。故此,焦父便让焦金池学演拉大片。焦金池学成后,到北京天桥卖艺,因人长得气派,口齿伶俐,嗓子好,唱腔滑稽悦耳,善于“使相儿”(做喜怒哀乐各种表情动作),会的曲目多,还能结合时事编写新词,不久便成大名。由于他镶两个金牙,人送外号“大金牙”,大金牙便成为他的艺名。二十世纪30年代,焦金池全家在天桥卖艺,收入颇丰。 大金牙还是拉洋片带唱词的发明者。他唱的腔调不用丝竹伴奏,只用一面小鼓、一面小锣、两面钹,一样样拴在一个木脸分半大的架子上。上端把鼓拴上,下端拴上锣,当中有一块活动的木板根绳系着,用手一拉绳,木板上下活动,在上鼓响,往下锣响。锣的旁边一面钹,另一面钹拴在一个活动的木棍上,木棍上也系着一根绳,用手一持钹便响起来,两只手一块拉,锣、鼓、钹便问时啊起。这东西看起来虽很简单,但也难为他的心思。 焦金池有一张姓弟子,得其传授,在北京天桥明地拉洋片,人称“小金牙”。 焦德海说相声 焦德海是相声艺人“穷不怕”朱绍文的徒孙。他以说学见长,口齿清晰,表演洒脱,尤以贯口抑扬、疾徐有致为内外行家所推崇。焦德海的相声,不独闻天桥,也是名传四海。 焦德海的最大贡献,是将原来相声以单口为主进行了改革,推出了对口相声,使相声有了新的发展。 他表演相声献技时,以两人为多,以一人充傻子,一人耍机灵。傻者谓之捧哏,称为上手。机灵者谓之逗哏,称为下手。焦德海的这种表演方式,就是后来最受欢迎的对口相声。 他有四大弟子;张寿臣、骆彩翔、白宝亭、于俊波,最能传他所学。他的儿子焦少海,也还不错。 大兵黄骂街卖糖 大兵黄,原名黄才贵,有着一身的好武艺。在清朝当兵,曾做讨六品官。大兵黄曾是辫帅张勋的兵,张曜、宋庆、马玉昆、姜柱题、张勋是他过去的老上司。甲午之役,他就在当时的战场上。 在天桥贩卖药糖,以骂街的形式招揽生意,因为他所骂多涉及民生鞭辟时弊,因而颇受欢迎。以骂街招人骂街骂得漂亮,也可以引起观众的同情。骂人的艺术,大兵黄似乎深得真谛。 虽然他斗大的字不认得一麻袋,这位行伍出身的老人骂起街来,是头头是道,有条不紊,他骂贪财好色,他骂贪官污吏。背起历史来,条目澄清,数到现代来,远近分明。大兵黄以卖药糖维持生计,骂街是买糖的前奏,骂一阵,吸引的观众了就卖一阵,他的骂街,实际就是他表演的开场秀。 沈三掼跤成冠军 沈三,号友三,“八大怪”之一,以武术掼跤(即“摔跤”)驰名于天桥。他是最早设掼跤场的,身材特好,虎背熊腰。怀有绝技,屡屡获奖。他的“双风掼耳”最有名,曾被上海明星公司拍入《啼笑姻缘》影片中。1933年全运会摔跤冠军,曾经斗败过俄罗斯大力士而名震京城。 沈三的父亲沈方,是位有名的武术家,亦精通掼跤,他除向父亲学功夫外,又拜宛永顺(宛八爷,清时为头等捕户)学掼跤。 沈三在1937年左右,染上吸毒嗜好,形销气馁。后经各方友人规劝,终下决心住进虎坊桥永和医院,就在“富连成”(现晋阳饭庄)东隔壁,永和医院院长叫杨敬之。 那时戒毒的药品不多,条件要比现在差,沈三不愧是一条硬汉子,克服难以想象的痛苦,硬挺了过来。他说这一切,都是为了掼跤事业,发扬国光。出院时,还和全体医护人员合影留念。 沈三戒毒后,身体和精神都得到了恢复,跤场上不减当年,后来培养了好多后人,为发扬传统民族运动做出了应有贡献。 蹭油的卖肥皂 传说这人个不高、精瘦、平头,在天桥游动了四五十年。他是一个贩卖肥皂的商贩,只要看到路人衣服上有油渍就主动上前用自己的肥皂给人家洗净,蹭油免费,以此推销他的肥皂。 他每天手里拎着个铁匣子,坐在路边唱:“蹭呐、蹭呐、有油蹭蹭就干净呢,不管您身上蹭了什么样地油,香油、酱油、煤油、花生油,给您蹭蹭就干净啦!”见到人过来,发现人家身上有油点,一把拉住说:“挺好到大褂,有个油点子多寒碜呢,我帮您蹭蹭保管干净。”边说边打开铁匣子,拿出一块小药皂,蘸点水就在油点上蹭。蹭几下,稍微一搓,用另一块布蘸水一擦,油点子就没了。他卖的是药皂,您不买也没关系,赏俩钱,不在乎多少。 拐子顶砖乞讨 一个残疾乞丐,一条腿从膝盖下截掉,无论冬夏,总是赤裸上身。行乞时,头顶两米多高的一摞砖块跪在地上。头顶约四五尺高的砖块,一语不发,是以"练苦功"来乞食要钱。将砖块层层地顶起来,远而观之,像一座小塔,虽然高及五六尺,但是永远不掉,真是功夫练得不浅。有人看他可怜、掷给他几个钱,他则嘴巴略动,缓缓地合掌作一个揖,要完钱,将砖一块一块地移下来。秃头上明显地露出一个拳头大的平面,那就是顶砖的成绩。所以他的那张地状上写道:“拐子要钱,靠天吃饭,善人慈悲,功夫难练。” 拐子要够了钱,就会把砖卸下来,头顶上的接触面已经成为平面,并且起茧了。 关德俊表演赛活驴 赛活驴原名关德俊,定州清风店人,一个装扮毛驴的民间艺人,因其表演神似活驴而出名。他出生于一个杂技世家,靠自己制作的一副驴形道具,在天桥撂地表演各种驴的动作,如“驴子散花”、“驴尥蹶子”、“纺失前蹄”等而出了名。表演时,在场子中摆上三层三条腿的板凳搭成的“旱桥”,然后他的妻子关金凤化了妆后骑在驴背上,赛活驴走在“旱桥”上表演各种难度较大的惊险动作。他的妻子乔金凤化妆骑在驴背上,手打一副三寸长一寸宽的竹板唱莲花落子,使整个节目声情并茂,身形惟妙惟肖,浑然合为一体,被广大观众所接受认可,所以被称为“赛活驴”。 旧社会的天桥也是三教九流、五行八作藏污纳垢之地,青帮、地痞流氓、恶霸为非作歹、无恶不作。北霸天刘翔亭、南霸天孙永珍、西霸天福德成、东霸天张德泉,时称“天桥四霸天”,各占天桥市场一块领地,勾结汉奸、宪兵、特务,豢养打手,霸占房产,强买强卖,侮辱妇女,血债累累。 披着宗教外衣、打着“劝人行善”幌子、人称“四大天王”的一贯道点传师张承宗等4人,与“四霸天”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坑害百姓。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26年来京,住前门外一家小客店内,曾几次到天桥观光游览。目睹地痞流氓横行无忌,无辜百姓流血流泪的悲凄境遇,冼星海无比愤慨。聂耳1932年8月来京,居于宣武门外校场口云南会馆期间,曾数次到天桥。他在日记中写道:“这儿是一个低级社会的缩影,什么卖艺的,唱戏的,变把式的,无奇不有。……在这儿,充满了工人们、车夫、流氓无产阶级的汗臭,他们在狂吼、乱叫,好像些疯人样地做出千奇百怪的玩艺儿,有的在卖嗓子,有的在卖武功。这些吼声,这些真刀真枪的对打声,锣鼓声……这是他们生命的挣扎,这是他们向敌人进攻的冲锋号。”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驱除阴霾,云开日出,天桥市场也迎来新的一页。生于斯、长于斯或谋生于斯的天桥人,于欢庆声中步入新的生活。 解放后,北京人民政府组织天桥的民间艺人们先后成立了各个剧种演员合作互助的团体。 1950年中华杂技团成立, 1952年北京评剧团成立, 1952年北京曲艺团成立, 1956年北京京剧团成立, 1957年北京杂技团成立。 北京人民政府还修建了天桥剧场、北京工人俱乐部、人民剧场、首都剧场等等现代化剧场,为这些民间艺人提供了更加广阔更加精美的演出舞台。 天桥的玩艺有些消失了,有些保留到现在,还有些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提高。掼跤、中幡,尽管中断一时期,但是热心掼跤事业的人们,把它继承了下来。中幡是由掼跤家宝三宝善林继承发展起来的。杂技、武术、钻顶等是在关玉和、佟人旺、王葵英、张国忠、朱国全等一批老艺人的基础上,发展、丰富、提高并多次获得国内国际大奖。 随着历史的变革,老北京老天桥的艺人们渐渐逝去,诸多民间绝技也随之慢慢消失。但可喜的是,作为老北京民俗文化的发祥地,北京市宣武区这些来在文化部和北京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开展挖掘、整理、挽救民俗文化,特别是老天桥艺人留下的绝活儿的工作。如今,已有“五斗斋高跷秧歌”、“掷子队”、“穆派戏法”、“太狮老会”、“什不闲莲花落”等多项民俗绝技被从濒临失传的边缘上抢救回来。老天桥著名艺人“宝三”宝善林的第二代传人付文刚还办起了“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北京复活民俗绝技的工作,正在让越来越多的民间绝技得到重生并且更加绚丽多彩。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6 05:10 , Processed in 1.09060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