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天安门城楼重建始末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佚名

三十年前,也就是1970年的4月7日,天安门广场,一项特殊的工程竣工了。   当你来到气势恢宏的天安门广场上,仰望巍峨、壮丽的天安门城楼,为她的金碧辉煌而感叹时;当你登上天安门城楼,将首都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尽收眼底时;当你看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三军时,你是否知道,展现在面前的天安门城楼,是三十年前被“秘密”拆掉后,用100多天的时间重新建造的新城楼。 图一、姚来泉师傅保存的“天安门重建纪念”镜框。齐向明摄   这里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为了解当时的有关情况,最近,笔者走访了当 承担天安门城楼重建任务的北京建工集团五建公司的退休职工许新民、姚来泉、罗福来等老师傅和有关人员。   ●有550年历史的天安门城楼,经兵火战乱、地震和长期失修,重建前建筑结构已经损坏   ●1969年,国务院决定:彻底拆除天安门城楼,按原规模和形式重建   据载,天安门原名为承天门,始建于明永乐15年(1417年),建成于明永乐18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由于建造时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门,故起名承天门。1644年,承天门毁于战火。第二年,清朝顺治帝发布命令,重新修建承天门,6年后竣工。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名为天安门,并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天安门广场和天安门城楼成为国家重大庆典、群众集会游行的场所。   然而,有550年历史的天安门城楼,由于兵火战乱和长期失修,重建前建筑结构已经损坏,部分大木出现腐朽、断裂、脱榫等现象。新中国成立后,虽多次对城楼进行维修加固,但都没有彻底解决问题。1966年,河北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受其影响,天安门城楼损坏、变形加重。1969年国务院作出决定:彻底拆除天安门城楼,按原规模和原建筑形式重新建造,全部使用新的建筑材料。   ●3天时间,就给城楼穿上了杉篙、竹竿和苇席“缝制”的“大袍”   ●连近在咫尺的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天安门城楼在动“世纪手术”   天安门城楼重建工程,1969年12月5日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中央和国务院组成了由总参、北京卫戍区、北京市革命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天安门城楼重建领导小组”。   天安门城楼坐落在12米高的城台上,总高33米,双层重檐,建筑面积1670.78平方米。城楼为木结构,其中大木近3000立方米,琉璃瓦10万余件……结构复杂,工艺精湛。因此,重建它,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天安门城楼重建领导小组”把这项任务下达给北京市建设局。经反复斟酌,建设局决定由北京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即今北京建工集团五建公司)承担建设任务。这个公司曾承建过著名的“北京十大建筑”中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工人体育馆、全国农业展览馆三项工程。   接受天安门城楼重建任务后,五建公司组织了天安门工程现场指挥部,由当时公司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吕德隆任总指挥,抽调了政治上可靠、技术上过硬的精兵强将,按军队编制组织起木工连、瓦工连、架子工连、油工连、混合连5个施工连队。许新民师傅是当时混合连的指导员(相当于现在的党支部书记),姚来泉师傅是木工连的木工组长。随即,工人们开进了工地。   重建天安门城楼在当时是“机密工程”。不仅北京市民不知道这里在干什么,就连中山公园(已提前闭园)、劳动人民文化宫、故宫里的工作人员也都不知道天安门正在动一次“世纪手术”。 图二、巍峨壮观的天安门城楼,如今是首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记者叶用才摄   由于时值严冬季节,风大雪多,给现场施工带来很大困难。根据施工和保密的需要,开工前的第一步,必须把天安门城楼完全遮挡起来。架子工连在木工、瓦工和混合连等的密切配合下,从12月12日起,仅用3天时间,就用杉篙、竹竿和苇席搭起了一个长66米、宽37米、高32米的“大袍”,“穿”在了城楼上,并立起四台塔吊。完成了计划需要5天的任务,为开工创造了条件。后来为了保温,架子工又拿出了“飞檐走壁”的绝活,冒着大雪只用4天的时间,完成了封顶,“大袍”变成了“暖棚”。暖棚四周铺设了取暖管,安装了供水、供电设施,棚内温度保持在18摄氏度左右。同时为了供料,在棚顶下方悬吊了4道运输“跑道”。如此高大复杂的“天棚”,在建筑史中绝无仅有。   ●拆除旧城楼只用了7天   ●找到了中央脊瓦,里边的木盒中装有金元宝、朱砂、红宝石等物   ●拆除过程中,发现6枚炮弹……   1969年12月15日,天安门城楼重建工程正式打响。第一仗就是拆除旧城楼,其中难度最大的当数大木拆除。这和拆除一般旧建筑大不一样,因为新城楼要保持原来的形状和规模,在拆除旧城楼时必须把拆下来的每一件木构件照原样画下来,并拍成照片,按顺序编号,以便照原样加工制作。天安门城楼究竟是用多少块木料建成的,谁也说不清。被拆下的木料堆满天安门的后面和端门大院。拆下的斗拱、木枋、跨空梁等构件相互咬扣,上千种规格、上万个部件,上下重叠,严丝合缝。不管多大的木结构没有一个钉子,只在网板上有些钉子。这么复杂的工艺是怎么做的,身为八级木工的姚师傅都直挠头。为此,拆下的每一块木件不仅要按顺序编号、画草图、拍照,还要写清内、外、上、下、左、右,并要把拆下的部分反反复复按原样码起来,直到弄明白为止(所有木构件由北京设计院统一画图),不能出一点差错,否则,会给后面的施工造成极大的麻烦。拆吊32根高12米、重4吨的围金柱是个关键,工人们制作了铁扁担,采用由两台塔吊同吊一棵柱子的“均衡吊装法”,保证了安全。虽然工作量如此之大,但仅7天就完成了任务。同时,屋顶拆瓦、清除泥背、拆除山墙等也都顺利完成。   说起拆除旧城楼,姚师傅讲起了他多少年未曾提起过的一段亲身经历:在拆除脊瓦前,指挥部交给他一个“伟大、光荣”的任务———找中央脊瓦,至于干什么,不知道。政治上过硬的姚师傅明白,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该问的就不问。他带着两个工人上了城楼顶,让他们分别从东西两侧往中间数脊瓦数,而他则站在大致中间的位置,当两人各数到43块时,他脚下还剩5块。他在中央脊瓦上做了个记号,便迅速向指挥部报告。   指挥部领导、专家和有关人员都上了城楼顶,“把它撬开!”领导一声令下,姚师傅用撬棍把脊瓦撬开,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个约30厘米见方的木盒子,木盒虽然很旧,但上面雕刻的二龙戏珠的精美图案清晰可见。“摸摸里面有什么!”领导的脸上显得严肃,而且神秘。大家默默地注视着姚师傅伸出的手臂。拿出来了!姚师傅兴奋地说:“看!一块铜疙瘩。”专家拿过来看了看,尽管不那么亮了,但分明是块金元宝。“再摸摸!”姚师傅又伸出手臂去摸,他摸到一块凉凉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果然是石头,可那是块拇指大的红宝石。又摸,是一粒粒像红铅笔头似的东西,专家用手捻了捻,又闻了闻说:“是朱砂!”后来,姚师傅才知道,那个装着各种宝物的木匣子是天安门的“宝盒”。   旧城楼拆到小檐西山墙时,突然有工人惊呼起来;炮弹!原来,一名工人一镐刨下去,发出的竟是金属的声响,轻轻地拔出,原来是一颗完整的炮弹,上面铜锈斑斑。炮弹直径9.5厘米,高45厘米,经武器专家现场鉴定,这是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使用的炮弹。但奇怪的是,那是颗完整的炮弹,如果是轰炸,既便未炸,那么弹壳也该脱落;如果是人为放置,那放它的意义何在?又是何人所为呢?据资料记载,清顺治年间天安门虽重建过,但那时八国联军还无从谈起。国民党统治时期也曾有过大的修缮,但距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也有几十年了,炮弹是何人放置的呢?   担任当时混合连指导员的许新民回忆说:这真是一个谜了。从发现第一颗炮弹起,到天安门城楼全部被拆除,天安门城楼主体共发现了6颗同样型号的炮弹。鉴于当时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气氛,消息是不可外传和扩散的,当时,军管会和指挥部的工作人员迅速把这些东西转移他处。但无论如何,这是外国列强入侵中国的一个铁证。   图三、1901年拍摄的天安门城楼照片。当时正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后,城门上炮弹轰炸的痕迹清晰可见。选自《旧中国掠影》   ●周总理说:可以搞龙的嘛!   ●整个重建工程,工期只用了112天   天安门城楼按原貌重建的原则虽然已经确定,但在当时特定环境下,天安门城楼如何保持原貌,领导小组内部意见也不一致。   周恩来总理非常关心天安门城楼重建工程,他总是亲自听取汇报,亲自审阅图纸。施工时遇到拿不准的问题,指挥部都要请示周总理,许多重大问题都是由他亲自审定的。琉璃瓦制作、天花板彩画图案、电梯改造、木料处理等,周总理都做过具体批示。   加工32根围金大柱时,发现有7根大柱心部有不同程度的孔洞。这时有人提出用墩接柱子代替有孔的柱子。经专家研究认为,大柱木料是婆罗洲进口的克龙木,材质坚硬,强度高,有孔洞的柱子经过处理仍可以超过负荷,可达到设计要求,同时整体性好。墩接柱接茬处易错动,抗外力差,而且加工制作时间长。经请示周总理,最后对腐心柱子做了打孔、去腐心、喷涂防腐剂等处理后,用在了相对次要的位置。   在制作城楼老檐和小檐下面的斗拱时,当时有的主管领导坚持要把木制斗拱改成玻璃钢的。指挥部很为难,于是拿着模型去请示周总理。周总理指示:照原来的木斗拱制作。城楼正脊两端的大吻原来是龙的形状,重建时,有人提出龙是“四旧”,要改成葵花向阳。周总理知道后说:可以搞龙的嘛!天安门本身就是“四旧”。应该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天安门城楼重建得以保持本来面目,周恩来总理起了关键作用。   整个施工过程指挥部共组织了拆除、大木安装、屋面瓦瓦、油漆彩画、管道与收尾五大“战役”,役役告捷。   木材加工和安装是整个重建工程的重要环节。承担加工任务的北京市公用局只用了63天,就完成了约2500立方米、96项大木和室内外装修等木料的加工。最长只生产过1米长钻头的天津林业工具厂,全厂动员加工生产了天安门工程需要的1.9米长的钻头,厂领导亲自将其送到北京。在处理“7棵腐心柱子”时,需要在重近7吨、长12米的大柱中心打直径5—10厘米的孔,这在木材加工史上是罕见的。建筑木材厂的职工经过反复试验,研制出了长14米的大钻头,以最快的速度出色完成了任务。菱花格扇加工,过去一直靠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此前曾多次试图改用机械加工,都没有成功。这次为了重建天安门城楼,终于研制成功了加工菱花格扇的机械,提高工效约150倍。做“升斗”,用手工每人每天只能做20个,改用机械加工后,每人每天做480个。   油漆彩画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是天安门城楼重建中“露脸”的活,指挥部要求40天完成。人手不够,北京市房管局及崇文、西城等地区的10余家建筑单位大力支援。经过1麻、5灰等13道工序,提前完成了任务。   最后贴金箔。当时的油工组长罗福来师傅介绍说:贴金是个精细活,金箔不能直接用手拿,一怕弄碎了,二怕弄脏了贴不上。贴金时,油工们在用白布搭成的布帐子里操作,大气都不能出。师傅们用特制的竹夹小心地把金箔一张张夹起来,敷在专门熬制的重胶油上,再用细毛笔一点点捋平……   天安门城楼重建工程牵动了许多人的心。据统计,中央和全国21个省市的216个单位和部门参与了工程的设计、施工。现场施工高峰时达到2700人。   重建工程,除重建城楼外,还包括东西卷棚、城台加高、女儿墙减薄、标语牌更换、电梯安装、庭院等附属工程,以及供电、照明、上下水、热力、电话、电视、广播等施工项目。   然而,天安门城楼重建工程,自1969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到1970年4月7日全部竣工,整个工期只用了112天。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如此复杂的古建工程,可以说是我国建筑史上空前未有的奇迹。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的:“这样短的时间,建起了天安门城楼,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重修的天安门城楼比原来“长高”87厘米   ●挂国徽用了三个小时   ●新城楼又巍然屹立于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城台并没有重建。姚师傅说,城台尽管是砖混结构,但当年全部是“磨砖对缝、挑灰灌浆”,即使500多年了,拆起来也非常费劲,刨出的土还把鞋底粘得挺厚呢。所以城台没有重建,只是打了一层混凝土,镶了一层砖。重修的天安门城楼比原来“长高”了87厘米,这是因为天安门多年下沉,根据史料记载,可以说现在的天安门才真正恢复了原始的高度。   之后,吊挂毛主席彩色画像,天安门城台两侧的“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标语牌也改为玻璃钢材料,外包铁角。几万根杉篙一夜拆除,展露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座金碧辉煌雄伟壮丽的新天安门城楼。   挂国徽是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周恩来总理、工程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对挂国徽都非常重视,强调,天安门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国徽一定要挂正,要派可靠的人把这个关。   姚来泉师傅接受了这个任务。直径1.7米,需要8个人合抬的国徽,由北京雕刻厂制造完成。他检查时发现,国徽背后有用铅笔写的抬国徽人的名字和日期。领导指示:国徽不能有任何其它痕迹。姚师傅用细砂纸打磨了好几遍,直到检查通过。安挂前,国徽被左右两个滑轮吊到固定的位置。按要求,国徽挂好后要对准北京的中轴线,一丝一毫不能差。测量局的同志站在纪念碑前的中轴线上,用国外进口的高级经纬仪对准天安门城楼,对准国徽的中心线,标准就是,经纬仪的中线要和国徽上细如毛发的中心线完全重合。那时候,工地上没有对讲机,更没有“大哥大”。姚师傅根据对方左右手中两面黄旗的示意,不断地调整国徽的位置,为了这个“精细活儿”,姚师傅还真忙出一身汗呢。最后用了3个小时,才把国徽准确无误地挂好。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光荣的任务让姚师傅难忘:新城楼建好后,指挥部让他在原来放“宝盒”的地方安放一块描金的刻有“1970年1月—3月重建”字样的汉白玉石碑。姚师傅记得这块汉白玉高17厘米、宽12厘米、厚3厘米。浇混凝土的时候,姚师傅认真地用水泥袋纸把汉白玉包了十来层,然后把石碑字体朝南小心翼翼地放在混凝土中,它将成为新中国重建天安门城楼的历史见证。   天安门城楼重建工程竣工后,经国家验收全部合格。   1970年4月11日下午3时许,周总理登上新建的天安门城楼视察,他同现场的工人们一一握手,并高声说:“同志们辛苦啦!我来看望大家。你们用这么短的时间,把天安门城楼建得这么好,谢谢你们!”   许师傅、姚师傅和许多参加过天安门城楼施工的工人,至今还都保存着当年天安门工程指挥部赠送的、印有“天安门重建纪念”字样的镜框,镜框上方嵌着天安门城楼重建后的照片,下面是毛泽东主席的烫金手书:“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少错误、失败,随时注意改正。毛泽东二月四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0 16:39 , Processed in 1.10978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