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图释方舆纪要——京师篇(17):真定府(下)

2023-12-12 20:10|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赛百浪子|来自: 古史舆地图说

摘要: (续前) 固 关:又名井陉关,是井陉南道中的著名关隘(见前文京师篇(8):井陉),《方舆纪要》说在井陉县西三十五里,《大清一统志》说在西南四十里,当以后者为准。 承天镇:即井陉北道上的娘子关所在地,为井陉 ...
(续前)

   固 关:又名井陉关,是井陉南道中的著名关隘(见前文京师篇(8):井陉),《方舆纪要》说在井陉县西三十五里,《大清一统志》说在西南四十里,当以后者为准。

   承天镇:即井陉北道上的娘子关所在地,为井陉北道上的著名关隘,在井陉县西偏南六十里。《大清一统志》说在井陉县西三十里,明显有误。从地图上看,娘子关与井陉县(今天长镇)的距离似乎比固关要近,这是直线距离造成的错觉。娘子关到天长镇之间的道路是沿曲折回绕的绵蔓水河谷开辟的,而固关到天长镇是相对较平缓少弯路的山谷道,所以娘子关到天长镇的路程实际上远比固关为远。

   娘子关和固关是井陉道上唇齿相依的两个关隘,并与土门关(井陉口)一道构成了古代太原至河北平原交通主干道上最重要的关隘。

   达滴崖口:在井陉县西北九十里,小作河支流河谷内,今为省道334经行地。

   牛道岭:达滴崖口东边近似呈东西走向的山岭。

   甘淘沟:又名甘桃沟,在固关东北10里,沟口有甘桃驿,今为国道307经行地。

   乏驴岭:在井陉县西二十里,娘子关东北约三十里。今为省道037经行地。

   《方舆纪要》引《舆程记》称甘桃沟为甘淘沟,并称甘淘沟口在故关(固关)北五十余里;又说乏驴岭口北去娘子关十五里,恐不确。

   泉水头口:在井陉县西南九十里,今山西省平定县泉水头村。

   柏井驿:在今山西省平定县柏井镇,固关西南四十五里。今为国道307经行地。

   获鹿县:即今石家庄市鹿泉区,在真定府城西南五十里。

   抱犊山:在获鹿县西八里,为汉初韩信破赵之战时汉军骑兵的埋伏地(见前文京师篇(8):井陉)。

   土门关:即井陉口,在获鹿县城西门西南约五里,为井陉南道东出太行山的东口,也是太原至河北平原交通主干道上最重要的关隘之一。

   在前面的京师篇(8)里,我们对韩信破赵之战的地理问题做了详细的讨论,但对其他的观点未做评议。现在,我们就借这个机会,来对现在流行的韩信破赵之战中的背水阵位置的观点做一点辨析。

   《史记•淮阴侯列传》在叙述韩信破赵之战时,并没有说背水阵背靠的是哪条河水。(唐)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解释说这条河是绵蔓水;顾祖禹引唐人孔颖达之论也说:“韩信处背水阵,盖在绵蔓水上。”此后的地志也均沿此说。不过背水阵的具体位置到底在哪里,历史上却语焉不详。后世有一种说法是在微水镇附近,直到当代,靳禾生和谢鸿喜两位老先生通过实地考察并结合史料和前人的分析,最终将背水阵的具体位置定在了今井陉县微水镇岩峰村东南至上安镇之间约10平方公里见方的一片缓坡地带,并著录于《山西古战场野外考察与研究》一书中。历史地理学者、《水经注》研究专家张步天先生据此绘出了井陉之战的形势地图,见下图。

图  张步天“井陉之战形势地图”

   然而,我们只要稍微梳理一下《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对井陉之战的叙述,就会发现这个观点是不对的。靳禾生和谢鸿喜两位先生在分析井陉之战的地理因素时,有很多精到的见解,然而他们在释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时却忽略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段话,就是这一忽略导致了他们得出的背水阵位置结论的错误。而历史上之所以对背水阵的位置难以确定,有可能也是忽视了这段话的重要性。

   为了方便讨论,我们仍然采用前文京师篇(8)里的做法,即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破赵之战一节的内容提出来,并将其中与地理要素有关的文字用粗体字标示,并在后面加上序号:

   由序号②原文,可知赵军聚集于井陉口(今土门关);

   由序号④、⑥、⑦原文,可进一步知道赵军营垒在井陉口外,汉军是出井陉口与赵军交战。

   现在让我们把注意力再次转向序号⑥的原文:“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也就是说,在韩信的万人前军背水布阵时,井陉口外营垒里的赵军亲眼目睹了这个场面,并因此而放声大笑(认为韩信不懂兵法,必败无疑)。

   好,现在问题来了,据靳禾生和谢鸿喜两位先生在《山西古战场野外考察与研究》一书中称,微水镇距离井陉口约15公里,岩峰村与井陉口的距离也是15公里。而上安镇距离井陉口的距离约为10公里①。如果背水阵在今井陉县微水镇附近(前述的说法一),或是在岩峰村东南至上安镇之间(靳禾生、谢鸿喜两位先生的观点),那么按前者的说法,背水阵与井陉口的距离大约在15公里以外,按后者的说法,背水阵与井陉口的距离至少也在10公里以外。见下图。

————

①此据清人董醇《度陇记》中的行途里程。需要说明的是,《度陇记》虽不似《山西古战场野外考察与研究》一书标注了某些地名的经纬度坐标,然而其里程数据均为一步一步全程实地踏访而来,其准确度决不在后者之下。下图中标注的里程均取自《度陇记》。

图  背水阵位置的辨析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请问远在井陉口外壁垒里的赵军,是怎么看到至少10公里以外的汉军背水布阵的场景的?难道他们配备了望远镜吗?

   显然,仅凭《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用序号⑥标注的那一段原文,就可以判定把背水阵位置定在微水镇附近或者岩峰村东南至上安镇之间的缓坡地带的观点,是不可能成立的。

   割髭岭:在元氏县西北七十里,今井陉县南王庄乡割髭岭村东,有山道通往井陉县,今为井(陉)元(氏)公路经行路段。

   苍岩道口:在元氏县西北七十五里,今元氏县佃户营村与胡家庄村之间的岭头村附近,今为县道061经行路段。

图  真定府西部隘口

   白草沟口:在灵寿县西北一百六十里,今灵寿县南营乡白草沟村附近,扼灵寿至阜平的要隘,西北距阜平县龙泉关一百二十里,今为国道207经行路段。

   房山:也称王母山,在平山县西北六十里。

   青石岭:也称叱日岭、赤石岭,在井陉县(今天长镇)东北三十五里。

   鹞子崖口:在平山县西北一百四十里,今南坪乡鹞子崖村附近,北距阜平县龙泉关一百七十里,今为县道052必经路段。

   孤(古)榆树口:顾祖禹记在鹞子崖口南二十里,恐不确,实际当在鹞子崖口西二十里古榆树村附近,滹沱河支流柳林河河谷内。今为乡道502必经路段。

   陡岭口:顾祖禹记在孤(古)榆树口南,恐不确,实际当在古榆树口西北今合河口乡陡岭村附近,滹沱河支流卸甲河河谷内,今为县道014经行路段。

   牛圈沟口:在今平山县合河口乡杏树湾村西,其西北沿山道可翻越山岭进入山西省五台县。

   神堂岭:在平山县西北二百里,今平山县营里乡神堂关村附近,滹沱河支流营里河自北向南穿过,沿河谷上行可翻越山岭进入山西省五台县。

   石槽沟口:在今平山县营里乡石槽村南,有山路向西通往山西五台县。

图  石槽村风景

(此图片来自网络,作者署名:幸运数字。若有侵权,请告即删)

   北黑山口:在石槽沟口西北,平山县与山西交界的山口位置,向西翻过山口即可进入山西省五台县北黑山村。

   白羊平口:在今山西省五台县杨家庄乡白羊村东南,北距北黑山口约二十里。海拔达1800米的太行山山脊在此将山西和河北分割开来,山脊西侧是山西五台县杨家庄乡的白羊村,山脊东侧是河北平山县营里乡的白羊关村。在东侧的白羊关村南边不远处,有红沙岩、鬼门关尖等隘口。

   十八盘岭口:在平山县西一百三十里(《大清一统志》记为一百二十里),今平山县下口镇西南二十余里的十八盘岭上,为河北平山县通往山西盂县的重要隘口,也是现在国道207必经的隘口。胡阿祥主编《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历史军事地理要览》一书说十八盘岭口在龙泉关西南约2公里,明显有误(龙泉关见下文)。

   马圈沟口:在平山县西北一百三十里,晋冀两省交界处的今山西省盂县榆林坪乡马圈村附近,村子在北木口河河谷内,河谷中有小道连通盂县和平山县。

图  真定府西北部隘口

   龙泉关:在阜平县西北七十里,为真定府西北至山西忻定盆地的重要关隘。西南距十八盘岭口约三百里。

   黑崖沟口:在今阜平县龙泉关镇黑崖沟村附近。有山道向西北通往山西省五台县。

   新路沟口:在龙泉关西南,今山西省五台县石咀乡新路沟村附近。今有国道337在此经过。

   印钞口:在龙泉关西,今阜平县龙泉关镇印钞石村附近。亦为国道337经行地。

   阳和门口:在今阜平县城南庄镇洋河门村附近。

   三关子口:在今阜平县城南庄镇三官村附近。有山道向南进入灵寿县。

   落路口:也称洛路口、老路口,在今阜平县大台乡老路口村附近,西南距阜平县城一百一十五里,东北距倒马关九十里,今为国道207必经路段。

   铁岭口:在落路口西三十里,今阜平县史家寨乡铁岭口村附近。为乡道015经行地。

   铜録崖口:在今山西省灵丘县下关乡铜碌崖村附近。乡道015经此向西北方向进入山西省灵丘县。

   吴王口:在阜平县西北一百里今吴王口乡,今为省道203经行地。

   过道沟口:在今阜平县吴王口乡东南。

   青羊口:在今山西省灵丘县下关乡青羊口村。

   陡岭儿口:在今阜平县砂窝乡陡岭台村附近,在吴王口东南(顾祖禹记作在吴王口西南二十里,恐误),沙河西岸。现有省道203自南向北从隘口东边经过。

   龙窝沟口:也称龙王沟、龙王口,在今阜平县砂窝乡龙王沟村东大沙河西岸山谷入口处。现有省道203自南向北从隘口东边经过。

   养马楼口:在今阜平县砂窝乡养马楼村。

   高石堂口:在今阜平县龙泉关镇高石堂沟村附近。

   次沟村:在今山西省繁峙县神堂堡乡茨沟营村,这里正当省道203和国道108的交汇处,扼阜平县西北与山西忻定盆地之间的交通要隘。

   定 州:定州即今河北定州市,位于真定府北部,在真定府府城东北一百三十里,滱水(今唐河)西岸,东与保定府临界,为华北平原南北大道必经的一座重镇。定州对于华北平原的重要性及其在军事地理上的地位,顾祖禹借用唐朝初期的著名将领裴行俭的话做了清晰的阐释:“欲固河北之藩垣,先绝云、蔚之窥伺;欲绝云、蔚之窥伺,先壮定州之扃钥。”裴行俭的这番话是针对唐朝初期的形势而言的,唐高宗时期,本已归附的突厥诸部频频发动叛乱,南下侵凌关内、河东和河北诸道,裴行俭临危受命,率领唐军两度平息了突厥的叛乱。他这番话的意思是:想要稳固河北的藩篱,先要断绝突厥从云州(今山西大同市一带)和蔚州(今河北蔚县及邻近地区)方向对河北的觊觎,而要断绝突厥从云州和蔚州对河北的觊觎,首先要加强定州的防卫。也就是说,在突厥的叛乱难以预料和避免的情况下,只要能够牢牢守住定州,河北的局面就不至于难以收拾。安史之乱以后,面对河北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廷为了节制河北三镇,于建中三年(782)设立义武节度使,下辖定、易二州(最初还包括沧州,后划出),使其成为中央在河北藩镇中插入的两个楔子,较好地纾解了河北失控对河东(山西)和关中地区的压力。

图  定州在河北平原的位置

   倒马关:在定州西北二百二十里,今河北省唐县倒马关乡倒马关村。如前所述,倒马关是明朝内长城防御体系上最为倚重的“内三关”之一(另外两关是居庸关和紫荆关),其重要性已见前文,这里不再赘述。

   金龙洞口:在今阜平县大台乡大台村金龙洞附近,倒马关西南一百一十里,为倒马关防区的最后一个隘口。

   狼牙口:在倒马关西北六十里(顾祖禹记为西南六十里,恐误),今河北省涞源县南马庄乡狼牙口村北。据称这里是内三关的外长城与内长城的会合处,今有国道207从狼牙口外的狼牙口村经过。

   白道安口:在今河北省涞源县走马驿镇白道安村附近。

   小关城口:在今涞源县南马庄乡小关城村附近。

   两岭口镇:在今河北省行唐县九口子乡两岭口村。真定府至阜平县最方便近捷的通道就经过这里,今为省道203必经路段。

图  真定府北部隘口

   冀 州:冀州位于真定府东部,在真定府府城东南二百八十里,即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市。冀州位于河北平原中部,地势平坦,河川纵横,四通八达,在古代也称得上是一个重要的都会。

   晋 州:晋州位于真定府中部,在真定府城东偏南九十里,即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晋州市。晋州地处冀中平原,河川纵横,四通八达,交通东西,其地位与冀州近似,属于河北平原上的交争之地。所谓交争之地,就是说这些地方常常会成为交战各方你来我往、相互厮杀的战场,而且越是富庶,遭受的蹂躏也越重。

   赵 州:赵州位于真定府中部偏南,在真定府城东南一百二十里,即今石家庄市赵县。赵州地处太行山东麓,为华北平原南北大道必经的一座重镇。

   十八盘岭:在赞皇县西六十里,大约即今赞皇县清泉村——山西省昔阳县孔氏乡九龙关村之间的盘山路,古代这里是萦纡曲绕的山间小道,从海拔约400米至900米,曲折盘旋据称有十八盘之多。今为省道393(或国道339?)路段,盘绕曲折照旧。

   黄沙岭:也称荒沙岭,在赞皇县西北七十里,今晋冀两省交界处太行山脊西侧赞皇县黄沙岭村,也为省道393经行地。

   白城口:在赞皇县西北五十里今赞皇县许亭乡白城口村,这里正当赞皇县与井陉县的交界处,为赞皇县至井陉县通道上的一个隘口,今为省道202经行之地。

   后沟口:约在今井陉县测鱼镇后沟村附近,据顾祖禹《里道记》称,明内三关长城的尽头就终止于后沟口。现在有省道202从沟口外经过。

   深 州:深州位于真定府东部,在府城东偏南二百五十里,即今衡水市深州市。这里地处冀中平原,地势低平,阡陌交错,四通八达,与晋州类似同属河北平原上的交争之地。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9 07:37 , Processed in 1.09395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