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古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城区以东18公里处,雄踞于燕山的重峦叠嶂之间。唐代隶属于儒州(今延庆区),名为寒江城。明永乐十二年(1414)设永宁县于团山(今延庆区旧县镇团山村)下,取《尚书》“其宁惟永”之意。建成后的永宁县城,拱卫着京师和皇陵的安全,成为军事防御的要冲,被誉为塞北“国之藩篱”。 巍峨多姿、人杰地灵的古镇 辽金时期,寒江城毁于战火,到明代仅留下城中地标建筑玉皇阁。从阁上远望,北边是燕山余脉缙阳山的最高峰,南边是通往明皇陵和京师必经之路。史料记载,永宁城处于京师龙脉之上,为一方风水宝地。 永宁城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由阳武侯薛禄统兵筑成。据清乾隆《延庆州志》记载,永宁城址平面呈正方形,砖砌城墙,周长“六里十三步”,为 3026 米,高“三丈五尺”,为 13 米。永宁城设有 4 门,城门上建有谯楼。东为迎晖门,上有文昌楼,门外设演武厅;南为宣恩门,上有朝阳楼;西为镇宁门,上有义勇楼;北为威远门,上有立武楼。4门均建有瓮城和护城河。城的四角建有角楼,谯楼与角楼之间还建有8座旋楼。作为军事重镇,永宁城驻军最多时达8856人。 永宁城拱辰大街(孙瑞华 摄) 城中心的玉皇阁高28.2米,分3层,拱门四向。其东西两侧原并排建有钟楼和鼓楼,并以阁为中心向外辐射,形成城内4条大街,街口均建有牌坊,分书4条大街的名字,东曰善政、西曰广武、南曰阜民、北曰拱辰。大街尽头与环城马道相交,各街之间分布着33条网状胡同,通行非常便利。 永宁古城,胜景如云。明嘉靖《隆庆志》称“虽非大形胜,然亦可览者也”。万历《永宁县志》更有“永宁八景”的记载。夜晚站在独山(也称团山)上举目而望,天随视线高远,月光下妫水两岸的景色被轻雾笼罩,朦胧迷离,是为“独山月夜”;缙阳山东临沃野,背后群山叠翠,即使天气晴朗,也给人非云非雾、半晴似雨的感觉,是为“缙阳晴岚”;瑞雪覆盖关城,银装素裹,玉树琼林,蔚为壮观,是为“上关积雪”;拂晓霞光把城东门染成一片橘红,绚烂瑰丽,是为“红门春晓”;苗乡山下成熟的庄稼在风中翻滚着金浪,一派丰收景象,是为“苗乡秋稔”;宝林寺的钟声浑厚,余音悦耳,感动心灵,是为“宝林钟韵”;乌云常积于海陀山麓,瞬间就会下起瓢泼大雨,气势磅礴,是为“海陀飞雨”;峪口拥有怪石,酷似樵夫身背柴薪归来,似画非画,是为“峪口樵归”。山水相依中,城的雄浑与自然景致的优美,让古镇更显巍峨壮丽。 人杰地灵的永宁城,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玉皇阁每层四面檐下均悬有名人题匾,赞誉永宁城文物典章丰富、贤人学者辈出。自明正统元年(1436)建立县学开始,到嘉靖二十八年(1549),就有数十人通过科举,出任朝廷各级官员,其中嘉靖年间兵部尚书罗通是职位最高的。城内还建有三义庙、吕祖庙、旗纛庙等军民许愿祈求平安的寺庙道观,为古城增添了文化韵味。 永宁城大量屯兵驻守和四通八达的街巷布局,还成就了延庆地区有名的永宁大集。明嘉靖《隆庆志》记载了大集的繁华,集市上汇集了长城内外丰富的物资用品,为驻守官兵及周边村民提供了生活所需,火勺、豆腐成为人们喜爱的食品。 永宁城外妫河风光旖旎,两岸阡陌纵横、人烟辐辏,胜似江南鱼米之乡。 布防严整、护卫京师的要冲 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频繁南下掠夺,将军事防线东移,增设了蓟镇、宣府镇等军事重镇。宣府镇所辖永宁城逐渐被战争的阴霾所笼罩,军事防御的形势日益严峻。 永乐十一年(1413),朱棣率军巡视北部边防,驻跸在长城以北的团山,他登高远望,看到隆庆地区(今延庆区)群山环峙,土地肥沃,当即决定复置元代隆庆州,并于次年在团山下的“中所屯”(也称“终食屯”)设永宁县,纳入京北军事防御体系。永乐十三年(1415),开始设置永宁卫并驻扎军队。 明代永宁城区位图(董志魁 绘) 明成化五年(1469),在永宁城设宣府东路参将署,成为明代延庆地区最高军事指挥中心。嘉靖年间蒙古俺答部进犯时,宣府镇副总兵、五军都督府所属的永宁卫和隆庆左卫都先后进驻城内,一批正二品、正三品军事要员云集于此,大大提升了永宁城的防御地位。 城内还设置有演武厅、校场、仓库、急递铺等多种训练和防务设施。永宁城辖域很大,城中两卫统辖了城内32条胡同及城外53个村堡,而作为行政机构的永宁县治仅辖5里4堡,管辖区域的划分更加凸显了永宁城重要的军事地位。 为保证战时兵员充足,永宁城实行兵农合一、屯田济费的世袭军户制度,规定按嫡长子、次嫡子孙、庶长子孙等继承顺序,并对继承人进行严格的军事教育训练,对私自学习其他技艺的,将施以充军发配等严厉惩罚措施。如若发生战事,通常征召三成兵员参与防御作战,其他七成留守种田。 明嘉靖年间,宣府镇是“倾全镇之力以计安东路”,认为只有东路防线安全了,才能确保南部的皇陵和京师安然无恙。永宁城西为妫川,东有四海冶堡,北有周四沟堡、刘斌堡,西北有靖胡堡,东南有黑汉岭堡,扼守了辽金元三代开辟的南北驿道,锁定了明宣府东来和内蒙古南来经独石口、黑峪口道路要冲。明万历年间,永宁知县李体严曾撰文“国家严九边以御敌,惟宣府镇东路永宁,屏翰京师,密迩陵寝,去敌穴咫尺”,言其重要。 铁蹄践踏、屡遭劫掠的城池 随着漠北游牧民族对京师威胁日益严重,被喻为“陵京肩背,至要害也”的永宁城,成为他们进攻的首选之地,不断加剧的战乱进一步打破了它的平静和安宁。 明朝初期,国力微弱,无力拿出大量财力去修筑北方边塞,原有的边墙、墩台和堡寨已无法达到防御要求。多处边墙小窄而低薄一冲即垮,蒙古军队趁机不断骚扰,使永宁城一直处于战火硝烟之中。土木之变后,明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蒙古瓦剌军入侵宣府,包围了独石口、马营城堡,危及永宁城。十月,瓦剌军侵入妫川,隆庆州、永宁城均被攻破,在一番烧杀劫掠后尸横遍野、惨不忍睹。据永宁卫副千户辛刚墓志载:“隆庆兵后荡析,殍骨暴原野,虽郛郭不免。”经过这次劫难,永宁城的住户从620户减至140户。 明弘治末年,鞑靼部落逐渐强大,正德年间其首领达延汗基本统一蒙古诸部,并于正德十年(1515)、正德十一年(1516)两次入侵明朝领地,在永宁大肆杀戮抢掠。嘉靖十一年(1532),鞑靼破西海(今青海)后,从宣府进入永宁,再次大掠一番离去。到明嘉靖中后期鞑靼开始大规模自蓟镇南下,其间八入延庆进行掳掠,给当地造成巨大损失,直接威胁京师,让朝廷大为震惊。 嘉靖二十七年(1548)、嘉靖二十八年(1549),鞑靼俺答部两次大规模入侵尤甚。当时作为京师和皇陵屏翰的隆庆州和永宁城已近百年不见兵戈,敌人骤至,防备不足,虽奋力抵抗,仍惨遭荼毒。最终,在朝廷急调蓟镇、宣镇以及大同镇官兵驰援下才逼退了鞑靼军。鞑靼铁蹄过处,全州130个屯堡几乎全部被攻破,仅有十几个城堡幸存,州县百姓被杀被掳,满目疮痍。隆庆和永宁两地的住户从嘉靖二十一年(1542)的3420户锐减至1462户。 在连年的战火中,永宁守军为家国舍命抵抗,诞生了一批名将。有出生入死,仅带领36名勇士平复鞑靼部叛乱的永宁参将解生;有忠烈不屈,壮烈殉国的永宁都指挥孙刚等。他们智勇双全、不怕牺牲,深受永宁军民爱戴。永宁城也先后在明正统、嘉靖、万历年间进行了加固和扩建,让雄伟坚固的永宁城一直屹立在妫水河畔,护卫着京师和皇陵。 历史上的永宁城历经艰辛磨难,培育了永宁人民“安于勤苦”的精神。如今的永宁镇旧貌换新颜,已成为“历史古镇、经济强镇、生态重镇、文化名镇”,2008 年 4 月,被环境保护部授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荣誉称号,在新时代航程中书写着新的辉煌。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19 , Processed in 1.09568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