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燕京胜蹟》美景连连,这才是北京

2023-7-30 22:22|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陶然野佬|来自: 陶然野佬旧都回眸

摘要:   《燕京胜蹟》(Peking the Beautiful)摄影集是赫伯特·怀特(Herbert C.White)拍摄和编著,精选71幅北京风景名胜作品,时间是1922~1927年,这是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最后五年间。1927年上海商务印书舘出版,英 ...
  《燕京胜蹟》(Peking the Beautiful)摄影集是赫伯特·怀特(Herbert C.White)拍摄和编著,精选71幅北京风景名胜作品,时间是1922~1927年,这是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最后五年间。1927年上海商务印书舘出版,英文版。当时胡适先生专爲摄影集撰写了推介引文附于书前。本组图选自国立北平图书舘英文版藏本,数字化高清,效果极佳(感谢书格分享)。另搜寻到胡适引文的译文,爲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欧阳喆生先生所译,转引于此,特表感谢。不过略感译文太忠实于英文版了,想必胡适先生的中文原稿应该更“文学”。但译文是完全历史的呈现了当时的讯息。

  英文版原书里的白描插画也非常精彩,将于后续呈现。

《燕京胜蹟》国立北平图书舘藏书票

《燕京胜蹟》封套图 北京内城东南角楼,内外城及护城河结合部。

《燕京胜蹟》封面

《燕京胜蹟》扉页

胡适引文(欧阳喆生译)

原文:

译文:

  在她那本极具价值的关于北京的著作中,朱莉亚·布莱顿女士(Juliet Bredon)在序言裡有一段非常谦逊的评述:“对北京进行恰到好处的欣赏并不是一个西方人力所能及的。……若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中国的过往有通透的瞭解;对中国的特性和宗教具有无限同情;不只要瞭解文人阶层的精神气质和统治者们的治国之道,还要对中国的至理名言,百姓俚语,街谈巷议都非常亲切和相当熟悉。”

  我完全赞同这段精到的评语,而且还愿为朱莉亚·布莱顿女士的观察做些补充。相比于本地居民,来北京的西方游客常常能更好地欣赏北京的艺术魅力和建筑之美。当然这不是说中国人爱北京不如西方人,而是探寻他的心营目注,中国人往往关注的是北京温和的气候,晴朗的天空,或者是她的悠閒自在、浓郁的文化氛围,很少有人注意到在这些之上的艺术之美和建筑之富丽堂皇。

  有几点显见的理由可以说明中国人在艺术和建筑方面缺乏欣赏力。中国的帝王宫殿和皇家园囿几百年来都是一般人、甚至高级官员所不能涉足的禁地。到处是连绵的高牆,它给人们带来诸多不便,以至人们不得不走出北门以便到达南门。人们朝夕相望的只不过是一些颓园碎瓦和红牆黄顶,对他们早已丧失了吸引力。帝制时代的诗人墨客除去陶然亭外,在城裡没有地方游览和聚会,那是在偏僻的城南一座荒寂孤零的凉亭。无怪乎长居北京的人们丧失了对建筑之美的欣赏力,从来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但是眞正的原因还深藏在这个国家的哲学、艺术背景之中。中国人是一个讲求实用性的民族,过度沉湎于功利主义,看重事物的实用价值而非内在的美学价值。孔子因为崇尚音乐与舞蹈而被墨家大加讥议,然而即使是孔子,也难逃短视的功利主义。在他颂扬伟大、传奇的大禹时,孔子对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的懿行给予了特别的讚颂。由此也生出了很多传说,说尧、舜在“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的宫室中治理国家。每当后世的文人士大夫要反抗专制君主的奢侈时,就会频繁徵引这些关于节俭美德的例证。

  自然派的哲学家们(通称道家),也反对发展精妙的艺术。老子走得如此之远,以至非难所有文化,认为文化是引导人们背离自然。在这些哲学家眼中,万事万物皆应道法自然,艺术是反自然,就是不善。的确,这种推崇自然,反对艺术的哲学观也产生了其自身的艺术形式。“田园诗人”的产生即受此很大影响,他们歌颂静默的花朵,奔涌的溪流,壮丽的河山以及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这些诗人又引发产生了自然画家,——“山水自然”派画家,——这些画家寄情于泉石松林,通过艺术化地描绘那些不期而遇的自然片断表达他们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正如自然派哲学家时常居住在草蓬柴门的陋室,自然派艺术家也衹从乱石、泣柳和苍松当中去吸取灵感。建筑之美并不能唤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建筑也不置于好的艺术行列。他们认为,建筑衹不过是工匠迎合富豪和权贵们穷奢极欲的技艺而已。

  这种本土的哲学和艺术传统,似乎在有意抹杀建筑艺术的辉煌和伟大。正是因为艺术和知识阶层(不包括山水画派)这种漠不关心的态度,使得中国的建筑至今仍然保留著传统的工艺和式样。《营造法式》初版于1103年,是一本讲述建筑方法和设计的书籍,研究这部书就会发现,中国的建筑几百年来没有任何改进,没有超越工匠的经验传统而有所突破。艺术家们轻视建筑,功利主义的儒学家更认为这种靡费就是虚耗民脂民膏。今日北京的伟大建筑,不正是承受著这种传统观念的裁判吗?

  举例来说,提起颐和园,许多人就会想起昏庸的西太后曾经挪用了本来用于兴建新海军的240万两白银。眞正壮观的班禅喇嘛纪念碑(编者注:黄寺清静化城塔),被布莱顿女士认为是北京周边最具代表性的现代石刻艺术典范(本书第49页),而在中国人眼中则认为这不过是外族建筑中一件最豪侈的碑碣,用以纪念一个粗俗宗教的野蛮领袖而已。中国的长城是世界七大奇蹟之一,而在中国多少年来还不是产生了千百支哀怨反抗的民歌,哀痛那些无数无名奴隶劳工的悲惨命运;或是用来谴责统治者的黩武和领土野心,他们因此为长城的建造和重建寻找理由。

  对于西方旅行者而言,因为没有这种艺术和道德的成见,他一踏入北京就会立刻爱上这裡。他会为北京城的红牆、斑驳的匾额、秀美的荷池、耸立的松柏,尤其是建筑的雄伟壮丽而欣悦不已。他会迫不及待地向本国使馆申请去访问寺庙和宫殿,这些地方直到最近几年还不曾向公众开放。他会马上去探访冬宫和夏宫、狩猎园、西山内外的寺庙,然后他踏上去长城和明陵的路上。他寻找一处可以栖居的住所,他已“搞定”北京,但却因沉醉北京之美而不能自拔。他必须深入研究这些宏伟建筑所具的宗教、权力和富贵的意涵。

  这本《燕京胜蹟》影集的作者赫伯特 C. 怀特就是这样一个北京的热情欣赏者,他是上海时代出版社的景观艺术负责人,1922年来到这个城市,很快就跟随他在北京的哥哥学习语言。兄弟俩都承认他们从到北京的第一天起就深深地热爱北京。在他们一年的语言学习期间,他们花费了每一个假日和每一个空馀时间去探究宏伟的纪念碑和艺术、建筑胜地。那一年,他们拍摄了七百张北京及其风景照片。

  因为要履行在上海的职责,怀特先生每年夏天返回北京。他拍摄的照片已累积到三千张,从这一巨大的积累中选择了七十张照片编入此影集。1925年他有两张照片被哈德逊摄影竞赛授予一等奖,这两张照片收入本书的首页和最后一页。

  从使用 Graflex 相机起,怀特先生就不断地研究普通相机在拍摄物体时面对光线不足、距离太远或场景太宽时的难处。通过对艺术的刻苦鑽研,他逐渐使自己能够处理所遇到的各种紧急的状况。杰出的美丽照片是在第87页,它显示宫殿与大理石在没有一个特别镜头的帮助下将是不可能的。从高耸的白塔拍摄鼓楼景象(第41页)几乎是奇迹般的效果,只有使用不平常的设备才有可能。

  在这本影集裡有些景观已经变成历史的记录。例如,圆明园裡保留蒋友仁(Benoist)描绘的喷泉大理石展示在第33页,现在已经从他们照相的景点消失了。圆明园——耶稣会士蒋友仁神父在1767年写道:“没有能与这座花园媲美,它确实是一座地上的天堂。”——在1860年被消毁。 它的荣耀现在衹是存在蒋友仁、王致诚(Attiret)和其他访问过她的人们遗留给我们的记录之中。这是多麽遗憾啊!它是最早的东西建筑结合纪念碑。如此小的一块历史残垣被一幅现代艺术照片记录下来。

  我确信,像这样呈现在这册影集裡所收集的北京照片将不仅是为了向西方的朋友介绍或深入的玩味北京。 而且也是帮助和教育中国人将他们的传统偏见放在一边,学习欣赏北京作为他们最有价值的艺术遗产的纪念品。让我们忘记隐藏在这些宫殿裡的罪恶,让我们忘记那些死在锦衣卫的棍棒之下的明朝大臣和御史大夫们,让我们忘记慈禧太后为了营建度假胜地而挪用的海军军费,庆倖在海军战败,清朝归为历史陈迹之后,还能有些美景得以留存;让我们以平静的心情登上白塔,让思绪超越密宗宗教的魔力,追忆鞑靼皇帝(即辽道宗耶律洪基——译者注)为萧皇后在琼华岛之上建筑妆洗楼的动人神话。让我们忘记,至少在此刻,所有环绕我们周围的人们的苦痛和哭泣,沉浸在欣赏《燕京胜蹟》的遐想之中!

雍和宫天王殿前西侧铜狮。

北京八达岭长城

内城东南角楼东北面,画面中的城牆是外城东段北垣,东便门西水关外寛阔的护城河水面。可见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残蹟,角楼做过简单修缮。讨生活的少年坐在岸边休憩。

北海琼华岛永安寺塔,堆云积翠桥及北端的堆云牌楼。

正阳门箭楼东北面,有轨电车开通后。

玉泉山圣缘寺多宝琉璃塔。

古观象台玑衡抚辰仪。

圆明园西洋楼远瀛观残蹟。

明十三陵大石坊。

颐和园万寿山昆明湖北岸东侧水木自亲殿外。

北海琼岛上眺望钟鼓楼。

 西苑南海瀛台湛虚楼。

眞觉寺(五塔寺)金刚宝座塔西北面。

颐和园长廊寄澜亭内的“烟霞天成”匾,慈禧御笔。

黄寺清静化城塔(班襌塔)。

故宫午门北侧内金水河(桥)。

北京东岳庙。

香山(静宜园)宗镜大昭之庙万寿琉璃塔。

北京孔庙大成殿。

颐和园万寿山排云门前铜狮。

天坛祈年殿。

雍和宫内的香炉。

颐和园乐寿堂院内的铜鹤和日晷。

八达岭长城。

雍和宫唪经的年轻喇嘛。

颐和园仁寿殿前的铜龙。

天坛圜丘棂星门(北向)。

天安门前,城台贴有“京师救济联合会”标记字様。

故宫内金水桥,太和门。

天坛皇穹宇内“皇天上帝”牌位。

古观象台之天体仪。

香山碧云寺石坊下。

中央公园临建北门和跨越筒子河的小桥,通向西华门。

天坛祈年殿全景。

故宫金銮殿(太和殿)龙椅宝座。

颐和园铜牛、廓如亭、十七孔桥、南湖岛。

颐和园乐寿堂(慈禧寝宫)后抱厦。

玉泉山华藏塔及山顶的定光塔。

黄寺清静化城塔须弥座石雕。

国子监“圜桥教泽”坊。

天坛圜丘棂星门(北向)。

古观象台黄道经纬仪蟠龙底座。

颐和园宝云阁(铜亭子)。

内城西南角楼西南面,护城河上小木桥和挑水人。

颐和园仁寿殿前铜鹿。

国子监辟雍。

西苑南海瀛台涵元殿内陈设。

故宫午门五凤楼西侧,中央公园筒子河边。

雍和宫裡的住持喇嘛。

《燕京胜蹟》封底 上海商务印书舘(1927) 国图藏。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6 14:43 , Processed in 1.10514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