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轴线永定门北侧石板道遗存真实性研究

2024-4-5 09:54|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赵星|来自: 建筑杂志社

摘要: 北京中轴线永定门内居中道路石板道遗存,位于中轴路两侧,西侧遗存通长约140m,规整石板块119排,宽约2~2.5m,路面为花岗岩材质的条状石板,石条多为高粱红色,有的偏白色。整体来看,出土石条中,很多单体石条均吻 ...
北京中轴线永定门内居中道路石板道遗存,位于中轴路两侧,西侧遗存通长约140m,规整石板块119排,宽约2~2.5m,路面为花岗岩材质的条状石板,石条多为高粱红色,有的偏白色。整体来看,出土石条中,很多单体石条均吻合清代文献记载的高粱红色豆渣石材(花岗岩)。下方为三合土夯筑的路基,路心区域未发掘出任何石条。东侧遗存通长约108m,规整石板块91排,宽约1~2.5m,其分布、形制等情况同西侧遗存(见图1)。永定门石板道遗存入选第九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图 1 永定门北侧石板道遗存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一、历史沿革

清雍正七年(1729年)始,永定门北侧中轴线南段(永定门至正阳门间)从土路铺设为一级石路,其后历经多次修缮及两侧土路加宽,石路的形制未发生改变,直至1920—1930年因修建中轴线沿线有轨电车,永定门北侧的石板路被大规模改造拆除。

《清会典事例》记载,雍正七年谕:正阳门外天桥至永定门一路,甚是低洼,此乃人马往来通衢……若不修理,一遇大雨必难行走……遵旨,天桥至永定门外吊桥一带道路,应改为石路。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立于天桥《正阳桥疏渠记》上记载:“于天桥之南石衢之左右,自北而南各疏三……其四达天坛之横衢,命各辟土道宽二丈,以为往来车路,并各去其向。”

《大清光绪朝实录》记载:“光绪二十四年九月,谕军机大臣等、胡燏棻奏、勘估石路。拟定办法一摺。所称石路左右加宽培筑土路二道,尚非经久之策。且货车客车,分路行走。亦多窒碍。著一律改为石路。以期一劳永逸,所需经费。即著再行檄实估计具奏。现月摺包。”后因多方原因,仅于永定门瓮城内及城北区域铺设,未全线实施。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英国军队为在北京外城增设天坛火车站,曾将永定门迤西城墙拆出豁口,铺设铁路直通天坛西门,其中部分铁轨穿越中轴线居中石路。

1920—1930年,北京市区推行以有轨电车事业为代表的市政交通近代化建设,正阳门至永定门石板路被大规模改造拆除。

2003年,永定门地区整体环境改造提升工作中,永定门公园中轴道路施工挖掘时,石板道遗存被发现,随即对其采取现状保护及原状展示。

二、历史原状

通过1900年历史照片(见图2)可以明确永定门石板道遗存位置原有居中道路,为条石铺砌,两侧为土路。根据文献记载石路为雍正七年(1729年)铺设。通过光绪十五年(1889年)《清工档案》对天桥往南到南坛门修缮记录中的内容可以明确该段道路在清代称之为“一级石路”,采用清代最高等级的路面铺装做法。石路总宽一丈五尺,两侧道牙石宽八寸,每路条石均计三块,条石宽二尺、厚一尺。

图 2 1900 年永定门北侧居中石板道路及两侧土路

(图片来源:《北京中轴线考古研究报告》)

已知清营造尺寸,一尺为32cm,通过换算可知,石路宽4.8m,每路三块条石总宽约4.29m。两侧道牙石宽八寸合25.6cm,厚二尺合64 cm。条石宽二尺合64cm,厚一尺合32cm。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于2022年8月6日—9月14日对北京中轴线南段居中道路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位置为永定门城楼北侧,位于石板道遗存正向方向约260m处,发掘面积200㎡,显露出自明清以来相互叠压的7条道路(见图3)。

图 3 永定门公园内中轴线上道路考古发掘现场照片

(图片来源:《北京中轴线考古研究报告》)

其中,考古报告中明确L6为清代石路遗存灰土,存于地表下2.0m左右,厚度约0.4m。全部条石铺装现已无存,仅剩三合土基础和东西两侧护牙灰土。三合土东西宽4.8m,基槽残存深度0.2~0.26m。护牙灰土以白灰为主,内含少量碎石块。三合土基础两侧遗存土路基础宽约6m。

该部分考古成果与历史文献记载的该区域于清雍正期间修建的一级石路的宽度及工艺、做法完全一致。因此,通过文献资料与考古成果比对分析可以明确该处石路为历史原状(见图4)。

图 4 永定门北侧石板道铺装复原平面示意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三、现存石板道真实性判定

(一)石板道所处位置环境

永定门石板道遗存位于中轴线居中道路两侧,这是1920—1930年为修建中轴线沿线有轨电车,将条石从中轴线上平移至道路两侧的。这一结论是通过石板道遗存、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址考古发现及历史文献相互印证得出的。

通过北京市测绘院提供的现状地形图与1956年版地形图对比发现,现石板道遗存处的地坪标高与1956年(有轨电车存在时期)该处的地坪标高基本一致。可以明确现存石板道遗存为修建有轨电车时改造遗物。

同时,对石板道遗存北侧距离约260 m处的居中道路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不同时期叠压在一起的居中道路遗址。经考古学考证,明确文献记载雍正七年(1729年)修筑的一级石路的夯土基础位于现状地坪下约2m处。考虑到条石厚度为一尺(合32cm),可以明确清代石路位于现状路面下约1.7m处。经水准仪测量发现石板道遗存北端上表面标高低于考古发掘处现有路面标高约0.3m,经换算,石板道遗存位置的条石地坪高度较考古发掘处的清代石路路面地坪高度高出约1.4 m(见图5)。

图 5 石板道遗存与考古发掘处清代石路关系示意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据史料记载,正阳门至永定门间以天桥地带的地势最为低洼,天桥至永定门存在着逐步抬升的地坪关系。经查1956年版地形图,有轨电车存在时期,石板道遗存位置的地坪高度较考古发掘处的地坪高度高出约1.4m。

通过以上考古发掘的现场实测数据及历史地形图所反映出的数据均为1.4m,可以明确,考古考证出的清代石路路面高度与有轨电车时期的路面高度一致。说明1920—1930年修建中轴线沿线有轨电车时,只对原有石路进行改造,路面高度未发生变化。石板道遗存路面与雍正七年(1729年)所铺设石路路面的高度一致,这些遗存的条石为清代原物。

(二)石板道本身的材料、工艺、做法

通过将石板道遗存信息与历史文献比对发现,1920—1930年将中轴线上石路的条石移至道路两侧,其遗存的铺装做法及形制工艺仍沿用清代一级石路的铺装做法。现存石板道遗存条石为原中轴线上一级石路所用石材。

据光绪十五年(1889年)《清工档案》记载,“天桥经南到南坛门(天坛圜丘门)止,石路一级凑长350丈,均宽一丈五尺”,“豆渣石横铺计一千七百五十路,每路均计三块,凑长一丈三尺四寸,宽二尺,厚一尺……每块底面作糙,五面作细,其余旧石截头夹肋面俱露明占斧。两边牙石二道,计一千四百块,凑长七百丈,宽八寸,高二尺……”“地脚长三百五十丈,宽二丈一尺,创筑灰土三步”,“石路上衬平长三百五十丈,宽一丈三尺四寸,创筑灰土二步,两边牙口外口凑长七百丈,宽三尺,筑打护牙灰土四步”。

现存条石中与文献记载的尺寸一致的条石存在多块,长为四尺五寸(合1.44m),宽为二尺(合0.64m),厚为一尺(合0.32 m)。现存条石中存在尺寸比记载略小的条石,应是多次修缮中,将边、角损坏的条石进行截头、过肋等加工调整后形成的结果。部分条石表面还遗存有表面刷道(一寸一道、一寸三道不等)工艺,这些信息与文献记载“每块底面作糙,五面作细,其余旧石截头夹肋面俱露明占斧”的内容一致。

现存条石材质全部为花岗岩,这与文献记载石材材质为豆渣石保持一致。大部分条石的颜色为高粱红色,这也与清代所存豆渣石的质地、色泽基本一致,应为北京周边山区开采。现存条石的组砌方式及砌筑工艺同文献记载的方式基本一致(见图6)。

图 6 现存石板道条石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三)石板道作为永定门公园的重要景观所反映的历史、文化、社会价值

石板道遗存处的条石路铺设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1920—1930年因铺设中轴线有轨电车铁轨,条石从道路中间被平移至两侧,中轴路的功能被改造为中间走有轨电车等机动车道,两侧为人力车及行人使用。被拓宽的道路其功能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时至今日中轴线的道路功能仍然沿用。

2003年永定门地区整体环境改造提升工作中,石板道遗存在永定门公园中轴道路施工挖掘中被发现。作为永定门公园重要的景观,石板道遗存与紧邻的永定门城楼形成一组遥相呼应的重要文化景观,持续发挥着向大众阐释其自身价值的重要作用。一直对外开放的公园吸引了大量的民众在这里活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社会效应。

四、结语

永定门北侧石板道遗存所使用的条石是清雍正七年(1729年)铺设正阳门到永定门中轴沿线一级石路时的条石旧物。1920—1930年,居中条石虽被平移至两侧,但其材料、形制、工艺都仍然沿用原一级石路的铺装做法。因路中铺设有轨电车铁轨而拓宽的中轴道路,其使用功能具备了现代道路中间走机动车两侧走人力车及最外侧为行人通行的功能雏形。时至今日,中轴线的道路虽被用作永定门公园的景观大道,但其作为道路使用的功能依然沿用着。同时作为永定门公园重要的景观组成部分,石板道遗存与紧邻的永定门城楼形成了一组遥相呼应的重要文化景观,持续地发挥着向大众阐释其自身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的重要作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0-8 23:12 , Processed in 1.07678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