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戏界无腔不学谭,食界无口不夸谭

2024-4-5 12:51|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刘建斌

摘要: 谭鑫培 听京剧、品佳肴,是北京人精神和物质生活的两大享受。民国初年,北京曾有“戏界无腔不学谭、食界无口不夸谭”的俗谚,说的是京剧的“谭派”唱腔和饮食业的“谭家菜”。  谭鑫培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京剧演员 ...

谭鑫培


      听京剧、品佳肴,是北京人精神和物质生活的两大享受。民国初年,北京曾有“戏界无腔不学谭、食界无口不夸谭”的俗谚,说的是京剧的“谭派”唱腔和饮食业的“谭家菜”。

  谭鑫培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京剧演员,原籍湖北武昌,幼年随父到北京。其父谭志道擅演老旦,嗓音高亮,人称“谭叫天”。鑫培开始学老生戏,后习武生、丑生,艺名“小叫天”。在长期演戏生涯中,他博采众长,对老生唱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改革,创造了细腻婉转的新腔,自成一派,人称“谭派”。谭派唱腔玲珑活泼,变化多端,于平淡中见灵巧,于苍凉中见激昂。他的念白也是字斟句酌,清晰流畅,表演上则文武兼备,矫健洗练,为京剧老生的表演艺术开拓了新天地,影响深远,在京剧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谭家菜,是一种具有广东风味的家庭菜。创制人是谭祖任夫妇。谭祖任,字琭青,广东南海人,为清末学者。其父谭宗浚是清朝的榜眼,因之谭家菜又称“榜眼菜”,已经有100余年的历史,谭家菜的真正创制人应该是谭祖任的妻子赵荔凤。谭家是清末官宦世家,家族中历来讲究膳食,长期重金聘请各地名厨师,为之烹调佳肴。民国后,女主人亲自下厨,在广东家乡菜的基础上汲取南北各地厨师之长,创制了甜咸适口、南北皆宜的菜肴,其特点是讲究原汁本味,菜肴软烂,最著名的是清汤燕窝、黄焖鱼翅等海味菜。

  解放以前,谭家曾在当年的宣武区米市胡同原南海会馆旁边的一个小院内开店营业,门前不设招牌,院内种有花草、翠竹,客室内悬挂名人字画,布置得古朴文雅,慕名而至者络绎不绝。又有俗谚说:“谭家菜,周家酒,吃完不想走。”

南麒北马关东唐

  京剧虽然形成于北京,但风行于全国各地,受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众多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南麒北马关东唐”这句俗谚,就十分清楚地说明了这种情况。它讲的是活跃于江南的周信芳(麒麟童),雄踞于北京的马连良,名噪东三省的唐韵笙。

  1895年生于江苏清江浦(今清江市)的周信芳,6岁时练功学戏,7岁登台演唱,艺名“七龄童”。后来又到北京进喜连成科班搭班学艺,改名为“麒麟童”与梅兰芳等同台演出,曾辗转于天津、烟台以及海参崴献艺。17岁时返上海,在新新舞台与谭鑫培等同台,以后一直雄踞江南。他博采众长,功底深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被人们称为“麒派”。由于周信芳一生大部分时间活动在江南,因之有“南麒”之说。“麒派”的表演,身段洒脱洗练,有强烈的节奏感;唱腔苍劲浑厚,酣畅质朴,富于韵味和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马连良,1901年生于北京,9岁入喜连成科班学艺,先习武生,后攻老生,10岁登台演出,以后的50余年一直活跃于京津一带。马连良武功扎实,唱做俱佳,在吸收诸京剧名家的精华的基础上,创出了独树一帜的马派艺术,以气度凝重,神情潇洒的表演和委婉俏丽的唱腔风靡河北及中原,因与“南麒”相对称为“北马”,这个“北”字又泛指北方。

  唐韵笙,原籍福建,生于1902年,本姓石,幼年流落街头,被河北梆子演员金钢钻的琴师唐景云收为义子,并送入天津小四喜科班学艺。唐韵笙聪慧好学,嗓音清朗,文武兼工,昆乱皆精,能演武生、老生、花脸、老且等应工的戏,戏路极宽,且各有绝技,30岁左右就在东北的戏剧舞台上声名大噪,曾博得“关外麒麟童”的美称。“南麒北马关东唐”则把他与周信芳、马连良并列。

      解放后,唐参加了沈阳京剧院,一直活跃于东北各地,为京剧的普及和发展贡献了力量。

京剧三鼎甲

      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的隋炀帝时,止于清代的光绪年间。这种每三年举行一次的考试,先由各县取得秀才资格的人,集中到省里进行乡试。因为考试在秋天举行,又称“秋闱”,被录取者叫“举人”。第二年春天,把各省举人集中到京城,进行全国性的会试,称“春闱”,录取者统称“进士”。最后由皇帝根据殿试成绩取一、二、三甲。一甲取三人,赐“进士及第”,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二、三甲各取若干名,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状元、榜眼、探花居于三甲之首,因此称为“三鼎甲”。“京剧三鼎甲”指的是第一代京剧演员中的三位杰出人才,您知道他们是什么人吗?

      “时尚黄腔喊似雷,当年昆弋话无媒,至今特重余三胜,年少争传张二奎”。这首早年间咏京剧演员的杂诗中,所说的余三胜、张二奎,就是京剧三鼎甲中的两个人。另一位叫程长庚,虽然成名晚于前二人,但在京剧形成初期威望最高,而位于三鼎甲之首。

      程长庚(1811-1880年),安徽潜山人,幼年入徽班坐科,后随演徽剧的父亲经保定入北京。从道光、咸丰至同治年间为“三庆班”的首席老生,并主持“三庆班”。他继承了徽班兼容并蓄的传统,融徽调、汉调和昆腔等多种声腔于一炉,为京剧艺术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之称。

      程长庚为人正直,品格高尚,以德服众,威望极高。他担任艺人的社会组织“精忠庙”会首的时候,大胆改革梨园旧习,把明、清以来对演员带有侮辱性的“站台”陋习一举废除,使舞台风貌为之一新。他为培养戏剧接班人费尽苦心。在家里开设“四箴堂”,招收的学生稍有成就,就让随“三庆班”演出。这种学习、观摩、实践的教学方法,造就了新的一代名伶。著名武净钱金福、武生张淇林、青衣陈德霖,都是四箴堂教出来的学生。京剧新三杰中,孙菊仙是程的徒弟,谭鑫培是程之义子,汪桂芬是程的琴师。程长庚享名最久,培养人才又多,有许多超越前人的地方,因此,又有“伶圣”之称。

      余三胜(1802—1866年),湖北罗田人,开始唱汉调,清朝道光年间为北京四大徽班之一的春台班台柱。他精通文墨,能编写新唱词,并且善创新腔。唱功巧妙,抑扬婉转,音乐性强,丰富了京剧的表现力(据说“反二黄”即其所创)。

      张二奎(1814—1864年),北京人,自幼嗜爱戏曲。道光年间曾在工部任职,24岁时以票友身份在春和班参加演出,后又加入四喜班为该班老生主演。他嗓音宽亮,行腔质朴,咬字坚实,以京音为准,唱功自成一格,名演员杨月楼、许荫棠等都师法于他。他扮相雍容大方,擅演帝王贵胄一类角色,以“五帽戏”著称。咸丰初年,张二奎与净角大奎官(刘万义)共组双奎班,成为当时三大京剧班社之一。

      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这京剧三鼎甲,对梨园界贡献很大,他们的唱、念、做各具特色,形成了“徽”(程长庚派)、“汉”(余三胜派)、“京”(张二奎派)三大艺术流派,为京剧表演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对老生行的发展贡献极大。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13 , Processed in 1.08482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