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人百年服饰变迁

2023-4-23 12:53|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端木东舸|来自: 北京纪事杂志社

摘要: 北京人的穿衣准则,与“土”无关【编者按】北京再一次因“土”出圈!不是因为沙尘天气,而是因为穿着:近期,一篇名为《人在北京,越来越土》的文章成为爆文。这件事的起因,还要追溯到一则朋友圈截图↓↓↓许多北京 ...
北京人的穿衣准则,与“土”无关

【编者按】

北京再一次因“土”出圈!不是因为沙尘天气,而是因为穿着:
近期,一篇名为《人在北京,越来越土》的文章成为爆文。这件事的起因,还要追溯到一则朋友圈截图↓↓↓

许多北京家长点赞认同,表示:

没错,人在北京,不“土”不行

在北京,土得心安理得

……
北京的“土”,一直是互联网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总有人说北京人不注重穿着打扮,而且都特别不会穿衣服。其实怎么说呢,城市的服装和城市的风格是息息相关的,北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气、舒缓、有品位、不造作、不争强好胜的城市,北京人的着装很清晰地反映出这座城市的这些特点。舒服、得体、顺眼、考究,应该是北京人最核心的穿衣准则。

因为工作关系,最近有小半年的时间成天长在故宫里,每天坐在廊下,看形形色色游人络绎不绝。大家操着各地方言,彼此间说着我不太听得懂的话,声音或大或小,在红墙黄瓦的天地间飘扬散去。
人们有的匆匆而过,有的闲庭信步,有的驻足凝望,也有的,穿着各类花哨的服装,戴着满身满头的饰品,走起路来一摇三摆环佩叮当,像足了前清时候的娘娘跟小主儿。

每看到这些浓妆淡抹、宽袍大袖、花盆高跟,总能想起不少事情来,尤其会感慨光阴裁剪世事,时光几度荏苒,多少人间事,在斜风细雨里悄然翻页。不知今人披起古装穿行红墙殿宇之间,是否想要借着一身华服,找起那掩埋了百多年的历史记忆呢?

时间改变了不少事情,就好比这衣装。这可能不再是一个以华贵繁缛为尊的时代,那些美丽只留在了记忆,成了带着脂粉香的故事。今天的人们崇尚起了简洁、舒适和雅致,青衫貂裘和罗裙玉钗多已束之高阁,尽管他们还喜欢穿着古装去拍照,但那终究不是生活、不是日常。

其实要说起这衣装的改变,一步步走来,也可谓翻天覆地般的惊心动魄。

就拿北京来说吧,不扯太远,时间退回一百年上下,那时候人们的穿着,跟今天就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很多物件如今只有翻翻老照片、看看古装剧,或者是到故宫里找找那些拍外景的“娘娘”“小主儿”,才能瞅得见了。

服装进化如此天翻地覆,原因又究竟何在呢?

一个地方人们的穿着习俗,有它形成的历史、地理、文化各方面的原因,并且会随着很多因素的变化,发生意想不到的改观,北京自不例外。

咱可以先想想,从那些电影、画报、老照片里面,看到民国初期北京人穿着打扮都是什么样子的?最常见的国民服装是什么?好像无论男女,大家喜欢穿的,就那几样,袍子和大褂儿。

民国老照片

这和民国刚刚接替满清政权是分不开的。政权更替,但是人们的风俗习惯却在短时间内保留了下来。清朝时候,上至达官显贵,下到市井百姓,基本都是穿着旗装的袍子、大褂儿过日子,而且不分男女,模样基本都差不多,只不过是在制式上有稍微差别而已。民国时候做了一些改良,瘦了一点,加了领子。

按照当年北京人的习惯,穿在外面当罩衣的都叫大褂儿。其实它应该属于长袍的一种,只不过都是单衣,没有棉、皮质地。如果把大褂儿里面絮了棉花或者是做成了皮毛的,那就成了棉袍或者皮袍,叫法就不一样了。

大褂儿今天还能见得着,相声舞台上还有不少“角儿”在坚持穿大褂儿表演,德云社就是一个最真实的例子。总感觉,演员穿着大褂儿说相声,比那些裹着西服领带奇装异服“胳肢人”的,顺眼好多。

棉袍子、皮袍子基本是见不着了,但据说穿起来是真舒服。

邓云乡先生在其著作里曾经记载过,有人问起他穿袍子是什么感觉?邓老的答复堪称绝妙。他说的是,“穿袍子的感受就如同脱了衣服,钻进被窝里那样舒服”。“一袭丝绵褞袍在身,就如整天身在丝绵被窝里那样温暖适体”。

这是一种什么感受呢?其实倒是不难想象。人在一天当中,最舒服的时候,莫过于脱去了累赘的衣服钻进被窝里面,那种放松,那种慵懒,那种轻快,是劳累一天之后梦寐以求的。穿袍子,恰恰体会到的就是这种感受,软软的、懒懒的、暖暖的,能不又惬意又开怀吗?

穿长袍马褂的梅兰芳先生
所以,在民国时期,袍子和大褂儿,成了中国人最习以为常的体面衣服,甚至还用来作了礼服。

据说,辜鸿铭当年就是一边留着辫子,一边穿着长袍和马褂儿(短款的对襟褂子)。还有就是胡适,在北大担任校长的时候,一直穿的就是袍子大褂儿,夏天是白纺绸大褂儿,冬天是蓝布大褂儿罩着棉袍或者皮袍子,从不穿西服。作家、书法家顾随先生在冬天的时候,更是把穿袍子发挥到了极致,里外三层。号称是“长毛套小毛,小毛套丝绵”。

胡适

很多老先生都有出洋留学的经历,早已接受了西服皮鞋,可还是愿意在日常中穿着袍子、大褂儿,其舒适程度和在人民心中的根深蒂固,可见一斑。

而且袍子和大褂儿,男女穿起来都显得挺得体不寒碜,国人自然会普遍接受。

但是对于服装的审美,总会随着时间、环境、经济、文化这些因素发生变化不是嘛,哪儿能有一成不变的经久不衰呢?可是还别说,有一样女人衣服,好像它有点例外,已经流行了一百多年,到如今还被诸多女性追捧着,实属难得。

在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的时候,兴起了一种流传至今的女装,就是旗袍。它把最开始女性穿着的长袍做了很大的修改,经过多年历练,终于变得更加凸显女性的身体曲线美。但由于终究是来源于袍子,而且是在清朝旗人服装式样上发展而来,所以就叫了“旗袍”。

老照片:北京,身着旗袍的女士们在湖中泛舟

清代旗人妇女穿“旗装”,制式看上去和男款的差不太多,都是宽袍大袖,看不出个身材来。一直到了辛亥革命之后,开始尊重女性注重曲线美了,经过对男女礼服的逐渐改进,才有了凸显东方女性美的这一著名服装品类,旗袍。

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过一个服制条例,里面规定:“女用甲种礼服,色蓝,长至膝与踝之间”,说白了就是蓝色的旗袍。

不过,据资料记载,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北京的老太太们还都穿着宽大的老式袍子,只有中年以下的女性开始穿起了新式、小腰身、显曲线的旗袍。随后才又慢慢地深入民心,被更多人所接受。

老照片:北京,颐和园长廊,两位身着旗袍的女士

试想,一个雨丝细细的午后,一个穿着淡蓝旗袍的姑娘,撑着一把油纸伞,走过那条散发着丁香花味的幽幽小巷,她亭亭款款,雨线在身后随风斜剪。戴望舒先生诗中的韵味,不过如此罢。

时间推进到上世纪中叶,一款国民服装流行开来,举国上下不论男女,近乎无人不爱、无人不穿。

孙中山先生曾经在广泛吸纳了欧美服装元素的基础上,又结合日本学生服和中式服装的特点,亲自设计了一款立领、四贴袋并且衣袋有盖的服装,被后人称为中山装。

这款由孙先生亲力亲为的服装,不仅在民国时期很受人们喜爱,就是到了建国以后的很长时间里,都占据着国人服装的霸主地位,且经久不衰。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由于一些原因,建国之前存在的大部分服装逐渐退出中国人的穿着舞台,因为那是一个相对贫穷而且需要节俭的时期,诸如长袍、大褂儿、旗袍、礼裙那样过于讲究的服饰,已经不适合需要。

而中山装却是正好符合时代和国情的要求,一下子脱颖而出。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中山装成了全中国最为正式的服装。这种风潮,一直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或中期,才有了一定的改观。

1971年,北京 人们大多穿的中山装
在我的印象里,小时候看到的身边周围,上班的大人们无论男女,基本都是穿着中山装每天进进出出。尤其是上衣左边口袋上方开个小口子,里面插一根带着帽的老式钢笔,更成为了文化人和机关领导的标准配置。

当然了,这中山装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代的变化,它的款式也在追逐着潮流的脚步。比如说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在北京的初、高中生里面曾经流行过一段时间的“学生装”,就可以说是中山装的一个变种,虽然还依稀有老款的影子,但诸多改变,却让年轻人穿起来显得精神抖擞。

时间一直推进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人终于迎来了服装服饰的大爆炸时期。

改革开放来了,外国的一些文化自然也会随之而来,其中就包括穿着文化。

北京,1985丨摄影:Alain Le Garsmeur

在“本分人”还依然据守中山装最后一块阵地的时候,思想前卫的年轻人早就抛下了老思想的桎梏,开始追求自己认为最美丽的东西。

喇叭裤、蛤蟆镜、牛仔服、布拉吉,逐渐出现在街头巷尾。说句实在的,很多人未必就适合那些穿着,但是为了所谓的“赶时髦”,也硬把那些看上去怪里怪气的服饰扛在了身上,弄得不伦不类。不过也难怪,那么长时间接受的都是关于艰苦朴素、整齐划一的教育,忽然面对外来文化冲击的时候,一时间缓不过神来,对应该如何选择有些不知所措,也是合情合理的。

记得那时候在孩子里面还流行过一段顺口溜,是这么说的:“红松白袜,板儿绿察蓝,找媳妇儿不难。”不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很难理解这几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说白了很浅显。“红松”,枣红塑料底的黑色松紧口布鞋;“白袜”,白色的棉线袜子;“板儿绿”,近似旧军装颜色的绿布褂子;“察蓝”,很像是“五八式”警服下身那种颜色的蓝裤子。

可是为什么会这么说呢?男孩子小时候都觉得“顽主儿”很风光,风光了就不怕找不到媳妇。于是就效仿着当时那些玩闹人士的普遍穿着,编了这么几句话的顺口溜。今天想起来的时候,真是能笑出声来,多土的打扮啊!还想找媳妇?

80年代,北京的青年男女丨摄影:阎雷
不过,那倒可以看作是一个年代人们的心理写照吧,而且那样的捯饬方法,在当年,挺吃香。男孩子们趋之若鹜,唯恐自己不配做一个被人另眼相看的“顽主儿”。我就曾经因为体型太胖,只能配备“红松白袜”而穿不上“板儿绿察蓝”,心里郁闷了挺长时间。

80年代,北京街边的西装店
而后呢,各式花里胡哨的服装越来越多,好看的不好看的,都有着各自的市场,北京人的穿着打扮,开始越来越国际化、时尚化、潮流化。来北京的外国人也终于知道,北京人不是只会穿着一样的衣服满街走的。因为过去访问过北京的外国人一聊起北京人的穿戴,总爱说:他们都穿着一样的衣服,蓝色或绿色的中山装,深蓝色或灰色的裤子,还有黑色的鞋子。

总有人说北京人不注重穿着打扮,而且都特别不会穿衣服。其实怎么说呢,城市的服装和城市的风格是息息相关的,北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气、舒缓、有品位、不造作、不争强好胜的城市,北京人的着装很清晰地反映出这座城市的这些特点。舒服、得体、顺眼、考究,应该是北京人最核心的穿衣准则。

不过最近些年,人们变了,变得在乎捯饬了,在乎穿的是不是新款,是不是潮牌、名牌了,不再像从前那样只看重料子和质地了。

可这没什么不好啊,时代会发展,城市也必然会向前走,而生活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人,还依旧不注重穿着,恐怕就不那么现实了吧。

不过还是想说一句,穿衣戴帽,各有所好,遵从心理,顺其自然就好,别人适合的,未必适合自己。好看、舒服,穿在身上不别扭,才是真格的。

忽然想起在故宫里见到的那些穿着古装拍照的人们,有的看上去着实令人胆寒,何苦来哉?衣着之道看来还是不可强求啊。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5 23:51 , Processed in 1.08497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