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谈谈前门大街和街上的老字号

2023-6-30 14:24|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金石|来自: 金石笔记

摘要: 前门大街上的那些老字号我们这茬人都快“奔七”了,事业阶段早已逝去,退休后周游世界、饱览神州河山成了重要的生活内容。但疫情无情,不得不中止境外、甚至是国内之旅,好在京城的街巷里值得徜徉的地方很多,胡同里 ...
前门大街上的那些老字号

我们这茬人都快“奔七”了,事业阶段早已逝去,退休后周游世界、饱览神州河山成了重要的生活内容。但疫情无情,不得不中止境外、甚至是国内之旅,好在京城的街巷里值得徜徉的地方很多,胡同里溜达可回顾的故事不少。今天聊聊前门大街和街上的一些老字号,以飨网友爱好者。

前门大街形成于元代,自明朝扩建了外城之后,就成为了北京城的寸土寸金之地,一直是北京的商业中心。前人曾这样描写前门繁华的盛况:“五色迷离眼欲盲,万方货物列纵横。举头天不分晴晦,路窄人皆接踵行。”前门地区是京城老字号荟萃地,是一部浓缩的京城商业老字号史书。

古代皇帝祭天御路渐成繁华商业街

前门大街位于京城中轴线,北起正阳门箭楼,南至天坛路口,与天桥南大街相连。前门大街元朝时叫丽正门大街,明代改称这样没多久,1965年正式定名为前门大街。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前,这里是皇帝出城赴天坛、山川坛的御路,建外城后,为外城主要南北街道。前门大街长1600米,行车道宽20米。明代前门大街以街中心为界,东属正东坊,西属正西坊。又因为正阳门是京师正门,故前门大街一带比其他城门的大街宽。明代皇宫建在正阳门内,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都设在皇城的东西两侧。外省官员来京朝见、办事,一般都住在正阳门一带。

明永乐年间南来的船只不再到积水潭,改至京城东南的大通桥下,随着运河终点码头的南迁,北京的商业中心从积水潭、鼓楼一带移至前门一带,使之成为繁华的商业区。清代规定,戏院、茶楼、妓院等只准开设在外城并将东城的灯市也移到前门一带,促成了前门大街的进一步繁荣。

明清时的前门大街,于1900年被八国联军焚毁殆尽,清末民初又逐步恢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鼎盛。当时这里建筑多样、梨园会馆集中、文人商贾云集、市井民俗淳朴、百业兴旺发达,成为最具老北京风情的特色街区之一。

前门大街的布局比较特殊,在前门大街东西铺面房的后面还有两条南北向街道,东侧是肉市街与果子市,西侧是珠宝市和粮食店,形成三条街并行的局面。从明代始,随着大街两侧商业的发展,搭建的棚房越来越多。到了清代,这些棚房经过不断改造,逐渐形成了在前门正街东西还有两条街道的局面。到清乾隆时已是“货如山积,酒榭歌楼,欢呼酣饮,恒日不休”。可以说前门大街就是一幅老北京市井风情图。

大北照相馆走过近百年

大北照相馆创业于1922年,距今已近百年,是北京现存历史最长的照相馆,现坐落于前门大街2号。

清末,照相技术从西方传入我国。河北人赵雁臣是大北照相馆的创始人,家乡遭灾后便在北京鸿记照相馆学艺。他聪明能干,经过几年学徒,摄影、修版、放大等技术均已娴熟,为人处世的经验也学了不少。赵雁臣出师后,又在鸿记干了两年,他不愿意一辈子当伙计,要自己干一番事业,便辞柜离开。他向同乡借钱,在前门外观音寺西的石头胡同创建了只有一间门脸儿的小照相馆,1922年正式开业,取名“大北”,仅有一架照相机和两个徒弟。

当时“大北”身处八大胡同红灯区,以东就是商业繁华的观音寺街和大栅栏商业街。自命风流的达官贵人、艳帜高涨的红粉佳人、衣食无忧的买卖人纷纷光顾,一年就赚了1000多元。第二年,赵雁臣买下了租赁的房子,还盖起一座小楼,添置了不少设备,第三年生意依然兴隆。

精明的赵雁臣创业“有术”,经营有方。“大北”研制出棕色相片,经过处理永不变色,清晰光洁,在相片后衬托一个厚卡纸,美观大方,很受顾客欢迎。赵雁臣注重照片质量,不管照片大小,他都亲自检验,不合格的照片绝不给顾客,不砸自己的牌子。同时,赵雁臣还研究顾客心理、需求和爱好,他采用摸彩的办法,凡来大北照相的不管相片大小,都可参加摸彩,摸中就有礼品赠送。

一天著名女老生孟小冬来拍便装照,之后照例来到柜台前摸奖。她一边和赵老板说话,一边将摸中的折着的纸条递给赵老板。赵趁给伙计交代活之时,把纸条换成了事先准备好的另一张,并当着大家的面儿打开。赵老板突然兴高采烈地大声说:“恭喜孟老板,您中彩了,是一只金戒指。”听到这话,其他来照相的人都围了过来。

不到一天的功夫,消息已传遍京城。此后几天,大北照相馆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赵雁臣利用名人效应做广告,使大北名利双收。赵雁臣顺应潮流,买了一批戏装,人们可以在大北照青衣、花旦、老生、小生、花脸等剧照,借用戏装和化妆都免费。此外,还有结婚礼服、西服、大学生的学士服和中式长袍马褂等各种服装一应俱全。因此照相馆的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红火,成为北京城照相业的首户。可惜赵雁臣年不到四十就去世了,接班的儿子太年轻,照相馆发展一度迟滞。新中国成立后,大北照相馆改为国营,受到重视,赢得了新生。

1958年,馆址迁到前门大街2号,与箭楼相望,并被指定直接为中央服务的摄影单位。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大北”摄影师赶到中南海怀仁堂,周恩来与他们一一握手,嘱咐摄影师准备工作要做到万无一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接见大会代表时,摄影师拍下了新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盛大场面。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张人数最多、尺寸最长的照片。从那时起,历届党代会、人代会、全国政协会议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中外人士的大中型合影,都出自“大北”照相馆。

20世纪70年代,“大北”为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拍摄“中央领导和全国工人阶级”的合影,人数达1万,照片长约6米。这张照片现仍保持着全国最长照片的记录。柯达公司来“大北”谈业务时,看到这张气势磅礴的照片,惊愕不已,赞叹道:“中国人太伟大了”。

岁月中许多东西会被人遗忘,但每当重温那些发黄的老照片时,对往事的美好回忆是“大北”留给人们最好的礼物。

月盛斋马家老铺天厨佳馔四海口碑

月盛斋,全名叫月盛斋马家老铺,位于前门大街北头路西,原前门五牌楼的边上,是一家专门经营清真酱羊肉的老字号。月盛斋开业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距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

清乾隆年间,牛街回族人马庆瑞在礼部衙门当差,为举办祭祀时看供桌,还帮御膳房干杂活。每次分到的供品“祭羊”自食有余,便挑担子到街上卖,想不到很快就卖完了。他觉得卖羊肉比看供桌强,于是,便常从差役们手中廉价买祭祀用过的羊肉到街上卖,逐渐经营起羊肉买卖来,不再去衙门看供桌了。

起初,马庆瑞在前门外最繁华的荷包巷,天天推车卖生羊肉,但赚钱很少,便开始试做酱羊肉,在摆到摊子上卖。人们知道他曾在御膳房帮过工,便认为他的手艺一定是从御膳房学的,于是都从他的摊子上买。马庆瑞的买卖越来越好。

乾隆四十年(1775年),马庆瑞在户部街租了三间筒子房,取名“月盛斋”正式开张,取意“日兴月盛”。当时户部街只此一家经营酱肉,宫里的太监和官吏经常到月盛斋买肉,月盛斋成为闻名京城的店号。清《京师坊巷志稿》载有“户部门口羊肉肆,五香酱肉名天下”的赞誉。

清嘉庆年间,马庆瑞的儿子马永祥得到太医的帮助,对原配方进行了改进,不仅羊肉味道更鲜美、营养丰富,而且还可以促进食欲、开胃理气。为了保证羊肉质量,月盛斋后院养起了西口外的大白羊,选肉和加工上也摸索出一套经验。当各种调料的味道被肉吸收后,还要兑入陈年老汤,以保持锅内味道,这是月盛斋的传统,使肉的味道更浓。月盛斋制作完将羊肉后,都要留下老汤,存在坛子里,以后锅锅相兑,于是就有了月盛斋的“百年老卤”。月盛斋制作的酱羊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不腥不膻,香味纯正,其味道竟超过了御膳房。月盛斋的酱羊肉虽是回族的清真食品,但也是满汉和其他各族大众都十分喜爱的风味食品。

在月盛斋第四代马德成当掌柜的年代,月盛斋的名气更大了,外省市的人也来买月盛斋的酱羊肉。为此,马德成专门制作了一种方便铁盒,盒子上写着“京师月盛斋马家老铺五香酱羊肉”及“精工制作,四海驰名,前内户部街路东”的字样。至此,月盛斋产品已行销全国并得到清宫廷和王府贵族的青睐。

1950年扩建天安门广场拆掉了户部街,月盛斋迁至前门大街路西。“文革”期间,月盛斋曾改名“京味香”,1979年重新恢复了月盛斋老字号。如今,京城各大商场和菜市场都设有月盛斋的专柜,月盛斋的酱羊肉走进了千家万户。

“全聚德”烤鸭誉满全球

“全聚德”烤鸭店始创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位于前门大街32号,以经营宫廷御膳“挂炉烤鸭”闻名京城。

全聚德的创始人杨全仁原是河北冀县杨家寨的农民。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他到北京谋生,开始在鸭房替人家放养鸭子,学会填鸭、宰鸭。后他与人合股在正阳桥头开了一个小鸡鸭摊,出售生鸡、生鸭。随着生意进一步发展,他与合伙人分手,转以售鸭子为主。

同治三年(1864年),前门大街一家“德聚全”干果店濒于倒闭,杨全仁抓住机会,买下了这家店铺,取名“全聚德”。他请来书法颇有造诣的秀才钱子龙写了“全聚德”三个字,制成金字匾挂在门楣之上,“全聚德”从此诞生。

杨全仁精明能干,以重金请来曾在清宫御膳房特设的专做挂炉猪、挂炉鸭的“包哈局”(清宫御膳房专司烧烤的机构)任差,并掌握清宫烤鸭全部技术的孙师傅。孙师傅利用宫廷御膳房的“挂炉烤鸭”技术精制烤鸭,烤鸭质量与众不同,全聚德声誉日隆。杨全仁去世后,由次子杨庆茂掌管生意。光绪十六年(1890年)全聚德的楼房落成。

北京烤鸭有“焖炉烤鸭”和“挂炉烤鸭”两种。挂炉以枣、梨、苹果木为燃料。用杆挑起鸭子,用明火烤炙,要经常转动鸭体,使鸭体上色和成熟均匀。全聚德烤出的鸭子外形美观,丰盈饱满,颜色鲜艳,呈枣红色,表皮松脆,脂肪渗透到肌肉纤维里面,吃起来皮脆肉嫩,鲜美酥香,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经几代名厨切磋改进,全聚德的烤鸭已成为北京风味中的精品。

吃烤鸭讲究季节,春、秋、冬为佳。4斤重的鸭子能片出100片左右,片片带皮有肉。吃烤鸭的主食是荷叶饼配以特制的甜面酱加葱,再配黄瓜、萝卜条,还有蒜泥加酱油或白糖。早年全聚德还备有加有少许大麦和红小豆的小米粥,香甜滑润,风味独特。

雪夜京城“都一处”

都一处烧麦馆坐落在前门大街路东36号,创业于乾隆三年(1738年),以经营烧麦与山西风味炒菜为主要特色,至今以有280多年的历史。创始人王瑞福是山西浮山县北井村人,在老家跟着办理红白喜事的人学会了制作凉菜的手艺。清初,他从老家来到北京,在前门大街鲜鱼口开了家王记酒铺。几年经营,他又在鲜鱼口南盖了两层小楼。

清朝前门一带饭馆、酒馆很多,竞争激烈。王瑞福办事勤俭,生意精心,他早开门晚关门,大年三十晚上也照常营业。

传说,乾隆十七年(1752年)除夕夜,乾隆到通州微服私访回京,店铺都已关门过年,雪野中只有王记酒铺还在营业,他便走了进去。几杯酒后,乾隆对这个酒味醇香、小菜可口、招待周到,且在大年三十晚上仍不歇业的小店产生兴趣,于是便问:“你们这个酒店叫什么名字?”王瑞福答:“小店没有名字。”乾隆看看周围,听了听外面的鞭炮声,很感慨地说:“这个时候还开门营业,京城只有你们这一处了,就叫“都一处”吧!”王瑞福当时并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

乾隆回宫后亲自写了“都一处”店名,将其刻在匾上。几天后,几个太监送来了一块“都一处”的虎头匾。经太监说明,才知是当朝乾隆皇帝御笔赏赐的,王瑞福立即俯首叩拜,从此“都一处”代替了“王记酒铺”。

都一处的烧麦还有一段故事。民国时,都一处生意很好,掌柜到处挥霍,但付给员工的工资却很少,大家很生气。工人们故意让老板少赚钱,做菜时就多放原料,原来的烧麦用水打馅,工人们把它改成一半水一半油,虾仁、蟹肉多放。这样一做,烧卖的质量大大提高,非常好吃,从此都一处的烧卖更出名了,顾客越来越多,供不应求,后来都一处索性专营烧卖。专营烧卖后,对烧卖的制作越来越讲究,花样增加,春节做春韭烧麦;夏季做西葫芦羊肉和素馅烧麦;秋季做蟹肉烧卖;冬季做猪肉大葱烧卖;还有虾仁、海参、玉兰片等馅料烧麦。

光绪帝与壹条龙羊肉馆

回民壹条龙羊肉馆位于前门大街31号,本名南恒顺羊肉馆,壹条龙是别称。在京城不仅人人皆知,而且名扬新疆、甘肃、宁夏等地。

南恒顺创业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40年的历史了。约在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一个韩姓青年从山东禹城韩家寨来到京城,在东四牌楼一家羊肉铺学徒。出师后他在东四牌楼以东摆了个羊肉摊。乾隆五十年(1785年),他又在前门外大街路西摆了个羊肉摊,后由小摊变成了小店铺,以经营熟羊肉为主,取名“南恒顺”,寓意生意兴隆,事事顺利。生意越做越大,越来越红火,羊肉铺改成了羊肉馆。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春末的一天,在南恒顺众多的顾客中有两个人吃完饭说没带钱。一位约二十多岁,像是主人,另一位约四十上下,像个仆人。南恒顺的第五代掌柜看两人这穿戴整齐,谈吐不俗,不像诓吃赖账之人,便让他们走了,说什么时候方便时把钱带来。第二天,宫里的小太监来还了款,大家才知道昨天没带钱的青年人是光绪皇帝。于是掌柜把光绪坐过的方凳当作“宝座”供奉起来,引来很多人来看“宝座”。

旧时龙就是皇帝的象征,人们便把南恒顺叫“壹条龙”。从此南恒顺门庭若市,买卖更加兴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大栅栏被一场大火烧毁,南恒顺也未能幸免,据说就连皇帝坐过的“宝座”也被烧成灰烬。民国后,南恒顺正式挂出“壹条龙羊肉馆”牌匾但营业证与对外仍用南恒顺字号。渐渐地,人们只记住了“壹条龙”而忘记了“南恒顺”。

前门大街重新驶回当当车

过去北京人出行主要是乘坐轿子、马车、骡车等,后来发展到西式的四轮马车,在20世纪初又引进了人力车,但这些交通工具都相对落后。

民国二年(1913年)五月,北洋政府向法国借款,兴建北京有轨电车,1921年成立北京有轨电车股份有限公司。1922年,电车公司向法国订购钢轨及附件和车辆。当时电车公司购入法国制造的有轨电车90辆,其中100型机车60辆,200型拖车30辆。

而后电车公司租赁西总布胡同11号,作为办公地点。1923年,公司与益昌公司签订合同,由其铺设轨道,修筑路基。

历史上,北京第一辆有轨电车于1924年12月17日正式运营,电车公司在前门举行了隆重的开车典礼。18日正式全线通车,始发站设在前门,途经西单牌楼、西四牌楼至西直门,全程14.041华里,设14站。因为电车行驶中发出有节奏的“当当”声,老百姓把有轨电车叫“摩电”车或“当当”车。20世纪早期,“当当”车是北京主要交通工具之一。

由于有轨电车存在许多不易克服的缺点,又严重影响旧城改造,1958年开始,相继停驶有轨电车。至1966年5月6日,有轨电车在北京运行42年后,退出历史舞台。

2007年5月9日,前门大街开始了大规模修缮整治工程,最初的企图是力图恢复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西合璧”的历史风貌,包括恢复一批西洋建筑和中式老建筑,让人们找回久违的历史感,但实际效果差强人意。2008年5月27日,“当当”车又驶回修整一新的前门大街,成为游览景观。


金石

2021年12月29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9 04:08 , Processed in 1.11079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