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仓为天子之内仓,通仓为天子之外仓。”明清之时,京仓通仓处于全国仓储体系的最高层,收储全国八省数百万石漕粮,其地位远远高于各地常平仓、社仓、义仓。更重要的是,京仓通仓有朝廷能够直接调用的粮食,在战乱与灾荒时期,成为保障京畿地区局势稳定的基础。 抢运仓粮 保卫京城 “报!”一封接一封八百里加急战报送达京城。前方军情一日几变,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土木之役,明英宗朱祁镇被俘,精骑劲旅尽丧。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领铁骑乘胜追击,一路南下直奔京城。 朝堂之上,主战派与主和派正剑拔弩张。“建议南迁之人,该杀!”“京城是天下的根本,如果就此迁都,大势必然不可挽回!难道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事情吗?”说话之人名叫于谦。前不久,他刚代理兵部尚书,也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他这一番怒吼,似乎震醒了那些犹豫不决的人。在痛下决心之后,监国的朱祁钰一脸愁苦地把防守北京的重任交给了于谦。 军队要打胜仗,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当时北京有好几百万石储备粮,可抵京军一年军饷。按理说可以高枕无忧了。但糟糕的是,这些粮食大都存在通州城的粮仓里。 如果瓦剌大军把北京城包围了,通仓的粮食就白白落入敌手。朝廷里当即有人建议,干脆一把火把粮食烧了,绝不能便宜敌人!于谦则坚持这些粮食是保卫战的重要物资,不能放火烧了,一定要想办法把粮食运进北京城。可通州积年米粮,数量巨大,运往京城又谈何容易? 没想到的是,一夜之间,车拉、人担的运粮队伍竟布满了从京城到通州的官道,整个京城的劳动力似乎都被动员起来。原来,于谦调征了顺天府500辆大马车,昼夜不停地从通州往京城运粮。他还动员百姓用私车协助官府往京仓运粮,每运20石,奖励脚银一两;下令预支京官9个月的俸粮,由个人自去通州运取,京城守军每人预发粮饷半年,也由自己往通州领取。在优惠政策鼓励下,运粮队伍川流不息,昼夜往返。 明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十一日,蒙古瓦剌大军挟明英宗直抵北京城下。从土木之变到紫荆关被攻破,这50多天时间里,于谦先后完成了调兵和筹备武器、军粮等准备。这些粮食补给不但大大提升了明军的战斗力,而且稳定了民心,为取得京师保卫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开仓平粜 稳定粮价 到了清代,京通二仓仍起着重要保障作用,它既可提供官员俸禄和八旗甲米,又可在灾荒年岁平抑粮价。每当京城因灾粮价上涨时,朝廷往往会将京通仓廒内存粮酌量平粜。所谓平粜,是指政府在灾荒时期将官储粮食以平价、减价的方式投放市场,以抑制粮价过高对民生造成的损害。其主要目的是打击囤积粮食的不法商人,救济灾民,维持社会稳定。 清乾隆八年(1743)的夏天,京城出现极端高温天气,大地龟裂,河水干涸,导致万余人死亡。米价伴着灾荒飞涨,朝廷启动平粜程序,拨京通仓米10万石发往受灾州县平粜,又命仓场总督从通仓拨运40万石接运,且须在两个月内完成任务。同时交代,出粜粮食务必要按照地方时价,甚至可以让利于民,酌情再降一点,及时妥善解决受灾州县民众的燃眉之急。 清中期,京通仓平粜粮价、稳定市场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在放粮规模和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更加健全。这种大规模动用京通仓粮平粜的做法,保障了市场供给,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持了社会稳定。 截漕粥赈 救济灾贫 漕粮的用途原本仅仅是供给皇室消费、百官俸禄及驻京兵饷的,功能单一,但在大灾等特殊情况下,漕粮经由皇帝许可后被留在了本地或被调拨他处,称为“截拨”。漕粮截拨是朝廷应对地方危机的有效方法,它在不影响漕粮征收的前提下,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清嘉庆六年(1801)五六月间,大雨如注,持续经月,河流泛滥。这次水灾波及直隶128个州县,京师四面八方无处不淹,秋粮几乎绝收。这一年是农历辛酉年,这场水灾被称为500年来北京地区最大的一次水灾,史称“辛酉大水”。 嘉庆皇帝对这次水灾极为关注,亲自部署灾后救援、赈济工作:“发京仓秫米二千四百石,……赈右安门外饥民。”“拨米二千四百石,……赈西路长辛店、卢沟桥等处被灾居民。”同时截留天津北仓漕米,在当地就近直接分拨。 此外,清代京城还采取用仓米漕粮设厂粥赈贫民的社会救济措施。在官方看来,救助灾贫,粥赈算是最为高效便捷的办法了。所谓粥赈,一般是指在灾民集中的地区开设粥厂,蒸煮米粮,向灾民无偿散发的救济方式。 早在清顺治九年(1652),即确定京师冬春季节定期开办粥厂的制度:每年十月底,京城就会设置粥厂,煮粥用的燃料和仓粮也是国家统一供给的。那些京城里吃不上饭的老百姓,每到这个时候就会聚集在粥厂周围等待施粥,许多贫病之人往往靠着这点救济就能顺利熬过寒冬。到了来年春天,南北往来增多、市场活跃,流民的活计好找了,即便是赤贫之人也能挖到野菜果腹了,老百姓的生计一多,粥厂也就撤了。这个制度不仅在灾年得到了严格执行,丰收的年份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歉收的年景,粥厂还会酌情延长施粥的日子。随着这项制度的不断完善,到乾隆二十七年(1762),京师五城已有十厂。 康乾盛世,截漕或动用京通仓粮赈灾,数目巨大,皆因农业发展、国库充裕,国家粮储尚能勉力维持。到晚清时期,随着国内政治环境的紊乱,加之运河改道、战乱频起,两仓满足京城驻军尚不敷用,此时利用漕粮救济的作用已无法与康乾时期相提并论了。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9-21 00:20 , Processed in 1.13524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