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有六百年了,其中大多数宫殿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但无论如何,这座金碧辉煌的古代皇宫,历尽无数坎坷之后,如今基本完整保存下来。 传说故宫之所以能保存下来,是因为里面有一条神秘的蛇在守护着。 那么这条守护故宫的蛇,到底藏在哪里呢? 金水河与金水桥 从午门进入故宫,迎面是庄严的太和门,在太和门前,有一条自西北向东南、蜿蜒流动的小河,叫做金水河。 在金水河上,有五座精致的汉白玉石桥,称为金水桥。 ▲金水河和金水桥 图:纪录片《故宫100》 金水河在太和门前流过,形状宛如一张拉满的弓,河上的五座桥,就像是搭在弓上的五支箭,指向午门背后的五个门洞,五座桥分别代表仁、义、礼、智、信。 ▲图:纪录片《故宫100》 明清时期,金水河所引为西郊玉泉山水,紫禁城内的金水河,“由神武门西地沟,引护城河水流入宫内,沿西一带经武英殿前,至太和门前金水桥下,复流经文渊阁前至三座门,从銮驾库东南出紫禁城。”之后又汇入护城河,全长2.1公里。 ▲金水河(蓝色曲线) 在紫禁城的西北角,有一座石砌的券洞,金水河便从此处流入宫内,入水口上设有控水闸,可以控制水位,一旦发生外河道水位升高的情况,控水闸就会关闭,以确保紫禁城的安全。 ▲金水河进入紫禁城的入水闸口 内金水河用白石铺砌,河身曲曲折折,在紫禁城内婉转游走,时隐时现,河身也因位置不同,而时宽时窄。比如在经过太监居住的西河沿等偏僻地带,河身狭窄,沿河也没有白石栏杆。到了武英殿、文渊阁、东华门等处,河身随之变宽,沿河两边设有白石栏杆,更显得优美多姿。 金水河蜿蜒如蛇 从空中俯瞰,金水河宛如一条游动的蛇,从紫禁城的西北角入宫后,沿着西墙根,蜿蜒向东南方向流去,在东南角銮驾库附近流出宫外。不过,出水口却被设计成一个菱形,宛如一个真的蛇头那样,十分逼真。 ▲像不像一条正在游过来的蛇?图:《上新了故宫》 皇宫内的金水河,为什么要设计成蛇形的呢? 古人认为,蛇是看家护院的家神,可以保护家宅平安,而紫禁城就是最大的一座皇家家宅,所以像民间一样,也要用一条巨蛇来保护。 此外,在古代,蛇这种动物,被视为子孙繁盛,以及粮食丰收的象征。在上古时期,女娲便是人头蛇身,同时,蛇也被视为部落的图腾,而接受人们的崇拜。 蛇形的金水河,是古代紫禁城的设计者有意而为,从而使得这条河能够像“蛇”一样,游走在紫禁城内,保佑紫禁城的平安,民间风调雨顺。 ▲从空中俯瞰金水河,恰似一条灵动的蛇 图:网络 金水河的作用 事实上,六百年来,这条两千多米的巨蛇,也确实一直保护着紫禁城的平安。那么,这条蜿蜒游走在紫禁城的“蛇”,是如何护佑紫禁城的呢? 第一,藏风聚气。古代建筑讲究背山面水,而紫禁城后不靠山,前不临水,所以才挖掘护城河、以及西苑前海堆成了景山,又在紫禁城的南部开挖金水河,以“藏风聚气”。金水河环绕着紫禁城的宫殿,在古代风水中,认为房屋四周有水环绕,才能子孙绵延不绝,千秋万代,生生不息。 ▲图:纪录片《故宫100》 第二,灭火。虽然紫禁城内有七十多口井,但金水河仍然是紫禁城灭火的主要水源。紫禁城的建筑大都是木结构,几百年来,发生了无数次火灾,而宫中的水井都分散在皇宫的角落,扑火起不了太大作用,还是依靠金水河提供的大量水源,才多次扑灭了大火。 金水河设计成弯曲的形状,就是为了能尽可能地靠近古建筑,这样一旦发生火灾,能够及时获得水源。比如位于文华殿后面的文渊阁,是乾隆帝珍藏《四库全书》的皇家书库。金水河在文渊阁前流过,其目的就是为了防火。 明代宦官刘若愚所撰的《酌中志》记载:“是河也,非为鱼泳在藻以资游赏,亦非故为曲折以耗物料,恐意外回禄之变,此河实可赖。”回禄,就是火灾,这句话的意思是,金水河的主要用途,并不是为了赏鱼观景,之所以设计成弯曲的形状,也并不是故意耗费物料,而是当发生火灾时,以利于及时救火。 第三,排泄积水。故宫的地势北高南低,宫中每个院落都有排水沟道,在下暴雨的时候,地面的积水,可以顺着坡度,通过排水沟排入地下暗沟,再汇流入金水河,再排出宫外,进入筒子河。 ▲图: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官网 因此,紫禁城内这条蜿蜒曲折的小河,不仅让庄严华丽的紫禁城,多了几许柔媚的气质,还有其实际用途。尤其是紫禁城历史上几次重大的火灾,如果不是金水河,可能烧毁得更加严重。因此,说金水河是一条守护紫禁城的蛇,就是这个道理。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9 , Processed in 1.09006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