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专制王朝,传十二帝,国祚276年(其中入关后268年),跨度达三个世纪,对中国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清朝灭亡108年后, 客观评价其历史贡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归纳清朝的历史贡献,主要有: 一、扩大中国版图。 清朝扩张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将不属于本国管辖的土地人口用武力或其他方式纳入版图,即所谓开疆拓土。一种是将本国版图中不属于中央管理的自治地方(许多是名义上的国土)纳为直辖郡县,即所谓改土归流。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武功强盛的时期,国家版图一直呈扩张之势。即使是在晚清,也只是扩张势头减缓了,扩张的成功率下降了,但清朝仍然在尽一切可能扩张。 清朝在入关之前,真正有效控制的领土主要是今天的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大部分地区(我们常说的外东北其实只是接受其羁糜统治),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入关后,接受明朝约400万平方公里国土,总面积约600万平方公里。然后历代清帝,都尽一切可能向外扩张。主要有: 康熙时期(不含平定三藩):①从准葛尔汗国手中夺取喀尔喀蒙古(是今天的外蒙古和图瓦),总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②从沙俄手中收复外东北(指包括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第河与外兴安岭之间、乌苏里江以东和库页岛等在内),总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③平定台湾郑氏政权,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雍正时期:①统一青海和硕特蒙古(除西宁以外的青海地区),总面积约70万平方公里。②西南改土归流。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湖北、湖南的广大区域中全面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州、土府、长官司、宣慰司、安抚司、招讨司60多个,拓展了中央政府的管理区域。 乾隆时期:①征服准葛尔汗国,平定天山南路,将新疆一带纳入版图,总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②鼎定西藏,驱逐入侵的廓尔喀人(今天尼泊尔),120多万平方公里的藏地纳入中国版图,廓尔喀列为清朝藩属国。③平定大、小金川土司,将岷江、大渡河、雅砻江上游地区的半独立的藏族、羌族地区纳入直接管辖。④征服缅甸、越南等国的战争没有成功,但缅甸、越南列为清朝藩属国。 嘉庆、道光、咸丰时期:主要是维护国土完整,平定边疆叛乱。这一时期,由于内忧外患,清朝丢掉了外东北(约100万平方公里)和外西北(约50万平方公里)。 同治、光绪和宣统时期:清朝已进入全面衰退,但仍尽力维持版图。①两地拓界。一是中越边界拓界。挟镇南关大捷之威,和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向越南方面拓展边界,今天的京族三岛就是那时候收过来的。二是西藏拓界。消灭长期割据西藏东部的波密王白马青翁政权,设立查木多、江达、墨脱等县,这应该是清朝最后一次成功的领土扩张。②新疆建省。平定阿古柏之乱,消灭"哲德莎尔"伪政权,废除原有伯克官制,正式设立新疆省。③东三省建省。利用日俄战争,引日驱俄,设立东三省,吸引3000万汉人闯关东,将东北与内地联为一体。④康区改土归流。在“东起打箭炉,西至拉萨以东不远,南抵云南维西、中甸,北至青海玉树”的广大地区,废除了土司。⑤控制琉球和朝鲜的努力最终失败,而且偷鸡不着蚀把米,被日本击败后,割让了台湾。 这样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清朝疆域极盛世时,总面积达1316万平方公里 ,至清朝灭亡时仍有领土约1135万平方公里 。 二、废除人头税。 人头税起源于秦汉,按人口数计征,当时称之为“赋”,所获钱粮主要用于国家军事开销。按照古代法律,遇到灾年,税可免,但赋不能免,导致两个结果,一是贫困家庭交不起人头税,外出逃荒。二是人口瞒报现象严重。 清朝废除人头税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公元1712年,清康熙帝看到了国家财政收入有盈余,为了收买广大汉人的人心,宣布人口税以1711年基数为标准,自此之后,无论增加多少人口都不再征税,这就是所谓“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第二步,摊丁入亩。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之后带来一个新问题,由于冻结了了人口税,此后出生的人口不再征税,那么死亡了的人口税应该由谁来抵补呢?1723年,雍正皇帝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即把固定下来的丁税(人头税)基数平均摊入田赋中,不再以人口为对象征收丁税,代之以按田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等于正式废除了人头税。这样的好处是,谁有地谁交税,没有土地的穷人可以不交。 实行摊丁入亩后,出现了两个可喜结果。一是由于税收按亩计征,国家的税赋有了更坚实的保障,从清初到鸦片战争前,清朝的财政收入每年大约四千八百万两左右,其中最大一笔就是地丁税,每年约三千万两,超过了总收入的60%。二是由于不需交人头税,人口出现爆炸性增长,1740年突破1亿,1790年突破3亿,1834年突破4亿,占世界人口超40%,奠定了中国人口大国的基础。 三、推广官话(普通话)。 汉语有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方言众多,难以沟通,差别大的地方,只能笔谈交流。1728 年,雍正皇帝在与群臣议事时,发现广东、福建两省官员操乡音而“不可通晓”,于是下达正音上谕,在官员中全面推广以北京话为标准的“官话”。 其具体办法:①明文规定文人听不懂或不会说官话,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如生员不能官话者,暂停其乡试;举人不能官话者,暂停其会试;童生不能官话者,不准送取学政考试,俟学习通晓官话之时,更准其应试。”②设立正音书院、正音社学和义学,专门聘请教授官话的人员,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保障措施。③以福建、广东两省为重点,令两地督抚转饬所属各府、州、县有司及教官遍为传示,多方教导,务期语言明白。要求两省乡绅和地方,延请官音读书之师教其子弟,然后转相授受。两省官员进京,先要赴部演礼,学习官话。 到清朝末年,清政府最终确定官话就是国语,在制定的《学堂章程》 又明确规定:“兹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故自师范以及高等小学堂,均于一科内,附入官话一门。”以“期于全国语言统一,民志因之团结”。清朝大力推广官话,为现代普通话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行动,值得点赞。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24 , Processed in 1.09513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