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金中都中轴线

2024-1-25 10:21|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韩旭|来自: 北京市方志馆

摘要: 人们常用“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这句话,来诠释积淀深厚的北京历史文化。所谓“八百多年建都史”,起点就是金中都。金天德三年(1151 年),海陵王完颜亮决定迁都燕京,营建都城,这不仅是金朝历史上的 ...
人们常用“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这句话,来诠释积淀深厚的北京历史文化。所谓“八百多年建都史”,起点就是金中都。金天德三年(1151 年),海陵王完颜亮决定迁都燕京,营建都城,这不仅是金朝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而且是北京城市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女真立国初迁新都

辽朝末年,辽阔的白山黑水间,战马驰骋、剑拔弩张。在相继征服一部分部落后,完颜部联合十几个部族组成的部落联盟,逐渐成为女真族的核心。

辽天庆三年(1113 年),完颜阿骨打继任联盟长,部落联盟日益巩固,开始反抗辽朝的统治。两年后,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正式称帝,为金太祖,国号金。后来,金朝与宋朝结盟伐辽,致使辽朝灭亡,继而北宋又被金朝所灭。此后,金朝与南宋隔江对峙,在长江以北地区的统治日趋稳定。

金朝太祖、太宗、熙宗三代皇帝坐拥上京,在立国、伐辽、灭宋、改革各项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金朝国力日渐强盛。完颜阿骨打之孙完颜亮登基后,大权独揽,开疆拓土,逐渐把金朝推向鼎盛时期。

完颜亮自幼聪敏好学,深受汉文化影响。他雅歌儒服,经常与留居金地的辽宋名士交往,研读经典,谈古论今,“一吟一咏,冠绝当时”;他志大才高、足智多谋,亦善骑射,文韬武略兼备;他骄奢无度、残忍暴戾、嗜杀成性,成为史上褒贬不一的皇帝,史称“海陵王”。

皇统九年十二月(1150 年初),完颜亮弑君篡位,正式成为金朝第四位皇帝,有了进一步施展政治抱负的广阔天地。随着金朝疆域的不断扩展,地处东北的上京已不适合作为金朝的统治中心,于是,海陵王开始考虑迁都。当时金朝除上京外,还有燕京、西京(今山西大同)、汴京(今河南开封)等军政重镇。不论是从西京到上京,还是从汴京到上京,都要经过燕京。从地理位置上看,燕京地位最为重要,是三镇中的重中之重。所以,他把迁都地点锁定在了燕京。

迁都消息传出后,立刻遭到一些大臣和贵族的反对。海陵王为了说服他们,大造迁都舆论。传说他曾命人在庭院种植上百株莲花(荷花),因上京冬季寒冷干燥,春、秋季气温升降变化快,而莲花喜温,均没有成活。海陵王故意问个中原因,大臣们深知其意,便答道:“自古江南为橘,江北为枳,非种者不能栽,盖地势也。上京地寒,燕京地暖可栽莲。”这个“莲花喜温”的故事,充分表明了海陵王执意迁都燕京的决心。

金天德三年(1151 年),海陵王下诏开始营建中都城。

中都营建凸显命脉

金朝营建新都城,从设计到施工,再到迁都,整个过程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巍巍中都城,既融入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又汲取了原农耕文化精髓,在理念和布局上,充分表现出谋划者和建造者的聪明才智。

金中都筹建之始,海陵王特命大臣前往北宋都城开封府考察,决定在辽陪都南京城的基础上,仿照开封府规制建造。

辽陪都皇城坐落在燕京西南一隅,规模不大,南墙和西墙也是外城墙,距东面和北面的外城墙较远。金营建中都城时,为使皇城居中,拓展东、南、西三面外城墙,与都城城墙分开三里。拓展后,皇城位居全城的中心位置,城门也由原来的八门变成十三门,东、南、西三面各有三门,北面有四门。

新建的皇城,规模宏伟、规划完美,特别是园林,成为其中独特的景观。在原辽南京城西侧有一片水域,即莲花池水系。扩建时巧妙地把这片水域纳入城中,成为皇家园林(西苑)中景色最美的地方之一。同时,新建了两座皇家园林,一座在都城的北面,称太宁宫,又名北苑;一座在都城的南面,称建春宫,又名南苑。这两座皇家园林的建造,进一步拓展了中都城的城市空间,丰富了都城的文化内涵。

中都城的营建,融儒释道文化于一体。悯忠寺、延寿寺、天长观、玉虚宫等众多的寺庙和道观分布各处,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同时也是文人雅士借宿休憩、谈文论道的地方。悯忠寺一度作为考取女真进士的考场,延寿寺也曾经作为宋徽宗被俘后的关押住所。

中轴串起皇城建筑

中都城的营建,首次在北京确立了一条被视为城市命脉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虽然早已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但它所体现出来的营造理念、建筑规制、艺术风格等文化内涵,成为古都北京富集厚重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中都中轴线南起丰宜门(今丰台区西铁匠营附近),北至通玄门(白云观东北方、真武庙之南),中间贯穿整个皇城的各组宫殿,全长约九里。

丰宜门为金中都城的正南门,也是中轴线的南端点,开有三个门洞,中门洞平时不开,专供皇帝出行,人们平常出入皆走东门洞。丰宜门外有座瓮城,驻有守军。

丰宜门往北是一座大石桥,名龙津桥。南宋使臣描述道:“玉石桥,燕石,色如玉。桥上分三道,皆以栏楯隔之,雕刻极工。中为御路,栏以杈子。桥四旁皆有玉石柱,甚高。两旁有小亭,中有碑曰龙津桥。”桥两端耸立着高大的华表,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的威严。

跨过龙津桥,便是皇城的正门宣阳门。宣阳门不仅比丰宜门更加宏伟,而且饰以龙凤图案,以彰显这里已是皇城重地。宣阳门有三个门洞,中门绘有一龙,平日不开,只供车驾出入;两侧门各绘一凤,分单双日开,官民皆可通行。过门后,东西两侧有两馆,东为文馆——来宁馆,西为武馆——会同馆。

进入宣阳门,千步廊分列东西两侧。东御廊旁建有太庙,为皇室祭祀祖先的圣地。像这种礼仪建筑的设置,虽然还没有实行“左祖右社”的规制,但是仿照了北宋都城的模式,融合了中原文化的元素。西御廊旁建有尚书省的衙门,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办公的地方,这也是金朝借鉴北宋官制所专门设置的。

走过千步廊,来到宫城的正门应天门,也称端门,为十一开间,下开五个门洞。它与宫城正殿大安殿之门南北相对,在所有城门中规模最大、最为壮观。进入宫城,经过大安门,由南向北,依次为大安殿、仁政殿、拱辰门。大安殿为金朝新修,是金中都城最宏伟的宫殿,朝廷经常在这里举行节庆典礼、宫廷赐宴、会见使臣等重大活动;仁政殿为辽朝建造,规模略小于大安殿,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拱辰门是皇城的北门,出门后一路向北,到达中轴线的最北端通玄门海陵王建造的金中都城,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它第一次成为占据中国半壁江山的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并对后来中国都城的营建产生了重要影响。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0-8 23:34 , Processed in 1.08077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