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后身儿有条街叫美术馆后街,此街只有一小截儿是东西走向的、然后往北拐,呈“L”形。拐弯儿处往西正对亮果厂胡同,往南是黄米胡同,顺亮果厂再往西、一直通到北河沿大街。“亮果”二字的由来挺有意思,曾听有人说:老北京话管女孩儿叫“果儿”、漂亮女孩儿叫“尖果儿”;脸叫“盘儿”,长得好看叫“盘儿亮”;所以“亮果”也可以指漂亮女孩儿,亮果厂胡同就是因为漂亮姑娘而得名。也不知道这哥们儿是开玩笑说着玩儿,还是纯属“醉雷公”:胡劈(批)。 首先,尖果儿、盘儿亮这些压根儿不是老北京话,而是旧社会江湖人的行话,叫春典,也有写成唇典或春点的,为的是方便同行之间的交流、同时又不会泄露“行业机密”,跟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跟座山雕他们对的黑话一个道理。如今评书或相声演员偶尔还冒出一两句,叫调侃儿(吊坎儿)。其次,春典中也压根儿没有“亮果”一说。实际上亮果厂原称晾果厂,出现于清乾隆年间,俗称晾谷场。倒不是晾晒粮食的地方,而是清宫秋收后储存晾晒果子之所。 过去没有冰箱,新鲜水果不易保存,为了让皇帝后妃们常年吃上水果,就把它们做成蜜饯,也叫果脯,我国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就是将新鲜水果放在蜂蜜里浸泡,不过有的也需要经过晾晒、先制成果干儿。还有各地进贡的干果儿及药材也需晾晒,所以晾果厂可算皇家食品加工厂,除了此处、其他地方还有很多。据《酌中志》记载:明皇陵各陵都有晾果厂,每年以松花(松树花儿)、黄连、茶、核桃、榛、栗等进贡。后来由晾变成亮,属于误写或讹传。 有意思的是:亮果厂还真不是跟春典一点儿关系都没有?解放以后春典不再是行业秘密,因为旧社会的江湖艺人成了国家演员,这些行话也就用不上了,逐渐公开化(不是还有书吗);所以有人误将此类词汇当成老北京话(时至今日仍然如此),但也不是谁都说,只有那些成天玩儿闹的“顽主”、跟七八十年代的待业青年们爱讲。实际大家也都知道这不算什么好词儿,打个比方:您当面管漂亮的年轻女性叫“尖果儿”,管上点儿岁数的男性叫“苍孙儿”,人家能爱听吗?文革时期,红卫兵们就认为“亮果”二字“不干净”,容易让人产生调戏妇女的邪念,因此更名为首创路三条。这或许就是亮果厂源于漂亮女孩儿之说的由来吧? 此地离皇城很近,也住过历史名人,比如清朝左都御史崇厚。崇厚姓完颜,满洲镶黄旗人,河道总督完颜麟庆次子,清末外交官,参与了英法重修租界条约,与葡萄牙、丹麦等国议订通商条约等外交活动,出任过访法专使,办过围场垦务,创设天津机器制造局。后因《里瓦几亚条约》与“卖国”联系在了一起,因为在与俄国人谈判时,由于毫无准备,最终在对方威胁逼迫下签订了这一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他也因此被弹劾入狱。 此外,据说亮果厂胡同1号曾是宣统皇帝一位婶母的娘家。再有,老北京著名私园:半亩园也跟亮果厂胡同有些关联。黄米胡同5号、7号、9号,亮果厂胡同4号、6号原是一座大型四合院及花园。始建于清康熙十二年,为陕西巡抚贾汉复建造。贾汉复本是明将,在多铎南征中降清,后为稳定时局做了贡献,从佐领、都察院理事官、工部侍郎、河南巡抚、一路做到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还加入了汉军旗正蓝旗。 入京为官后,贾汉复斥巨资建造宅园,为他设计园林的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美学家、人称“李十郎”的李渔。这位李十郎才名满天下,但他最得意的是生平两大绝技:“一则辨审音乐,二则置造园亭”,所以他还是个造园大师。爱好国画的没有不知道《芥子园画谱》的吧?芥子园就是李渔在秦淮建的别墅,画谱就因在他的园中刊行而得名。贾汉复能请到这位大师为其建园,只因李渔是他的幕僚。建此园时李渔还请来著名叠石专家张琏帮忙,将贾家花园打造得垒石成山,引水为沼,平台曲室,有幽有旷,结构曲折、陈设古雅,富丽而不失书卷气。 宅院易主后逐渐荒落,曾改为会馆和戏院。道光二十一年到了麟庆手中,麟庆刚刚提到过,对,就是崇厚他爹完颜麟庆。此人做为河道总督,走遍大江南北,游历颇丰,他也喜欢画画,得到此宅后进行大规模修缮,不仅恢复原貌,更新添许多景观,取名“半亩园”,据说是根据李渔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如无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此时为该园的鼎盛时期,名为半亩,实际占地十亩都不止,为三路五进四合院,北抵亮果厂胡同南,南抵弓弦胡同路北,西临东黄城根,光房舍就有180多间。 麟庆晚年将自己的经历请画家绘出,形成了同样著名的《鸿雪因缘图记》,共收图240幅,其中就记录了半亩园的全景图和局部图,并这样记述:“半亩园在京都紫禁城外东北隅……园中近光阁上可望紫禁城大内门楼……”。麟庆之后又经几次易手,民国时归瞿宣颖所有。瞿宣颖是晚清军机大臣瞿鸿禨之子,1919年复旦首届七名本科毕业生之一,北洋时期当过国务院秘书、国史编纂处处长等职,后在南开、清华、辅仁等高校任教,解放后任上海市政协委员。 1947年前后,半亩园被天主教怀仁学会占用,当时园中尚有假山流水曲径园门,但已荒芜破败。新中国成立后半亩园收归国有,50年代建美术馆后黄米胡同成了死胡同,西边花园内建起了办公楼房。此后半亩园和美术馆后门相通,连成一组展览建筑群。当时亮果厂槐树成荫,还能看到宅院门前的上马石和石狮子。今东路住宅部分尚存,不过也已经过改建。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51 , Processed in 1.091676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