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老北京时期的大学生活和毕业出路

2024-3-19 19:57|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赵珩|来自: 燕舍谭

摘要: 民国时期的女大学生 老北京年间,不像我们今天有统一高考,科举制废除之后建立的各大学是分开招生的,各个学校命题、招生侧重点也不一样,没有教育部统一考试这一说。报考哪个学校,首先要交报名费,然后是领表, ...
民国时期的女大学生

      老北京年间,不像我们今天有统一高考,科举制废除之后建立的各大学是分开招生的,各个学校命题、招生侧重点也不一样,没有教育部统一考试这一说。报考哪个学校,首先要交报名费,然后是领表,填履历,如哪个小学、哪个中学毕业,报名以后才参加考试。家里有钱有势但分数不够的,是绝对进不了北大、清华、燕京的,可以通融的是什么学校呢?像中国大学、中法大学、民国大学一般可以通融。

  当时大学报名费是三块钱到五块钱大洋或者是法币,录取与否都不退。当时的学费是多少呢?像北大、清华等公立大学,基本上一个学年是在二十块钱到三十块钱,不包括住宿费(北大是不再加收住宿费的)和饭钱。像朝阳大学、中国大学、中法大学等这些私立大学,费用就要高一些。加上吃住等,这笔费用也是不太小的。但是教会大学就大不一样了,以燕京和辅仁为例,当时燕京大学在一开始的学费是一百六十二块钱,辅仁大学是一百六十块钱,这两所大学差不多。

  而北师大和女师大则分文不要,而且管吃管住,连饭费也全免了,吃得还不错,六菜一汤,教师、高级职员、学生在北师大是在同一个食堂用餐,所以当时有人把师范大学戏称为“吃饭大学”。基本上考师范的都是穷苦人家的子弟,而且毕业后前途相对来说有保证,起码能当个中小学老师。

  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好的大学基本都有宿舍。不过北京大学的宿舍极少,在北大红楼后面,条件也差,八个人一间宿舍,冬天冷得不得了,没有暖气,要生煤球炉子,总之很艰苦。北大的学生多数家在外地,家在北京的学子不多。家境稍微好一点的学生考到北大,很多不住学校,因此景山东街、沙滩一带的民房民居很多变成了学生公寓,就像有一个时期798那一带都变成了北漂艺术家的宿舍一样。电影《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静、余永泽住的都是在学校附近自己租的房子,学校不管。租一个房子一个月一两块钱,自己可以做饭吃,在那里结了婚生孩子的也有。今天景山东街、沙滩一直到黄化门一带,当时有很多出租给北大学生的房子,有些今天还在。

  清华在西郊,周围都是农村,民居很少,清华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住校的,清华的住宿条件相对比北大好得多。燕京就更不一样了,燕京的校舍当时是一流的,一般是二至四个人一个房间,有活动室和会客室,有电话,有工友,用单独的卫生间,有洗澡间,有暖气——那个时候叫水汀,暖气的温度烧得很高。据说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暖气当时烧得比北京饭店还热,冬天非常舒服。燕京的宿舍一层楼里面还有一个公用的小厨房。2005年,我在法国巴黎住在国际大学城,它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主楼那间一居室的宿舍就很像当年燕京的宿舍,也有个三户公用的厨房,还有个三户公用的卫生间。可见当时燕京的学生宿舍是参考了当时国外学生宿舍的格局。因此可以说燕京、清华的学生宿舍条件是最好的。像中国大学、中法大学也跟北大的情况差不多,因为在城里,没有什么宿舍,基本上是家在北京走读的学生多,实在没辙了,就在学校附近租房子。

  上一个大学,一个学年连吃带住得拿出百十块钱。吃住相对比较省钱,一个学期的吃饭有个十几块钱就差不多了,住宿也不贵,景山东街那一带学生租房子,按年租最好的房子一年大概是七八块钱,低的也有四五块钱的,当然条件不是很好。一个学期百十块钱的银元或者1935年以前的法币,对于有钱人家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一般的小地主、小业主人家来说,这是一笔相当大的开支。一个小业主一年的收入三百多块钱,要是拿出百十块钱来供一个大学生的话,这就是他全年收入的一半。所以很多家里不是太宽绰的人就选择读师范。却也有很多克勤克俭的,从牙缝里省出钱来,也要培养孩子念清华、念北大,但是念燕京、辅仁就困难了。

  像燕京、清华这些在郊区的大学,学生的活动基本上是在校园之内,集体活动比较多,比如说学校里的剧社、音乐会、舞会、各种球类,他们的生活比较丰富。像在城里面的北大、师大的学生,他们的活动空间就比较大了,可以逛东安市场,逛书店,可以到平安电影院或者是真光电影院去看新上映的电影。因为那个时候除了读书,没有什么其他的事。

  民国初期大学生毕业后谋职,压力不算太大,但战乱年代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境况。各专业的就业情况有所差别。学工科的基本上还能找到工作,比如说建筑、土木工程、钢铁锻造,找工作比较容易。

  理科学基础数学、物理学的,相对来说就难一点。学基础数学的,你学得拔尖了,可以出国深造留学,在国内基本上就是留下当助教、当讲师。像我的堂兄学的是物理,曾是司徒雷登的秘书,后来留在辅仁,之后从辅仁大学调整到北师大,三十五岁就评上副教授了,是一个年轻有为的物理系教授。结果就因为做过司徒雷登的秘书,在“文 革”中自杀了,他学的就是物理。学文史哲的,找工作更难。那个时候没有多少研究机构,研究所也不是什么人都能进,一般来说,最好的出路就是中学教师,或者做一些文秘工作。法律系、经济系本来在全世界都是热门,但这两个专业在1949年后出路就成了问题。尤其是经济系的成本核算,在过去十分热门,1949年以后从市场经济变成了计划经济,所学也就用不上了。学法律的也有问题,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什么律师职业,只有公检法,旧时那套法学也用不上了。学社会学的则更惨,50年代后期,这个学科几乎没有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44 , Processed in 1.08792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