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历史上的流泉与北京城

2024-5-13 12:58|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唐晓峰|来自: 北京印迹 inBeijing

摘要: 感谢有难得的机会和大家谈谈对北京城非常有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事——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问题。今天,我演讲的题目为《历史上的流泉与北京城》。如今,对于城市发展的观念意识不断更新,“人居环境”便是一种认 ...
感谢有难得的机会和大家谈谈对北京城非常有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事——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问题。今天,我演讲的题目为《历史上的流泉与北京城》。

如今,对于城市发展的观念意识不断更新,“人居环境”便是一种认识城市发展的新观念,它包含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和本地区环境有一个内在联系的理念,即一定是在具体的各种环境要素的支撑下,这个城市才能顺利地发展。因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时候要有环境生态意识,要尽可能地把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好的生态体系保留下来。今天的题目就含有这样的角度和意义。

首先一起来看地图,这是北京地区的地形图。中间的红色部分是北京城所在的位置,图上表现了北京地区的五大水系。从东边,也就是从图的右边看,第一个是泃河水系,流经平谷,在北京境内的段落不是很长,所以名气不大,但其实也很重要,泃河流域有很重要的考古学的遗址,比如上宅遗址;泃河的西边是潮白河,潮白河的西边是温榆河;往左下方看,北京城的西边是著名的永定河;图的最左下方是拒马河,拒马河在北京地区同样段落不长,但在拒马河流域也有很重要的考古学遗址发现,就是琉璃河遗址,这是燕国最早的都城。

在了解了五条大河之后,我们要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北京城在历史上的发展,并不是主要靠这五条大河所提供的地表水?

五条大河不能给北京城提供地表水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是北京城的位置相对较高,这些河流的水上不来。还有一个原因是水势不稳定。有一条河——永定河,它出山的位置比较高,有可能把水引向北京城,但这条河流的水性有问题,暴涨暴落,夏季会突发大洪水,连带着泥沙和水患都来了,这是很麻烦的事情。历史上人们确实想试着利用永定河的水,金代和元代都曾试着实现这个想法,但都以失败告终。

那么北京城的地表水怎么办?历史上便于北京城市利用的稳定的地表水,主要来自西部的地理位置较高的流泉。原来北京城的地表水是靠泉水来供给的。一起来看下面这张地图。这张地图上,山前有一片海拔高于北京城的浅绿色地带,这些浅绿的地带就是泉水溢出带,泉水出来以后流成了小河,所以说是流泉。流泉到了一个低洼的地方会形成湖泊,湖泊满了以后再接着往下流,这样的水系就叫做流泉水系。我在这些浅绿的地带画了两个红圈,红圈部位的泉水在历史上对北京城的意义最重要。一个是北京的西边,具体讲就是北京西山玉泉山一带,那里泉水特别旺盛,北京城主要依赖它而发展。再往北边比较远的是昌平地区,昌平地区也有一些泉水在关键时候发挥作用。

历史时期北京地区流泉很多,与城市历史发展关系密切的主要流泉水系有:莲花池流泉水系、高梁河流泉水系、玉泉山流泉水系、万泉河流泉水系、白浮泉流泉水系。我们看一看它们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首先说莲花池流泉水系与蓟城。蓟城是北京城的前身,我们今天讲北京城有三千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所谓的三千年建城史就是从蓟城开始的。蓟城的位置刚好在小河的旁边,这条小河就属于莲花池流泉水系。


莲花池虽说叫池,其实它是一个天然湖泊。从莲花池出来流向东南方向的一条河,古代叫洗马沟,莲花池水通过洗马沟流入蓟城的护城河。因此,蓟城所需要的地表水就是从莲花池获得的。蓟城和莲花池的关系,在著名的历史文献《水经注》中有记载:在蓟城西边有“大湖,湖有二源,水倶出县西北,平地导泉,流结西湖。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此书的作者郦道元感慨,这个湖泊在战国时代就已经与蓟城建立了联系。

关于莲花池,有一个直接关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例子。莲花池旁边的大楼现在是西客站,当时西客站在修建的时候,原本的设计是要把莲花池填掉,然后在上面修建西客站的一部分。在推土机已经开始推土作业,莲花池就要被填埋之时,有一位非常关心北京城历史遗产保护问题的老先生,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明确表示反对。他给北京市领导讲述莲花池的历史意义:它是北京城最初依赖的水源,没有莲花池也就没有北京城,我们对这个小湖泊要尽可能的爱护,不能抹去这样一个带有历史印记的遗迹。北京市领导接受了侯先生的建议,下令修改建设图纸,把莲花池保留下来。于是推土机开始反着推土,把填埋的部分再推出来,继而又把这个地方改造成莲花池公园。莲花池公园是北京城三千年历史的一个重要见证,也是当时蓟城人居环境生态系统的有力证明。

在莲花池流泉水系上建立的城市,从周代的蓟城,一直发展到金代的中都城。金朝开始把这座城市作为都城,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情。北京城800多年的建都史,就是从金朝开始的。金中都是莲花池流泉水系最后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城市。由于是一个大王朝的都城,围绕金中都城产生了漕运的需求。建立漕运系统,开挖漕渠不难,但漕渠对水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漕运的渠道几乎每日都有船运,所以需要有稳定的水量保留在渠道里,才能维持漕运的功能。

怎样扩充漕渠的水源?原来金中都利用的是莲花池的地表水,其水穿城而过。后来随着对水量需求的增大,特别是人工漕河——闸河的修建,需要有更多的地表水源满足漕运的需求,金代开始向城的北面寻找新的水源。比较近便的地表水源地就是上面提到的高梁河流泉水系,金代开引了人工水渠把它连接到金中都的北护城河。金朝人进而发现,更北的地方还有一处旺盛的水源,就是玉泉山流泉水系。这个地方有一个天然的湖泊,是这个流泉集结起来的湖泊,它就是今天颐和园昆明湖的前身,在古代叫瓮山泊。于是金朝开了一条人工的渠道,从瓮山泊引水南下,接上了高梁河,进一步解决了水源的问题。可以看出,金代做了一个从远处寻找更多水源的努力,而寻找到的适合水源都是泉水。

历史再翻过一页,北京城又进一步壮大,这次的壮大使北京城成为版图极其辽阔的大王朝即元朝的都城,它要管理的范围不但包括原来的中原地区,还包括北方很远的蒙古地区。我们都知道这座大城是在忽必烈时代建立起来的,当时叫元大都。元大都城并不是建在原来的莲花池水系上,而是向东北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改建在高梁河流泉水系上,并将流泉湖泊纳入城区、大内。这些湖泊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积水潭、后海、什刹海、北海、中海的前身,它们原来是高梁河流泉水系在低洼地聚集而成的天然湖泊。这样,在元代,北京地区有两座城池,一座是莲花池水系上的旧城,主要为社会底层百姓的居住;另一座是高梁河水系上的庞大的大都城,皇宫、官府、上流人物都在这里。


我们在元大都城规划中看到了一个新的情况,在城市的中心,甚至在皇宫大内的中心,有了一片辽阔的水面,皇宫里最主要的三个宫殿都布置在湖的两岸。这种情况在此前中原都城里面是基本没有的,体现了来自干旱地带的蒙古民族对水的特别喜爱。从这件事情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以大都城(包括后来继承了这个位置的明清北京城)为中心的新的生态系统的诞生,除了城市周边水源系统的变化,即从以莲花池水系为主转移到了以高梁河水系为主,在城区范围内,也出现了广阔的地表水面,这在改善城区小环境方面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

元大都是全国都城,所需漕运规模远大于金中都。这个时候怎么办?我们都知道在元大都建设的时候,有两个人物是值得纪念的,一个是刘秉忠,他是这座都城的规划设计者。历史上西方人的都城发展大多是走一步建设一步,最后的城市模样是不规则的。而元大都城是一次规划,一份图纸,一次建设;另一个人物是郭守敬,他受命解决水的问题,当时建设都城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就是解决漕运渠道的水源问题。漕运渠道的水从哪里来?元朝的人也想到了永定河,实验之后失败了。

郭守敬后来沿着西山边缘进行了仔细的实地考察,发现沿着西山的山脚有许许多多的流泉,所以他决定从最北部的比较大的白浮泉开始修建人工渠道。这条人工的水渠,避开低洼地婉转延伸,把西山脚下大大小小的流泉全部汇聚其中,然后流入瓮山泊,瓮山泊水可沿着金代的水道流入大都城,最终经过三海注入东边的运河,这条运河在元朝有一个著名的名字——通惠河。从白浮泉到通惠河,这个水利系统的建立在历史上是了不起的水利工程,在元代,基本上解决了通惠河用水的问题,可以保证漕运的畅通。

水系的重新建立也引起了环境的变化,原本流向低洼地的泉水被截断以后,那些低洼的地方开始变得干燥,于是人们来到这里开发农田,建立村落。研究北京古村落的人发现,北京西北方的村落不少都是元朝开始建立的。北京其它地方发现的古村落时代可以很早,有唐代的村落,但这个地区的村落都是元代的。因此,可以看到由于水利工程引起了地方生态的变化,促进了一些新的发展,包括村庄的发展。

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大运河,实际上最后形成于元代。而这个大运河北面的一段,也就是大都城到通州的这段,是依靠西山泉水的支撑才最后完成了大运河体系的完整运转。今天的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当我们纪念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不能忘了西郊泉水的功劳,不能忘了白浮泉等流泉对大运河体系的完成起到的关键作用,它应该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一个值得纪念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态思想让我们把一件事情变成一个大的体系,一个地区里的各种因素一同发挥作用,才能完成历史的发展。我们今天必须得有这样的认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要有系统性的保护意识,而不是对孤立的一桩事物、一件东西的保护与纪念,需要有整体感。现在强调北京城的整体保护规划,实际上也应该包括这样的内容。
元朝以后是明朝,明朝基本上没有什么大动作。到了清朝,开始大规模治理西郊水系,修建皇家园林区——三山五园,开挖水库(侯仁之先生说昆明湖是北京历史上第一座真正的水库),完善对西郊流泉的治理与利用。

今天去香山植物园,可以看到一条保护下来的清代引用西山小泉水所开凿的石质水槽遗存,它非常小,说明十分微小的泉水在清代也被搜集起来汇集到大的水系里去,加以利用,说明当时清朝人已经到了如此渴求水源的地步。

昆明湖是这个地区的一个巨大水库,水要按照计划使用。具体是怎么使用的呢?昆明湖的南边有一个闸,这个闸控制着向北京城内的流量。湖北面有一个出口,是在水量过多的时候排水。此外还有一些小的出水闸口,是供应昆明湖和玉泉山这一带的皇家稻田,稻田用水因时而变,要人工控制,所以昆明湖水还有灌溉周围稻田的用处。皇家稻田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景观,我们今天在恢复西郊传统文化景观的时候,也在努力恢复稻田。稻田也是利用泉水的一个重要侧面。

清代的举措一方面是把泉水进行搜集,另外一方面也认识到泉水的重要性,所以清朝对于流泉表示了一种尊重——修建泉宗庙。泉宗庙位于原万泉庄村西南,清乾隆年间这里有泉眼31处,庙内28眼,庙外的3眼,故有“万泉”之誉。乾隆皇帝下令给泉水修庙,可见当时的人们充分意识到了泉水的重要意义。据说泉宗庙修建的图纸——样式雷的规划图至今还保存着。今天,虽然泉宗庙已经不存在了,但地名记忆犹在。历史地名可以帮助我们记住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也包括对历史地名的保护。

考察流泉与北京城的关系,我们会意识到,生态建设是北京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天进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需要认真做好的部分。近些年,北京西部的流泉数量大为减少,我们应该积极开展保护流泉的工作。为了保护甚至是恢复古代的泉水,我们要努力做好一些生态方面的工作:比如加强地表植被保护,增大地表含水量及地下水补给量;禁止山地随意采石,维护山区地下水文的通畅;宣传流泉的历史价值,认真保护古代渠道遗址等。

现在的通惠河非常好看,也非常壮观,有的地段很动人。大家到原来二闸那个地段,站在桥上,可以看到水下的船闸,那是当年通惠河的船闸,现在由于地表高度的变化和水面高度的变化,当年在地面的船闸现在已经沉到水下了,但依然在原来的位置。

现在,北京市提出了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碧水蓝天的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建设目标。那么,在建设今天的北京城生态环境的时候不能忘记历史,我们应该继承历史中优秀的宝贵遗产,让这座城市在新的环境中依然顺利地发展壮大。如今有了南水北调的巨大工程,古人想不到的新水源已经连接到北京城,从环境生态上来讲,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始,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时期北京城走过的道路。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2:47 , Processed in 1.08779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