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如若提到最高大的帝王殿宇,很多人会脱口而出:紫禁城的太和殿。的确,紫禁城的“金銮殿”在体量、规模、形制、用材上,都堪称第一。但若要加上相关因素整体一起考虑,太和殿就不一定处处第一了。 太和殿与太庙享殿哪个更高大 紫禁城的太和殿和太庙的享殿外表上看起来简直就是个孪生的“双胞胎”建筑,但细究起来,它俩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紫禁城太和殿 如果不算太和殿下面8.13米高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仅从大殿本身的高度来看,太庙的享殿则当数高大“之最”——比太和殿高出了两米多。而且从用料来看,太庙享殿殿柱的柱高、柱径也都大于太和殿,是北京所有殿宇中最高最大的。 太和殿是紫禁城的核心,理应至高无上。让祭祖的太庙享殿高过皇帝主理朝政的太和殿,反映出中国古代礼制中,皇帝虽“位尊权高但不可压祖”的理念。在现存的中国古建中,从等级和规模来看,紫禁城太和殿、太庙享殿和十三陵长陵(朱棣陵)的主殿祾恩殿名列前茅。 太庙的享殿与紫禁城太和殿几乎是个“双胞胎” 从外观上看,除了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匾额外,太庙的享殿与紫禁城的太和殿堪称是双胞胎建筑,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殿身和殿下石台基的相对大小。 如果从地面高度来算,太庙享殿高32.46米,太和殿高35.05,太和殿高于享殿;但如果不算殿基,太庙享殿则高于太和殿。因为两座大殿均坐落在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但享殿的须弥座高3.46米,太和殿的须弥座则高8.13米,两者相差了4.67米,太和殿的基座高了不少。但若单单以殿宇的高度算,享殿高度为29米,太和殿的高度则为26.92米,享殿又高于太和殿。 从开间(面阔)来看,太庙享殿与紫禁城的太和殿一样,都是十一开间,但享殿东西长68.2米,比长度为65米的太和殿长了3.2米;从南北的宽度上看,享殿的进深是30.2米,太和殿进深为35.5米,享殿比太和殿略窄些。 太和殿和太庙享殿两座大殿内均是梁栋饰金,地墁金砖。但太庙享殿堪称第一的是,殿内有金丝楠木大柱68根,柱高13.32米,最大底径达1.23米,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金丝楠木宫殿;太和殿最高最粗的金柱要数皇帝宝座附近的6根,但其柱高为12.70米,直径是1.06米,都低于享殿。 皇帝是一朝天子,太和殿是当朝皇上主理朝政的大殿。作为皇权最高象征的太和殿最高最大,方能体现皇帝君临天下的绝对权威。可是皇帝位高却不能压祖,如何建造太庙享殿和太和殿就成了一大难题。从太庙享殿和故宫太和殿建筑上的相关数字中,我们看到了古人在礼仪上的聪明与智慧。 太庙享殿较宽几乎充满了整个石台基 两个大殿都建在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上。但太庙的享殿几乎充满了整个石台,太和殿的外墙与石台最上层的栏杆之间则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当然,这种差异的存在并不完全是设计者的初衷,还有自然条件的限制。 太和殿略窄,其外墙与石台基最上层的栏杆之间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太庙的享殿和紫禁城的太和殿都曾复建过,享殿是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复建的,距今已近480年;而太和殿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再度焚毁后,清廷本欲依照成例在原址上重修,但因康熙皇帝重一统之策而缓宫殿之建,遂于平定三藩、反击沙俄、征战噶尔丹后,才起大修之事。但那时良材已经难求,取大木艰辛,此次工程仅备料就达十三年,于康熙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兴工,两年后告竣,距今只有320多年。 进入享殿可看到,支撑大殿的68根金丝楠木大柱,非常令人震撼。而历史上到康熙重修太和殿时,这样的大木已经被砍伐的差不多了,建设用材早已过了用啥有啥的阶段,只能是有啥用啥了。于是,不仅松木成了建太和殿的主要木料,而且大木也远远不及建享殿时期的大了。 支撑享殿的68根金丝楠木大柱,重建的太和殿已找不到这样的大木了。 柱子变小了,整体建筑就只能随着缩水了。因此,重建的太和殿的面积仅有焚毁前的太和殿一半大。所以如今想看金丝楠木大殿,还是要到与太和殿开间数相同的太庙享殿。 太庙享殿前的广场上铺的是一水儿的青砖,殿内则是最高等级的“金砖”。金砖并不是金属材料制成的,这种砖称“功夫砖”,光是烧制就需要130多天,所有砖都经过桐油浸泡,内部没有任何孔洞,敲之会发出金属般的声响,故得名“金砖”。 享殿和太和殿的另一个区别是在享殿内没有为活着的皇帝摆设宝座,因为这里是祭祀时摆放享受祭祀牌位的地方。所祭祀的牌位平时在太庙的寝殿(中殿)里“就寝”,祭祀时才抬到大殿,享受后代的顶礼膜拜。 等级明确的昭穆制度 寝殿(中殿) 那么都当过真龙天子的皇帝,牌位如何摆放?古人专门针对这个问题制订了“左昭右穆”的昭穆制度:最老的一代皇帝当然是排在最中间的C位了,其他人则按辈分排序,二四六等偶数代叫“昭”,一三五等奇数代叫“穆”,由于一一对应的穆都比昭小,所以辈分大的“昭”排在左手边,“穆”则排在右手边那一侧。 “左昭右穆”的昭穆制度 1924年溥仪出宫后,太庙曾一度被开辟为公园,当时称“和平公园”,属于故宫博物院的一个分院。 十年后在临长安街的南墙上开辟了南门,作为游客进入和平公园的正门。但此后战乱频仍,太庙长期无人管理,至解放初期,园内一片颓废,不仅荒草丛生,垃圾成堆,偌大的院子竟然连个像样的厕所都没有。 1950年2月国家筹备工人俱乐部,选址定在荒芜的太庙,并开始清理整治:清除垃圾、拔掉野草,黄鼠狼也就无处藏身了,最恼人的是乌鸦,每天黎明飞走和傍晚归来,都呱呱乱叫,怎么赶也赶不走。后来文化宫组织了腰鼓队,腰鼓打起来的时候,乌鸦才扑棱扑棱地飞走,再也不来了。 太庙大殿东侧原来堆满了垃圾,据说是从清代遗留下来的。清除垃圾之后,请来了祖先原来是给皇家花园堆假山的“山石张”就势造山挖池,建成了公园。 “山石张”在太庙东侧就势建造的太庙假山 195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太庙被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正式挂牌对社会开放,同时也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奉先殿 奉先殿在紫禁城内。皇室祭祖的地方,宫外有太庙,宫内有奉先殿。奉先殿与毓庆宫的东墙紧临,它的大门诚肃门与乾清门广场东侧的景运门对望。 乾清门广场景运门 因奉先殿在紫禁城内,明清时一般人无缘得见;即便是现在,因故宫开放的限制,也很难进入窥见真貌,故其存在感远不如孔庙、历代帝王庙和雍和宫。 奉先殿位于紫禁城(故宫)内廷东侧,为明朝永乐迁都时所建,是与老北京城同时期的建筑。清顺治十四年(1657)重建,格式沿袭了明制,后又多次修缮,为工字形建筑,建立在白色须弥座上,四周缭以高垣。 位于紫禁城内延东部、四周缭以高垣的奉先殿。 奉先殿为前后两院,前为正殿,后为寝殿。前殿面阔9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1225平米。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彩绘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前檐中5间开门,为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门,后檐中5间接穿堂,余皆为槛窗。殿内设列圣列后龙凤神宝座、笾豆案、香帛案、祝案、尊案等。 后殿面阔9间,进深2间,建筑面积755平方米。黄色琉璃瓦单檐庑殿顶,外檐彩画亦为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前檐中5间接穿堂,余为槛窗。 殿内每间依后檐分为九室,供列圣列后神牌,为“同殿异室”规制,各设神龛、宝床、宝椅、楎椸,前设供案、灯檠。 奉先殿前后殿之间以穿堂相连,形成内部通道。 前后殿之间以穿堂相联,形成内部通道。室内皆以金砖铺地,浑金莲花水草纹天花。殿前月台宽40米,深12米,总面积500平方米,陈设日晷、嘉量。须弥座及月台四周设栏板、龙凤纹望柱。无配殿、庑房,仅在殿前奉先门外正南有群房13间,为神库、神厨。 东一小院,内有一座3间的小殿,为明嘉靖帝朱厚熜为奉其父兴献王朱祐杬而建。 按清制,凡遇朔望、万寿圣节、元旦及国家大庆等,大祭于前殿;遇列圣列后圣诞、忌辰及元宵、清明、中元、霜降、岁除等日,于后殿上香行礼;凡上徽号、册立、册封、御经筵、耕耤、谒陵、巡狩、回銮及诸庆典,均祗告于后殿。 奉先殿有“小太庙”之称,因为它与太庙一样都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那么太庙和奉先殿有什么区别呢? 以明清两代来说,宫廷祭祀活动有80多种,总体分为大祀、中祀和群祀三个等级。 大祀为皇帝亲祭,中祀有的是皇帝亲自参与,还有一部分是派遣亲王、皇子或大臣代为祭祀;群祀一般由官员代替皇帝祭祀。在太庙举行的祭祀活动一般有享祭、告祭、袷(jié)祭三种形式。 享祭是常规性祭祀仪式。每年春夏秋冬各季节首月的初一都要进行祭祀,被称为“四孟时享”,用时令的蔬菜瓜果祭祀祖先; 告祭是每遇国家大事,如皇帝登基或大婚以及册立皇后时要去太庙的寝殿进行祭祀。 每年除夕的前一天,历代帝后神主都将恭请到大殿合祭,这叫袷祭。袷祭是古代天子诸侯所举行的集合远近祖先神主于太庙的大合祭,是规模最大的祭祀仪式。 而奉先殿是明太祖朱元璋创制,朱元璋认为“以太庙时享,未足以展孝思”,意思就是太庙地位尊贵,举行的都是重大典礼,规模大但次数不多,不足以展示对祖先的追思和孝敬。 所以在内廷建立奉先殿,皇帝可以在前殿进行元旦、朔望,万寿节及国家大庆等大祭;元宵、清明、中元、霜降、岁除等日,以及册立、册封、御经筵、耕耤、谒陵、巡狩、回銮及诸庆典等祭祀活动在后殿进行。说白了就是方便皇帝更频繁的对祖先致祭。而这些活动是不允许在太庙举行的。 奉先殿前殿主要供陈设宝座用,宝座均为木雕罩金漆,设有坐垫和靠背,在举行一些祭祀活动时,须将供奉于后殿的已故帝后牌位移至前殿,这些牌位即安设于宝座的木座上,故宝座数目与后殿所供牌位数相一致。前殿内还有各类供桌、供器、祭器等物。 奉先殿后殿内原分有隔间,每间供奉一代帝后神龛。神龛内各有金漆宝座一个,帝后牌位安置其上,每个牌位均附有锦被一床、枕头一个,至清亡时,共有牌位三十三。 在隔间外亦设置有宝座,数目也与牌位数一致,至清亡时共有三十三把。此外后殿内同样尚有各类供桌与供器、祭器、灯具等物。 故宫钟表馆内展示的钟表 后来故宫将钟表馆设在景运门外的奉先殿内,共展出十八世纪中外制造的各式钟表一百二十三件。2019年钟表馆迁出奉先殿,将奉先门南侧的南群房区域改为新的钟表馆。 如今故宫钟表馆入口处(奉先殿南院落的南群房) 奉先殿现在封闭,不对外开放。至于是否在修葺不清楚,期望能够尽快向游客开放。 传心殿 传心殿虽为京华八庙之一,但却是八庙中“存在感”最低的一个。像雍和宫也是八庙之一,但它的知名度不言而喻。 提起传心殿或许很多人根本都不知道,首先,与它地处故宫之内有关,以前宫外人难得一见,所谓藏在深宫难有人知;第二因为传心殿所在的区域至今在故宫属于不开放区域,有人通常难以走到这里,因此导致它知名度很低。 传心殿位于紫禁城东南隅的在文华殿东侧,是一组由长方形院落组成的祭祀性建筑。 位于紫禁城文华殿东侧的传心殿 传心殿的院子前方无正门,而在东、西两墙的前半部各开一随墙式琉璃门,上覆黄色琉璃瓦。穿过文华殿东角门,经传心殿可以到达文华殿前院,过传心殿西门又可由文华殿到达传心殿院内,所以传心殿更像文华殿的一个跨院儿。 文华殿在明代是太子东宫,清代改为经筵之所,不属于“庙”的范畴。而传心殿是祭祀性建筑,故此列为八庙之一。关于它的建造时间并无明确记载,据说传心殿建造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因为《清官述闻》中记有一句“康熙二十四年规建传心殿”,但未说明是初建还是改建。 传心殿整个院落南北长100m,东西宽25m,占地面积2500㎡。院中“大庖井”极富盛名,井水清甜甘洌,可与京西玉泉山之水相媲美,故有“玉泉第一,大庖第二”之说。据说井水至今仍未干涸,只可惜现在不让参观。 传心殿院内大庖井,井上有方亭覆盖,顶为盔顶漏空,是宫中最大的井亭。 您去故宫游览的时候不妨留意一下,文华殿东侧有个小门儿,上面挂着“古建部”的牌子,那里就是传心殿院落。 门内倒座房现在是故宫工作人员的办公室,过去是治牲所,与之相对的就是景行门和传心殿,院内亭子里头就是那口“天下第二井”。 三百多年前,紫禁城的这个院落是一国之君求取治国真谛和心灵传承的地方。皇帝在文华殿读圣贤书,举行经筵前会派遣官员或亲自到这里祭拜,在这里供奉着华夏民族自上古以来最著名的十一位圣贤。 可以肯定的是,传心殿在清朝是皇帝御经筵前行祭告礼的地方,《清官述闻》说:“岁御经筵前期,遣大学士只告,祭传心殿自此始。” 所谓经筵,就是专门为皇帝开设的讲席,挑选学识渊博的大臣轮流侍讲,帮皇帝研读经史子集,以便为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经筵一般于每年春季的二月至五月、和秋季的八月至冬至间举行,逢单日设讲,酷暑、严寒时节辍免。 经筵的地点在文华殿,开始之前要在传心殿进行祭告礼仪,分皇帝亲祭或大臣代祭两种。 清代“经筵”图 皇帝亲祭一般只在皇帝初御经筵时举行,以后虽然每年都经筵,但只遣官代行。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只有乾隆六年,皇帝“上亲诣传心殿行礼。” 此外,太子春秋会讲之前也会在传心殿祭告,而且每月朔望均“遣太常卿供酒果,上香”作为常祭。 传心殿院落从南向北分别由治牲所、景行门、传心殿3座主要建筑组成,殿后有祝版房、神厨、值房等建筑。 其中治牲所坐南朝北,景行门和传心殿皆南向。治牲所夹东西墙而建,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景行门面阔3间,明间前后檐开门,黄琉璃瓦悬山顶。门之北为传心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殿后有祝版房、神厨各3间,值房5间。 传心殿内正中设皇师伏羲、神农、轩辕,帝师尧、舜,王师禹、汤、文、武的牌位。东设周公位,西设孔子位。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9 , Processed in 1.09215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