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人们一提起庙会,许多青年朋友很自然的就会联想到地坛、龙潭湖、白云观等庙会热热闹闹的场面。然而,对于老北京人来说,昔日带有浓厚京味特色的白塔寺庙会,却至今仍留有许多深刻的印象。 白塔寺,是因白塔而得名的寺院,这座白塔坐落在阜成门内大街,始建于元代,原名大圣寿万安寺。明天顺元年(1457年)奉敕重建,赐额妙应寺,因此塔通体皆白,故人们常又称之为白塔寺。 白塔寺庙会形成于清末民初时期,当时政局不稳,寺内香火不旺,寺里的僧人开始出租部分寺产,由于租赁者行业五花八门,三百六十行会聚于此,使得白塔寺这块风水宝地逐渐成为了京城的闹市,庙会初期为旧历每月逢五、逢六开市。解放后改为逢三、四、五、六开市,这样庙会由每月6天,增加到了12天。 庙会期间,寺庙的山门前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郊区的农民兄弟早早地就来到这里,为的是占据一个好的摊位,出售自己的家禽和农副产品。北京风味传统小吃的摊位更是一个挨着一个,卖冰糖葫芦的、卖年糕的、卖豆汁、油茶的,叫卖声不绝于耳。阵阵香味扑鼻而来,那才叫馋人呢! 庙内头院东侧,有卖山货的、卖针头线脑的,还有卖小百货、布匹成衣的,也有卖儿童玩具的。但最受人们欢迎的是当时的一种木碗。据记载:白塔寺的木碗花草,土地庙的木器、竹器皆属特有。 庙会西侧南半段以食品摊为主,北半段和塔院地方宽敞,是搭台唱戏的最佳场所,从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前后有许多民间艺人在此说书唱戏。张秀峰(艺名“小蜜蜂”)唱的滑稽大鼓《刘公案》、阿阔群说的评书《小五义》、杨树林唱的乐亭大鼓《杨家将》、《呼家将》,都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颇能叫座。此外,还有些佚名艺人在此拉洋片、表演双簧、说相声,更为热闹的庙会增加了不少色彩。 塔院内的地方不大,虽然也有几个卖儿童玩具、百货和食品的小摊位,但这里几乎成了医卜星相之流人物活动的天下,这些人打扮得非僧非道,却招引了不少游客,一些善男信女来到这里,占卜未来,祈祷好运。 塔院的北墙外是鸟市。这里卖的主要有鸽子、鹌鹑、狗等家禽、家畜。鸟笼子的品种很多,样式也讲究,好像摆放整齐的一件件工艺品。秋天,大量的蛐蛐、蝈蝈等秋虫纷纷上市,蛐蛐罐又成了抢手的商品。一般的蛐蛐罐不上釉,呈圆形,上品以澄泥制成,盖上有花纹,很是精致,备受收藏者的青睐。 1958年白塔寺庙会的兴办暂告一段落,1960年在原寺庙山门的遗址上建起了白塔寺副食商店,使辉煌了70余年的白塔古寺罩上了一条并不美丽的灰纱。近年来,党和政府对文物保护事业非常关心,决定恢复寺庙的山门,并投资拆迁寺院前的副食商店,搬迁几十户居民。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座古老的寺院,一定能够焕发出昔日的光彩。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9 , Processed in 1.07894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