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俗曲与民俗

2024-1-30 19:26|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张田 |来自: 北京纪事杂志社

摘要: ​几百年传唱不衰的北京小曲儿,一听就爱,再听上瘾!在众多代表北京的声音中,北京的俗曲小调最为特殊,它不仅用声音记录了北京,而且在其唱词中也能看到北京地区特有的语言及民俗特色,可说北京的俗曲小调 ...
​几百年传唱不衰的北京小曲儿,一听就爱,再听上瘾!

在众多代表北京的声音中,北京的俗曲小调最为特殊,它不仅用声音记录了北京,而且在其唱词中也能看到北京地区特有的语言及民俗特色,可说北京的俗曲小调是用北京的音乐讲述了北京的故事。

北京俗曲的来源‍

“桃叶儿尖上尖,柳叶儿遮满天,在其位的明公,细听我来言”,这首广为流传的《探清水河》就是一首讲北京故事的北京地区的时调小曲儿。除此之外,北京地区还有很多流传甚广的俗曲小调,像《探情郎》《梅月五更》《绣花绷》《梳妆台》《打新春》等等,那什么是俗曲呢?这个概念说起来既广泛又复杂,从三五句的小曲儿起,到长篇整本的大鼓书、戏曲都能归于此类。民间文学家李家瑞先生在其《北平俗曲略》中将俗曲分为五属:一为以说唱故事为主的说书之属,如说唱大鼓、弦子书、快书等;二为以扮演故事的戏剧之属,如嘣嘣戏、灯影戏、梆子腔等;三为以民间小曲儿小调儿为主的杂曲之属,济南调、利津调、马头调、五更调、岔曲、牌子曲、梳妆台、剪靛花等;四为带有杂耍并以唱为主的杂耍之属,如莲花落、跑旱船、西胡景、道情;五为以不附带乐器为主的徒歌之属,如童谣、喜歌、夯歌等。

形式多样的北京俗曲

北京地区的说唱艺术(即俗曲)形式丰富多样,这与它有着几百年的建都史是分不开的,作为六朝古都它的说唱艺术吸取了历代民间乐曲、戏剧、诗歌的精华,如金、元小令和诸宫调及明清时期的俗曲,在曲调上也结合了南方及中原地区的时调小曲,最终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语言及唱腔的北京俗曲。
在众多的北京俗曲中,有几种最具北京风俗特色的说唱形式,下面简单地为读者朋友介绍一下:
八角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因演唱者用其伴奏故称八角鼓。八角鼓是北京地区特有的一种曲种。相传在清乾隆年间,阿桂将军率大军征伐大小金川时,因用兵日久,兵丁思念家乡,于是按着八旗二十四固山,内府三旗的样式制作出一种鼓来,这种鼓就是八角鼓。八角鼓为八角形,鼓面蒙以蟒皮,七面各有一海棠形孔,孔内嵌有小铜钹三枚,余下一面挂两条长穗,铜钹共24枚象征着八旗中的二十四固山,两条长穗的颜色有白、黄、红、蓝象征着八旗,同时也有谷莠双穗,五谷丰登之意。
八角鼓最初的曲调是群曲和岔曲。相传岔曲也创造于乾隆时期的大小金川战役之中,由旗兵宝小岔(名恒)所编,因名岔曲,句式为六句或八句,初为军歌又称得胜歌。后岔曲流入宫中,清高宗喜其腔调,命南府太监学唱,至同、光时期,慈禧太后也特别喜爱八角鼓的曲词,还特意命内务府挑选擅长此技的旗籍子弟,入宫内教太监演唱,并赏给升平署钱粮。到了清朝后期,八旗子弟为了生计纷纷下海演唱岔曲,此时岔曲的内容由之前的景色描写逐渐转为叙事抒情,曲调也由单独的曲调发展成曲头、曲尾,中间插入曲牌的牌子曲的联曲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艺人们对八角鼓的曲调和内容都进行丰富与发展,八角鼓除了有岔曲外,又添加了琴腔、牌子曲、单弦儿、拆唱八角鼓。清末至民国时期,牌子曲、单弦已经发展成为北京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曲种之一。

联珠快书:创始于北京,距今约有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北京八角鼓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及东北等地。联珠快书是由诗篇、书注头、春云板、流水板、诗白、话白和联珠调七个段落组成的。唱腔由开始的悠扬舒缓逐渐加快,犹如珍珠落玉盘,字字清晰、感情充沛、酣畅淋漓。联珠快书多由一人演唱,用三弦伴奏,其内容以歌颂英雄人物为主,题材以《三国演义》《水浒》《岳飞传》和《杨家将》等历史小说为主。

弦子书:清朝早期北京内城的八旗子弟中流行一种用鼓板和三弦伴奏,以叙述为主,演唱为辅的鼓书,名叫弦子书。清朝定都北京后规定旗人与官员不得到外城看戏,因此内城的旗人便以弦子书和八角鼓自娱自乐,后旗人又统称它们为“子弟书”。子弟书分为东城调和西城调,东城调以唱长篇大书为主,唱腔慷慨激昂;西城调近于昆曲,曲词清新文雅;后外城之八城的八旗子弟又创造出南城调,此调比较通俗,以郭栋演唱的最为知名。子弟书的作者多为满族文人和八旗子弟,以罗松窗、韩小窗、鹤侣氏等人为代表,他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子弟书的文学性较强,这也为北京的八角鼓、单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基础。

京韵大鼓:京韵大鼓源于河北省河间县的木板大鼓。木板大鼓以木鼓和云板伴奏,用河北方言演唱,音乐比较简单,五声音阶,节拍形式为一板一眼,以叙述长篇大书为主。清朝晚朝木板大鼓进入京、津地区,当时北京人称这种大鼓为怯大鼓,木板大鼓为了适应北京的听众,不仅改用北京口音演唱,并将长篇大书改为短篇唱段,还增加了三弦作为伴奏乐器。北京艺人胡金堂、霍明亮将子弟书的段子移植入木板大鼓的鼓词,这为京韵大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清末民初,大鼓艺人刘宝全,又对大鼓的音乐及表演形式进行了改革,借鉴了京剧中嘎调的唱法及京剧中韵白的念法和表演身段,最终形成了“说中

有唱,唱中有说”的演唱风格,1946年,将这种京腔京调的大鼓统一称为“京韵大鼓”。

鼓界大王刘宝全

梅花大鼓:梅花大鼓源于北京的“八角鼓票房”,是满人玉瑞在靠山调的基础上编写演唱的,此种调式使用三弦、四胡、琵琶、扬琴、鼓五种乐器合奏,五种乐器类似五瓣的梅花,故称梅花调,又因玉瑞居住于北城,人们又称梅花调为“北板梅花调”。清末,梅花调传入南城,经过文玉福、德寿山、金万晶、韩永禄、苏启元、刘宝全等艺人们的改革,音乐和曲目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唱腔婉转、一唱三叹的“南板梅花调”,由《红楼梦》改编的抒情唱段,成为南板梅花调最受欢迎的曲目,后来人们称这种以抒情为主的南板梅花调为梅花大鼓。

莲花落:北京的莲花落是从中原传来。最初莲花落为乞食者所演唱,它是一种说唱形式,以竹板击节说词为主,结尾时帮腔者接唱“唉哟莲花落,一支一支落莲花”,这种莲花落又称为大口莲花落子。后有艺人专门表演莲花落,称为小口莲花落。这种莲花落在音乐上进行了改革,曲调优美,唱词比较文雅,慈禧太后还曾召著名的莲花落艺人抓髻赵(赵星恒)到宫中献艺。十不闲也是一种从中原传入的曲艺形式,它是将锣、鼓等打击乐器组装在一个木架栊子上,自打自唱。后北京的莲花落与十不闲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新曲种:十不闲莲花落。

太平歌词:形成于清代早期,是具有北京地域特点的一种说唱艺术。演唱者演唱时手持竹板两块,敲打出轻音、重音和连环点作为伴奏,竹板习惯称为“手玉子”。

太平歌词的唱词内容,有民间传说故事,劝世文和文字游戏等,以第一类曲目最多。唱词基本是7字句,每段曲目一韵到底。除此以外,北京地区流行的打板说唱的艺术形式还有数来宝和竹板书。

北京小曲:北京地区的小曲名目繁多,但它们并非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特产”,很多曲调都是由外省传入。像从蒙古、热河传入的元人小令,倒喇、沟调等,山东传入的济南调、利津调、金钱莲花落等,由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传入的秦腔、西调、四川歌等,由福建、浙江、江苏、安徽传入的福建调、南词、滩簧、荡湖调、打花鼓等,由河南、湖北传入的剪靛花、湖广调等。这些小曲为了扎根于北京,在语言习俗和声调上都进行了改变,成为了独具北京特色的说唱形式。加之小曲的内容来源于人们的生活,特别的“接地气”,深受人们的喜爱。在罗常培先生所著的《北京俗曲百种摘韵》,收录了一百种流传于北京地区的俗曲名称,由此可见小曲在北京所受欢迎的程度。
北京俗曲中老北京生活

北京的俗曲虽为说唱艺术,但在口口相传的同时,也留下了相关的文字记录。清末民初在北京打磨厂、琉璃厂一带就有许多买曲本的书坊,如宝文堂、学古堂、泰山堂、聚魁堂,等等。据民国时期出版社的《中国俗曲总目稿》统计,当时北京地区就有4000多种唱本,什么是唱本呢?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带唱词的剧本,其内容大约涉及了时调小曲、京剧、岔曲、梆子腔、马头调、鼓词,等等。
这些现存于世的曲本不仅是民间文学的瑰宝,还是研究地方民俗语言的贵重文献。像从清乾隆时期就一直在北京庙会市集中售卖各种曲本的《百本张》,在这套曲本中,留下了很多老北京地区特有的风俗及语言习惯,像《百本张钞本马头调》曲本中的《阔大奶奶出善会》中写道:“这一天正是四月初八日,庵观寺院都办佛事,尼姑庙里摆席宴……”

在《百本张岔曲》的曲本中还有老北京过端午节时热闹景象的记录,“五月端午街前卖神符,女儿节令把雄黄酒沽,樱桃桑椹,粽子五毒,一朵朵似火榴花开端树。一枝枝艾叶菖蒲悬门户,孩子们头上写个王老虎,姑娘们鬓边斜簪五色绫蝠。”

据文献记载,北京五月端午节又称女儿节,此日女孩们头簪石榴花,或带用红绫线结成的虎形、蝙蝠等带有吉祥意义的头饰。农历五月毒虫活跃,为了避害,家家户户在门上悬挂五雷符,门插艾叶,饮雄黄酒,并买粽子、樱桃、桑椹,以献神佛。

在北京俗曲中,不仅有反映民风民俗的,还是结合当时社会新闻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如《穷人五更调》《拉洋车叹十声》《妓女自叹》,还有劝善戒恶的,如《新出劝戒鸦片烦(凡)五更调》《戒吸类歌》《早婚害》,及讲历史故事的,如《三国演义》《杨家将》等。随着时代的进步,众多曾流行于社会中的俗曲小调都渐渐消失了,幸得有识之士看到俗曲在文学性及民俗上的重要性很早就开始收集,如刘半农、金受申、李家瑞、罗常培、傅惜华等先生,为中国俗曲的研究留下重要的文献资料。近几十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俗曲的价值,北京地区的不少俗曲形式已经申请到全国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单弦牌子曲、岔曲、京韵大鼓、北京评书、数来宝等。传播新老北京声音,加强了首都北京浓郁的文化特色。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18 , Processed in 1.10651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