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孔庙和国子监的门

2024-2-15 12:54| 发布者: weiwei |来自: 北京市档案馆

摘要: 门是居宅和各种公共建筑的入口与出口,用来划分区域,使得不同的建筑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通。从周代起,门的建筑形制、开间数量、色彩绘画便按建筑所有者的社会地位来规范规模和形制,比其他建筑组件更能凸显儒家的伦 ...
门是居宅和各种公共建筑的入口与出口,用来划分区域,使得不同的建筑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通。从周代起,门的建筑形制、开间数量、色彩绘画便按建筑所有者的社会地位来规范规模和形制,比其他建筑组件更能凸显儒家的伦理思想、政治结构与制度设计,也是所属时代文化艺术建筑理念的表达,更是古代社会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为了笼络汉族官僚和士人,元代实行以儒治国的政策。大德六年(1302)六月,动工修建孔庙,大德十年(1306)正月,建国子监于孔庙西侧。面积五万余平方米的孔庙和国子监建筑群包括不同规制的门,如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的门、崇圣门、持敬门、集贤门、太学门、敬一亭的门等,还有作为辟雍象征性大门的琉璃牌坊,形制各有千秋。

北京孔庙建筑中的门

先师门是孔庙的大门,因古时皇帝祭天要先祭棂星,故原称“棂星门”,象征孔子施行教化、广育英才。从明朝至清乾隆前期,先师门的等级并不高。《日下旧闻考》中将其称为“街门”:“先师庙在安定门内太学左,南向。街门西为持敬门,西向。”乾隆三十三年(1768)下令大修孔庙,将此门改称先师门。先师门面阔三间,为进深两间的屋宇式大门。覆黄琉璃筒瓦,单檐歇山顶,檐下每间平身科斗拱为单翘单昂五踩形制,仅两攒,为元明交替期的北方官式做法,是北京现存的少数几处仍有元代风格的木建筑。

孔庙先师门

大成门是孔庙的第二道大门,“大成 ”一词出自《孟子·万章上》:“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赞喻孔子集古圣先贤思想之一体。大成门始创于元代,清代重修,中门额上悬挂着乾隆亲笔御书“大成门 ”三字的华带立匾。面阔五间,单檐黄瓦庑殿顶,单翘重昂七踩斗栱,彩画外檐金线大点金,斗栱绘制金琢墨石碾玉彩画,主体轮廓线及各路瓣纹饰均使用沥粉贴金,枋心、箍头、盒子内绘有龙纹、夔龙纹等纹饰,平板枋用工王云。室内墨线小点金,斗栱墨线,天花金团龙,门屋台基须弥座。大门前后三出陛,两边为坡道。明清两朝的大成门等级形制相同,皆为五间中三门,但清代的大成门从建筑高度、广度及建筑规模和等级均高于明代。大成门的中门平时为关闭状态,一般只有春、秋祭祀或考中状元的人去拜谒孔子时才能够打开。左右两边各有一座仪门可通往孔庙中院,意为凡进入此门者都应该仪表端正,衣冠整洁,以示对孔子的尊崇。根据宫室建筑标准规定,门扇宽度在单扇一米以上的称为“实榻大门”,先师门、大成门均为厚木板所做且以横向构件进行连接起的六扇实榻门。

孔庙大成门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是元明清三朝皇帝祭孔行礼的正殿。殿内正中木龛置“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木牌,龛前置祭案。宣德、嘉靖、万历年间曾进行修缮,万历二十八年(1600)殿顶改青瓦为绿琉璃瓦;清顺治、雍正、乾隆年间重修,清乾隆二年(1737)改为黄色琉璃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将祭孔升为大祀后,大成殿为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合“九五至尊”规制,重檐黄瓦庑殿顶,上檐斗拱单翘双昂七踩,下檐双昂五踩,前置露台,石栏一层,出三陛,前陛设御道,浮雕云龙。大成殿外檐为金龙和玺,斗拱采用金边黑老做法,内檐墨线大点金。大成殿的门制为四扇隔扇形式的“屋宇式大门”,屋子的前后檐完全敞开通透,前檐下装修为正交六宛花格扇门。

大成殿后便是崇圣祠,《钦定国子监志》载“崇圣祠在大成殿后,正殿五间,高三丈一尺八寸五分,中广一丈六尺五寸,左右各广一丈三尺三寸,深二丈六尺,基高五尺七寸。前有月台一,高五尺五寸,广四丈九尺,深二丈五尺三寸。三出陛,前及左右各一,阶十有一级。……中为门三间,高二丈六尺八寸,中广一丈三尺五寸,左右各广一丈一尺五寸,深一丈八尺。左右门各一,门外西折,有门一间西向。正殿、正门均覆绿琉璃瓦,两庑甬瓦瓦,门楹丹艧 ”。崇圣殿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皇帝改封孔子父亲为启圣公,为了供奉祭祀孔子的父母,所以诏令全国各地的孔庙修建启圣祠。清雍正元年(1723)谕孔子的五代祖先入祀并配享王爵尊号,将“启圣祠 ”改称为“崇圣祠”。崇圣祠等主体建筑均采用四扇隔扇形式的门。清乾隆二年(1737)重修时将灰瓦顶改为绿琉璃瓦顶,面阔五间,辟三门,进深七檩,内奉祀孔子的五代先人,配享的先贤是:在其东侧为先贤颜无繇(颜子之父)、先贤孔鲤(孔子之子、子思之父),西侧为先贤曾点(曾子之父)、先贤孟孙激(孟子之父)。配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内奉程颐、程颢兄弟,张载、蔡沈、周敦颐、朱熹六位先儒之父。

国子监建筑中的门

国子监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是元代大都城营建时的重要规划,亦是元、明、清三朝国家最高学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在一些复古的场合,又以太学相称。唐代以来,中国古代的教育体制确立了“庙学制 ”的学政合一形式。

国子监的大门称“集贤门”,寓意国子监为“聚集、培养贤能人才之处”。此门面阔三间,灰瓦歇山顶,前后檐完全敞开通透,檐下不安装任何窗扇,大门门樘安装在正中央的位置。这类屋宇式大门在传统建筑中,一般只能作为重要建筑的南面正门。大门两侧还专门建有向外伸出的八字墙,以示“向明而治”。

进入集贤门,便是国子监第一进院落,东边有“持敬门”与孔庙相通,意为祭祀孔子时要心怀崇敬之情。西向,一间一门,高二丈三尺七寸,广一丈八尺,深二丈;悬山顶,覆绿琉璃瓦,绘有旋子点金彩画,枋心内无任何纹饰,两头分别画与中间一字等宽的实心圆,寓意国家一统。

国子监集贤门

国子监的第二道门是太学门,灰瓦悬山顶,饰五墨彩画。此门平日关闭,待临雍讲学时才打开以迎接皇帝出入。一般的监生和低品级的官员只能从太学门台基下两旁的掖门进入。进入太学门便是国子监的第二进院,内有一座三间四柱七檐的琉璃牌坊,上覆黄色琉璃瓦,架以绿色琉璃斗拱。前后两面均镶嵌乾隆御笔,正面为“圜桥教泽”,背 面为“学海节观”。牌坊并不具有阻断空间的作用,仅作为辟雍的象征性大门。

国子监太学门

辟雍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专门为皇帝讲学建造的宫殿。辟雍未建成前,清朝皇帝讲学便在国子监彝伦堂中设座,所举行的讲学典礼为“视学”。乾隆皇帝登基后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下诏命刘墉、和珅修建辟雍,次年建成。乾隆五十年(1785)春,乾隆皇帝在辟雍举办了盛大的“临雍讲学”典礼。之后的皇帝均沿袭临雍讲学的传统。辟雍为重檐四角攒尖鎏金宝顶式木质结构建筑,单翘双昂七踩斗拱,大殿四面全部为三交六碗菱花图案的门窗,绘以金龙合玺彩画,建筑等级高于院中其他建筑。

国子监辟雍门

彝伦堂位于辟雍后方,皇帝设座讲学或监生们向祭酒司业行礼均安排在此。其后便是敬一亭,为国子监第三进院的主建筑。据《钦定国子监志》记载:“敬一亭在彝伦堂后,南向,五间。高二丈六尺,广七丈四尺,深两丈五尺余,基高二尺五寸。题曰:敬一亭……庭东西广十三丈三尺,南北深十二丈,缭以周垣。前为门,题曰:‘敬一之门’。门东西复各有门。”嘉靖七年(1528),嘉靖皇帝修建“敬一亭 ”并将御书《敬一箴》和《注范浚心箴》《注程颐视听言动四箴》等诸篇文章刻石立碑于内。敬一亭的门即“敬一之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单翘单昂五踩斗拱,门的大小额枋间装嵌有照壁版。中门左右两边均有照壁,照壁中央为砖材圆雕团龙的“盒子”,四角饰以砖雕的缠枝莲角花,额枋上架有单翘双昂七踩斗拱的明楼,门的规制较高。

国子监敬一亭门

研究孔庙和国子监门制的形态与建构,有利于从时间与空间的维度追寻中国古代建筑中门的衍变过程与文化解析,体现儒家学说在不同朝代历经的兴衰及中国封建社会所倡导的伦理标准与政治价值取向。经过后代的数度修缮,尤其彩画做法上留存着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历史印记,成为研究清代建筑与实际修缮案例差异的宝贵依据。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4 13:27 , Processed in 1.09968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