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至咸丰多位皇帝常在西郊苑囿驻跸。由紫禁城通往三山五园的交通,一是“御河”水道,二是西直门通往香山的御道,这条御道能够完整地串起三山五园皇家园林景观,成为历史无言的见证者。 根据《海淀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中要求,“深入挖掘皇家御道文化,对御道沿线进行历史记忆标识,对重点路段进行局部再现,恢复御道传统风貌与格局。”“御道文化”是构建三山五园为核心的文化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清) 位置走向 《日下旧闻考》记载:“(西直门)门外修治石道,西北至圆明园二十里。每岁圣驾自宫诣园,凡跸路往来,因事摅怀,悉昭垂于篇什。” 《海淀古镇风物志略》记载:西直门外石道,“东起西直门外北下关的高梁桥,西北走向,经过北下关娘娘庙、广通寺、大柳树、骆驼脖、寿福祥林、白祥庵、六堆、七堆、药王庙、黄庄、海淀镇南小街、西大街,北出海淀镇,西折至万寿山。西段万寿山至玉泉山西宫门也有御路相通。出玉泉山南宫门西去,绕过玉泉山西宫门又可去香山。”其中石道即为御道。 清代中期海淀镇附近皇家园林分布图 “西直门外北小关,高梁桥高路面宽。路旁有座娘娘庙,广通寺里打个间。大柳树,骆驼脖,寿福祥林白祥庵,六堆七堆药王庙,黄庄接上海淀道。海淀镇里南北街,西折就是万寿山。下山到玉泉山西宫门,喝碗水再到香山去拜神儿。”这一大段歌谣描绘的就是御道的走向。 营建规格 御道宽可通行两辆马车,整个路面规整,条石排列有序。路两边设有排水沟,沟边种有树木。惟有西大街因店铺密布,排水采用暗沟,全部用虎皮条石砌成一尺见方南北贯通的水槽,上面用方形虎皮石做盖板,将水槽全部盖住,盖板与路面水平保持一致。每隔一段距离就铺设一块排水盖板,上面留有镂空的金钱眼,雨水由金钱眼流入排水道,镂空盖板打开可将天长日久在排水道内产生的污泥清除,雨水则可顺利流到西河沿排出。 御道管理 颐和园至西直门路程图(清) 御道旁每隔二里还设有堆拨(堆拨是清代带有军事性质的维持治安的基层单位,内设器械及勤务人员负责应付突发事件,从高梁桥至西苑御道有“京西十二堆”之称),每逢帝后从紫禁城到海淀御园驻跸,都要由堆拨官军黄土垫道,净水泼路,以保证御道的平整及安全。 皇驾经过海淀的前几日就得把御道打扫干净,清理两旁的排水沟,修整树木。在黄庄路口、太平庄东口、彩和坊北口都要搭彩牌楼。西栅栏和南栅栏都关闭,不准来往行人通行,御道海淀段的治安由黄庄厅、西厅和北厅负责,黄庄厅在黄庄路口西,南厅在西大街南,北厅在清梵寺山门东。随着历史的变迁,西栅栏和南栅栏的功能已消失,留下的只是记忆历史的地名;三个厅则不然,它们从建立到解放初期一直担负着海淀的交通和治安。 海淀镇地区示意图 历史变迁 道路的畅通同样带动着经济的繁荣。民国初期,“三山三园”对公民开放,一年四季游客不断,有坐轿的、乘四轮马车和三轮车的、坐驴车的、雇洋车的,整个御道车水马龙,海淀一带流行着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歇后语“西直门到海淀——拉啦”,寓意痛快。鲜活地道出这么一个场景:城里人从西直门骑驴去海淀,商量“脚钱”的时候,海淀的脚夫从不讨价还价,生意做得十分痛快。如果再赶上一位好说古的脚夫,一路讲些风土人情,那更是行路也痛快,心情也痛快了。 御道老照片 1935年,在南大街兴隆茶馆旧址开设了兴隆汽车行,后改名为启发顺汽车行,当时用旧车改成客车,由西直门至颐和园接迎来往乘客,途经海淀,御道海淀段是必经之路。解放初期,32路公交车问世,国营和私营的现代运输工具奔驰在这条古道上。1953年为改善海淀镇街道的环境,32路公交车才改道中关村,不再经过街内了,同时取缔了私营公交车。 上世纪五十年代,这条石道逐渐被改成柏油路。2003年在西苑地区施工中挖出一段500米长的石板路,经专家鉴定为原来石御路中的一段。 文章资料来源: 1.李彦来.海淀历史文化研究.北京出版社,2012. 2.段柄仁,张宝章.北京地方志·古镇图志丛书·海淀.北京出版社,2010. 3.王珍明.海淀古镇风物志略.学苑出版社,2000.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9 20:29 , Processed in 1.10993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