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故宫里的古代供暖系统

2023-11-16 15:02|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周乾|来自: 北京日报副刊

摘要: 故宫在冬天是如何取暖的?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宫又名紫禁城,在明清时期是帝王执政和生活的场所。故宫不仅拥有辉煌壮丽的古代宫殿建筑群,而且包含了诸多的古代宫廷生活智慧,供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北京在明清时期 ...
故宫在冬天是如何取暖的?

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宫又名紫禁城,在明清时期是帝王执政和生活的场所。故宫不仅拥有辉煌壮丽的古代宫殿建筑群,而且包含了诸多的古代宫廷生活智慧,供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北京在明清时期处于我国历史上第四个寒冷期,为“明清小冰期”,一年中约 150 天属于冬天,最冷时气温可达零下30摄氏度。即使在极其寒冷的时期,故宫的古建筑的室内也是很温暖的,因为其有地下供暖系统。
明朝太监刘若愚著《酌中志》卷二十“饮食好尚纪略”载:“十月……是时夜已渐长,内臣始烧地炕。”可说明紫禁城在明朝时期已有地暖。据清末民初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记载:“每年十一月初一日,宫中开始烧暖炕,设围炉,旧谓之开炉节。”在这里,“开炉”即开始使用炉火之意。开炉节揭开了宫中御冬消寒的序幕。与现代人冬季采用的水地暖(在地板下埋设水管,以热水为热媒,在水管内循环流动,加热地板)或电地暖(在地板下埋设电缆或电热膜,使之加热地板)方式不同,明清时紫禁城采取的地暖为烧火供暖,俗称“火地”或“暖地”。火地是故宫古建筑的一种地下供热系统,是皇宫取暖的主要方式。

一、供暖原理

故宫古建筑的火地由位于窗户外面的地下操作口、窗户里面的地下炉腔、室内地面砖下面的火道(热量传输的通道)、室外台基侧面的出烟口组成(图1-图 2)。

01

图 1: 火地平面示意图(1- 室外操作口;2- 地下炉腔即火源;3、4、5- 火道,虚线箭头为热量在地下的传递方向 ;6-窗户 ;7- 出烟口 ;8- 夯土示意图)

02

图2: 火地在 1-4 方向剖面示意图

其供热基本原理为:服务人员(一般为太监)站立于操作口内,将木炭置入地下炉腔内燃烧,加热空气;受热后的空气沿着火道路径向四周扩散,其间加热地面砖,利用地砖自身的蓄热和热量向上辐射的规律,使得热量由下至上进行传导,从而保持室内的温暖;散热后的空气温度降低,其夹杂炭火中的少量烟尘从出烟口排出火道。上述原理可包括制热、传热、散热三个过程,以下进行解读。

制热:即烧炭形成热源的过程。太监进入室外操作口(图3),往室内地下的炉腔烧炭。

 图 3: 火地操作口与出烟口

炉腔与操作口之间的位置为送炭口,送炭口由铁箅子及炉门组成。铁箅子用生铁铸造而成,其边框截面尺寸较大,固定在两端的墙上,上部支撑槛窗下面的墙体。铁箅子有利于防止人从操作口钻入室内。炉门关上后,则可防止热源往外扩散。炉腔的上方为铁架子,亦为铸铁制造,主要是为了增加支撑强度,以承担上部地砖传来的重量,并用于承受烧炭产生的高温。操作口在不使用时会被厚木板盖上,可防止小动物钻入,并有利于宫中人员在室外行走。太监站在操作口内,可隔着窗户看见室内,便于与室内使用人员交流,并及时增减炭火,以保证室内温度的适宜。

传热:烧炭产生的热量在地下向室内(图1中编号3→4方向)扩散,该方向的烟道被称为主烟道;这期间又会向两侧(图1中编号4→5 及与其平行的方向)扩散,该方向的烟道被称为支烟道。上述主、支烟道的分布方式犹如蜈蚣,因此又被俗称为“蜈蚣道”。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热量是由下往上走,因而火源位置位于室内最低点,而主烟道从火源位置向室内延伸时,其高度逐渐增大,剖面呈斜坡上升状。这样一来,热量就可以较为迅速地向远处位置扩散。一般而言,主烟道截面尺寸较大,上面盖地砖一层;支烟道截面尺寸小,上面扣瓦(图4)。

 图 4: 主烟道和支烟道

为便于热量在地下扩散,主烟道的地砖之上、支烟道的瓦之上再架空铺设地面砖,其架空方式为:在灰土(夯土)之上立多个砖制支墩,地面砖搭在支墩上,面砖之间接缝用灰浆抹严实。

散热:地下热量经过主、支烟道扩散到室内地下的各个位置,然后通过室外台基侧壁的出烟口(图1中编号6和7、图3)排向室外。由于火源产生的绝大部分热量已在室内地下扩散,因而从出烟口排出的热量已经非常少了。需要说明的是,出烟口相当于紫禁城的“烟囱”,这种“烟囱”与普通建筑立在屋顶之上的烟 囱不同, 它位于室内地面以下,巧妙地通过室外台基将烟雾排出,既不影响建筑整体外观,又能起到良好的排烟效果。这种做法,可以解释“紫禁城的冬天烧炭取暖,但不见一个烟囱”的说法(坤宁宫背立面有一个烟囱,那是萨满教祭祀杀猪煮猪肉排烟的通道,与冬季取暖无关)。此外,为避免小动物从出烟口钻入室内地下,出烟口往往会砌上铜钱纹样的镂空砖雕,达到既实用又美观的效果。

二、供暖效果

尽管冬天室外寒冷,然而紫禁城里的明清帝王感觉非常温暖舒适。

《万国来朝图》轴,清,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文人呂毖所撰《明宫史》卷一载有“懋勤殿,天启皇剏造地炕于此,恒临幸之”;卷四载有“(在室内)饱食逸居,无所事事”。上述内容描述了明代帝王冬天喜欢去有火地的室内,且在冬日的夜里,火地提供的热量,使得室内充满着温暖和惬意。清代的乾隆皇帝在《冬夜偶成》一诗中就写道:“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敲诗不觉冷,漏永夜未央。”由于室内温暖,乾隆帝竟然喜欢漫长的冬夜,并通过赋诗表达愉悦的心情。道光皇帝在《养正书屋全集》中写道:“花砖细布擅奇工,暗热松枝地底烘。静坐只疑春煦青,闭眼常觉体冲融。”他坐在充满暖意的屋内,感受着地底传来的融融暖意,夸赞火地精巧的布局方式、出色的供热效果。金易、沈义羚所撰《宫女谈往录》(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 年),从宫女何荣儿的角度,回顾了晚清时期紫禁城内的历史。其中的“手纸和官房”章节,记载了清代紫禁城建筑的取暖方式:“数千间的房子都没烟囱。宫里怕失火,不烧煤更不许烧劈柴,全部烧炭。宫殿建筑都是悬空的,像现在的楼房有地下室一样。冬天用铁制的辘辘车(铁火车),烧好了的炭,推进地下室取暖,人在屋子里像在暖炕上一样。”这段话不仅印证了紫禁城里的火地供暖方式,亦反映了火地具有很好的供热效果。

三、燃料供应

故宫里的火地供暖所用燃料多用红箩炭,其质地优异,产生热量高、烟雾少,且略带香气。明代宦官刘若愚所撰《酌中志》卷十六《内府衙门识掌》记载了红箩炭的来源:“凡宫中所用红箩炭者,皆易州一带山中硬木烧成,运至红箩厂,按尺寸锯截,编小圆荆筐,用红土刷筐而盛之,故名曰‘红箩炭’也。每根长尺许,圆经二三寸不等,气暖而耐久,灰白而不爆。”这段话说明:红箩炭的名称源于炭被盛入刷有红土浆的箩筐内,而炭产于易州(今河北易县),由山中硬木烧制而成,被运送至红箩厂(今北京市西城区大红罗厂街附近)保存,并被加工成长约 1 尺(约为 0.33米)的小段;红箩炭在使用时不会产生爆裂,且热量充足、持时长。而乾隆帝所作《拨火谣》一诗中,有“地炉榾柮拨温黁,白灰红炭堪为友”的描述。此处“榾柮”指炭,“黁”指香气,乾隆帝对红箩炭优秀的材料性能极为赞赏。

根据清代内廷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人编纂的《国朝宫史》卷十七记载,由于红箩炭数量稀少,冬季用红箩炭的供应,宫中不同身份的人有着不同的规定:皇太后,40斤;皇后,20斤;皇贵妃,15斤;贵妃,15斤;妃,10斤; 嫔,8 斤; 贵人,5斤;常在,无;答应,无;皇子(公主),5斤;皇子福晋,10 斤;皇子侧室福晋,无。需要说明的是,宫中除了供应红箩炭外,还有黑炭。上述人员或兼受用红箩炭和黑炭,或仅受用黑炭。

另据《宫女谈往录》之“手纸和官房”章节记载,红箩炭燃尽产生的炭灰,还被收集起来,用于马桶、便盆中的衬垫物,可避免产生臭气。
四、传闻考辨

关于故宫里的古代取暖方法,有传闻认为:“皇宫内的墙壁其实都是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皇帝办公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养心殿以及部分寝宫的墙均是空心的,殿内地砖下面砌有纵横相通的火道,直通向殿外的地炉子”。上述观点都是有误的。从工程实践来看,目前尚未发现故宫的古建墙体存在上面所说的“夹墙”或“火墙”。如图5为故宫某古建筑墙体断面照片,可见墙体为实心砌筑方式。

图5: 故宫某古建筑墙体断面照片
另火地主要分布在内廷区域(皇帝生活区)。在前朝三大殿,既没有“火墙”,也没有“火地”。皇帝在冬天举行重要活动时,在三大殿内的主要取暖方式为炭盆。如《国朝宫史》卷三载有“上谕本月二十七日(雍正元年十月二十七日,即1723年11月24日)太和殿廷试日期,天气寒冷,着总管将大火盆多为预备”。该段话说明,在雍正元年的冬季,太和殿举行廷试(皇帝亲自出题目的考试),由于天气寒冷,因而太和殿内预备的是火盆。

另有关于故宫内有暖阁与火炕的传闻。在故宫内确有这两种取暖做法,且与火地密切相关。所谓暖阁,即在有火地的建筑内,用木隔断将这部分区域与宫殿建筑的其他区域隔开,使之成为一个较为封闭的小空间,且能够保持恒定的温暖状态。如位于内廷区域的坤宁宫在明代为皇后寝宫,其最东边两间房在清代被改为皇帝大婚的洞房,改造方式与暖阁做法一致,因而被称为“东暖阁”,见图6。

图6: 坤宁宫东暖阁内景

而火炕则是利用火地的热源,在建筑内(尤其是靠近窗户位置的区域)设置木制的或砖砌的长方体台座,便于帝后在冬天的日常起居活动,见图7。

图7: 养心殿内的炕
火炕在满族一直很盛行,它既是寝息的设施,又是取暖的设施。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清入关后,满族皇室将火炕大规模地运用到了紫禁城的内廷建筑中,成为火地之上的便于帝后开展休闲活动的重要设施。

五、结语

故宫里的古代供暖系统,通过在室外操作口烧火,火源产生的热量在室内地下扩散,并加热地砖,达到了室内保温的效果。这种科学、简易的供暖方式,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建筑智慧。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30 06:47 , Processed in 1.15003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