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紫禁城的门一扇一扇打开,太和殿经过黑夜的沉寂,开始沐浴第一缕阳光,显得更加气势恢宏、巍峨雄壮。温暖的阳光穿过殿门照射进来,顷刻间地面犹如镜子般闪起粼粼波光。这种绚丽的光影效果,正是由一种特殊的贡砖——金砖产生的。 苏州御窑烧金砖 太和殿地面铺设的就是金砖。所谓“金砖”,并非黄金铸造,而是一种专供皇家宫殿、祭坛等建筑使用的铺地方砖。因其光润如玉、质地坚细,敲之若金石之声而得名。 紫禁城使用的金砖产于苏州陆慕御窑村。明永乐四年(1406),永乐皇帝决定迁都北京,开始大兴土木。经苏州“香山帮”木匠的推荐,陆慕砖窑被工部官员选中,后被永乐皇帝赐封为“御窑”。 金砖烧造要求严苛,制作上要选用质地黏而不散、粉而不沙的太湖泥。一块砖从选土练泥、踏熟泥团、制坯晾干、装窑点火、文火熏烤、熄火窨水到出窑磨光,往往需要近2年的时间。出窑后只是半成品,还要用桐油浸泡,精心打磨,直到颜色纯青、光可鉴人、声音响亮才算合格。“货船泊岸夕阳斜,女伴搬砖笑语哗。一脸窑煤粘汗黑,阿侬貌本艳于花。”这首竹枝词描述的就是金砖出窑时的场景。 光绪年间造二尺见方金砖(关忻 摄) 金砖的尺寸根据宫殿的等级确定,有一尺四寸、一尺七寸、二尺、二尺二寸等几种。金砖运到京城后验收合格,接着就是施工。铺墁时,要按照官式建筑通行的标准:砍磨二尺金砖,每一工只能砍三块。墁地时,每一瓦工配壮工二人,三人墁砖的日定额为五块。工匠先砍磨加工,令表面严丝合缝,即所谓的“磨丝对缝”。然后抄平、铺浆、弹线试铺。找不出毛病后,墁好、刮平,再浸以桐油,铺设才算完工。 今天,我们还可以在故宫三大殿、天安门城楼、定陵等地看到铺设的金砖。历时600余年,依然完好如初,光洁如镜。 临清官窑产城砖 明朝初年,北京城开办大量营建项目,对砖料的需求与日俱增。朝廷开始在全国设立官办砖窑,山东临清官窑就位列其中。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里记载:皇家建筑中所用城砖,大多出自临清,工部特意在临清县城设营缮分司,专门负责砖窑的修建和贡砖的烧制。临清官窑地位高,其出产城砖因专供北京被称为“贡砖”。 明代临清漕运兴盛,经济繁荣,有“上有苏杭、下有临(清)(寿)张”之美誉。会通河疏通后,山东西部便有了一条贯通南北的水路,北经运河可直抵天津,南与江淮运河相连可抵苏杭。就近的地理位置和充足的水源,外加有卫河做天然航道,成为临清烧窑业兴盛的重要原因。此外,当地优质的沙土也功不可没。 临清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大量泥沙沉积于此,形成了细腻的富含铁质的沙土。由于黄河长期泛滥,当地就形成了一层沙土一层黏土的土壤结构。沙土色浅白,黏土色赤褐,层层相叠,如莲瓣一样均匀清晰,当地俗称“莲花土”。这种土壤是天然难得的砖瓦原料,用它烧制的城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 临清贡砖,千锤百炼。明朝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烧制流程。烧成一块城砖要经历数十道工序,主要包括选土、醒泥、制坯、晾坯、装窑、焙烧等工序。每一步都要精益求精,不敢马虎。在烧制前,砖面须刻上匠人、作头和窑户的名字,确保不合格城砖可追溯到责任人。特别是焙烧,须用猛火昼夜不停地烧足一个月,城砖才可出窑。 烧制好的贡砖还要经过工部驻临清的营缮司官员逐一检验。检验官主要通过“敲”和“看”,认为城砖形状规整、颜色灰白、质地坚硬、叩击有声,方同意装船起运。 今天,临清博物馆陈列着刻有“大工”“内工”“寿工”等字样的各式贡砖。“大工”砖为修建皇城专用,“内工”砖为修建紫禁城后宫和御花园专用,“寿工”砖则是修建皇帝陵寝专用。此外,还有斧刃砖、线砖、平身砖、望板砖、券砖等十余种。最繁盛时,临清贡砖的年产量在1000万块以上。 贡砖徐徐运河来 “特快专递”“私人定制”在今天看来司空见惯,但600年前的运河上早已上演着类似的远途运输。 明永乐九年(1411),会通河疏浚贯通,南北水道一派繁忙,漕船、民船往来穿梭。于是,朝廷命令过往船只捎运城砖。数量庞大的城砖随着一拨拨的舟船进了京城。 初见成效后,朝廷完善了运船到京常例顺带砖料的规定。带砖船只由最初的漕船,扩大到所有官民船只。永乐三年(1405)规定每艘百料船,带砖20块,天顺年间漕船带砖40块。嘉靖十四年(1535)增加到漕船带120块,民船带12块。 合格的成品贡砖按块用纸包好,装运上船。砖料运至通州,由工部验收后再统一卸往仓库。嘉靖二十一年(1542)规定,经过临清的粮船、民船,顺带贡砖,到张家湾交卸。这个过程中,砖料往往不会马上投入使用,通常会在运河口岸或内府官库中储存一段时间。于是,此地就有了专门储存贡砖的地方,现通州“砖厂村”这一地名,就是当年这段历史的见证。 大量贡砖运到通州交卸后,等待运往北京工地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人工短缺、运力不及、供应不上的状况。明永乐年间,监察御史罗通扈建言:“免天下徒流以下罪囚运砖。”永乐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责成“罪囚输作纳赎”。正统年间,除了罪囚之外,轻微罪过者也罚运贡砖。弘治年间,触犯律例的朝官被罚运砖:“三品以上者罚令运砖五百,四品以下者三百。九品以下者二百。” 苏州金砖的包装、装船、运输,相较于临清城砖更为讲究。平时为了节约成本,采取和临清城砖相似的运输方法。官府征调运送物资的官船和民船,每船捎带进京的金砖三块至五块不等。但遇到特殊的皇室活动,则需要大量的专船专运。运输中,为防止金砖被磕碰,每一块金砖都会用稻草绳缠绕几圈。金砖起运时,先要对船只编队,前方官船打着“苏州府”灯笼,上坐押运官员,后面货船顺序排好,每船插黄龙旗,有兵卒守护。其他船只知道是押送金砖的船,便会自觉避让。船队浩浩荡荡,一路北上。 昔日临清贡砖的烧制已成历史,繁盛的临清官窑也已成陈迹。但苏州御窑的炉火至今还在熊熊燃烧,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金砖烧制技艺尚在传承。当地烧制的古建筑砖瓦、构件,不仅用于国内各地古建筑修复工程,还远销海外,散发着中国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45 , Processed in 1.07114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