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永定河古代水利工程遗迹遗存展示

2024-5-16 11:44|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龚秀英|来自: 永定河史探究

摘要: 永定河被誉为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其水源不仅滋养了北京城,哺育了两岸千千万万的儿女,还滋润了京郊的万亩良田。同时,永定河历史上洪灾频繁,曾给下游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过巨大损失。千百年来,人们兴水利、 ...
     永定河被誉为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其水源不仅滋养了北京城,哺育了两岸千千万万的儿女,还滋润了京郊的万亩良田。同时,永定河历史上洪灾频繁,曾给下游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过巨大损失。千百年来,人们兴水利、除水害,上至皇帝大臣,下至河兵百姓,积极谋划利用永定河水源造福人类,也为治服其桀傲不驯的性格顽强地与洪水进行斗争。从三国曹魏时期(公元250年)的戾陵堰、车箱渠,到民国十三年抢护永定河修筑的“月芽儿堤”,留下了数十处古代水利工程。随着时光的推移,风吹日晒雨淋,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工程有的被埋入地下,有的面貌已不完整仅有部分遗存,有的根据文献推测仅能确认大致遗址,有的保存较好至今还在发挥作用。今天,仅对八处遗存进行展示,包括:用于观测水位的水志;起挡水作用的堤防——“十八蹬”;起分洪作用的小清河减水坝、求贤灰坝、金门闸(先治沙、后分洪);抢险时修筑的月堤(也称冯公堤);以及因战胜洪水以示庆贺而修的两座庙宇:岱王庙、大王庙等。

一、水志

      历史上的永定河,水患频繁,洪水常冲破左右堤,泛滥成灾,为害京师。清代雍正年间,开始水文观测,并修建了水志。水志位于卢沟石桥上游左堤1580米处,紧靠左岸石堤,呈三角状,以大块条石筑成,每级高为一尺。据考证,为1730年至1736年之间建立(有说为1733年建)。1919年,顺直水利委员会在卢沟桥设立水位站后,开始改用现代方法观测水位,水志遂废置不用。若从上1733年开始至1919年止,此水志,使用了187年。在永定河防汛,预报监测上发挥了长期重要的历史作用。

      1983年,北京市水利局进行大堤加固,加深前戗时,在水志底部,挖出一个挑水坝,同时,发现水志共二十四级,施工完成后,将下部十级,埋于河床下,上面只露十四级。2004年被列为丰台区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八蹬”古石堤

      位于永定河左堤石景山南庞村西,所处位置是永定河的拐弯处,水势湍急,易泛滥,故历代在此处筑有坚固的堤坝。名为“十八蹬”,是因为这段河堤是由十八层花岗岩条石砌成。从河底向上,每层均向堤外错出5-10厘米不等,呈不规则阶梯状。在每层与每层条石之间都以糯米汁浇灌而成,在每根条石间开槽并用银锭连接,坚固无比。十八蹬全长350米,总高9米,部分条石表面风化严重。因日久泥沙淤积,现存十八蹬古堤仅露出地面7、8层。庞村本地历来流传有“先有十八蹬,后有北京城”的说法。现保存较好,与解放后所修建的永定河大堤连属,仍在使用中。


三、小清河减水坝

       减水坝建在小清河上,与东侧的卢沟桥同一轴线。光绪十九年(1893年)七月汛期,大雨连下数昼夜,卢沟桥附近两岸,河水拍岸盈堤,险工迭出,浪冲卢沟桥达三米多高,桥上栏杆冲毁数十块。大浪还将卢沟桥西岸石堤冲倒四十余丈,洪水溃堤,冲向小清河、哑巴河等。大水所到之处,大兴、良乡、涿州等数十个州县顿成泽国。           第二年初(1894年),河道官员会勘永定河上下游,研究治理解决方案,后决定在卢沟桥以西小清河“上年漫溢处所,建设减坝”,以分泄永定河洪水入小清河。

      此项工程由中、法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勘察设计,工程包括大料石龙骨、坦坡、出水簸箕、金钢墙等。同年二月十日减水坝工程开工,“每日夫匠万数千人,分投力作。昼继以夜,喘汗不停,于五月十五日全工完竣”。

      减水坝工程完工后,为了解决过河交通问题,又建石礅钢梁木板桥一座,当年秋季完工,这座钢梁桥即是现在横跨小清河上水泥桥的前身。

      官厅水库修建后,特别是小清河分洪闸建成后,该坝已失去作用,变为纯交通桥。北京市交通局于1970年前后将桥墩加厚,墩底海漫降低,并改成平底,桥面改为混凝土栏杆,沥青路面。

四、岱王庙

      位于卢沟桥西街5号,又称“大王庙”,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修竣。小清河减水坝修竣后,当年汛期即发挥了分泄永定河洪水的作用。伏秋大汛,经过卢沟桥的洪水未造成大的灾情,水灾治理成效昭然。因此,人们在钢梁木板桥以东、卢沟桥以西路北的空地上建立一座大王庙以示庆贺。

       岱王庙内包括正殿三间,前接卷棚三间,两旁耳殿各一间,东、西配殿九间,配殿下毗连楼房各一间,山门楼房三间,内接戏楼一座。庙内刻碑栽树,戏楼内升堂唱戏,治理河道的各级官员祈愿数十州县的人民免受水灾之害,遗福无疆。正殿前刻立两座石碑,其中一块的碑文是建减水坝、钢梁桥的内容,由治水官员窦延馨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撰文并书写。从残碑及清末永定河档案看,只有“大王庙”的文字记载。称“岱王庙”,应是来自《我的故事——孙敬修回忆录》一书。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年轻时曾在此庙办的“京兆师范学校”读书,他回忆此庙山门上挂过“岱王庙”的匾额。

       民国初年,岱王庙曾作为京兆师范校舍,也为永定河河务局的办公地点及管理仓库,存放大量防汛物资。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按原29军37师110旅219团三营的部署,这里又成为三营的预备队所在地。在华北抗日的影响下,河务局局长刘郁馥捐出庙内存放的上万条麻袋,组织民工,装上河沙,冒着隆隆炮声,顶着枪林弹雨帮助军队往城上背,拚命补修城。还用沙袋作卢沟桥的掩体工事,前仆后继,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这座庙又成为七七事变军民共同抗敌的历史见证。岱王庙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沟桥的保护范围内。

      值得一提的是,在1894至1895年间,先建减水坝,后建金刚墙,再建钢梁木板桥,最后建大王庙,这四项工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也是中外首次合作治理水患,是水利工程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始。

五、金门闸

      金门闸位于房山区窑上乡窑上村南、韩营村北的永定河右岸堤段,康熙四十年(1701年)始建为草闸,建设目的是引牤牛河水入永定河清淤排沙,以实施康熙帝借清刷浑的治理方略。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将金门闸改建成石闸,永定河水大则闭,防浑水倒漾,水小则开,引牤牛河清水入永定河攻沙。

      乾隆三年(1738年),对金门闸改建为减水石坝,以分减永定河洪水,不在具备向永定河引水功能。           因河床淤高,坝时常随之修葺增高。乾隆三十五年,道光三年、十一年、二十三年遂将龙骨加高至八尺七寸,尚可泄水。迄又将三十年,河底淤高与龙骨平。同治十一年(1871年)二月开始大修金门闸石坝,宣统元年(1909年)改坝为闸。辟闸孔十五道,各设闸板,启闭由人,成为真正意义的泄洪闸,该闸“水小可闭之以遏其轶,水大可启之以杀其怒”,控制自如。

      1937年改建南端两孔为铁闸门。1971年复加改建,作为灌溉用闸门,其余各孔均废。1975年前后永定河断流,金门闸最终全部废弃。

      2006年,金门闸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求贤灰坝

      位于大兴区榆垡乡求贤村西北、永定河卢沟桥以下左岸约44公里处。其功能为分泄永定河洪水、放淤。坝体材料为石灰壤土分层夯实,坚实耐久、就地取材。始建于乾隆四年(1739),为草坝。乾隆二十七年(1762)改建为灰坝。道光二年(1882)废弃。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坝口宽20丈,龙骨进深5丈,迎水簸箕进深4丈,宽25丈5尺;出水簸箕进深12丈,内宽24丈5尺,外宽30丈。光绪二年(1876)在原基础上重修、扩建,宣统末年(1911)废弃。

      现状工程主体在堤防加高加固工程中埋压堤下,两侧翼墙出露部分为石灰夯土,保存较好。

七、冯公堤

      位于永定河卢沟桥以下左岸约8公里外、北天堂村附近的堤段。1924年永定河发生了民国时期最大洪水。8月6日下午,黄土坡西面1里左右的北岸河堤漫决100多丈,幸亏堤外不远处有一个风力堆积的沙岗,得以一时阻水。河务局组织附近居民在沙岗外全力抢护,但水势汹涌,人少力薄,因此于8月7日上午向冯玉祥将军发去急电,“备陈险情,恳速派兵前往抢护,或可挽救于万一”。冯将军得知情况后,“以为此堤一决,则京畿一带数百万生灵,以及无数之财产,势必同归于尽”,当即命令驻扎在旃檀寺的四十四团团长过之纲率领所部及四十二团二营抢险。 当时洪水“撼刷堤岸,势极猛烈,堤岩土质本松,一经激流,摧坍极速,又因水色黄浊,深浅难测,故施工极感困难”。抢险官兵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不分昼夜,冒雨抢护河堤。拚持数日,得以力挽狂澜”。用了8万多只麻袋才将决口堵上,并筑新堤。当地老百姓为纪念冯玉祥将军和这次抢险行动,把抢险时修筑的新堤称为冯公堤。

      为了纪念冯玉祥将军在治水抢险中不可磨灭的贡献,使后代子孙永远牢记他对丰台的政绩,永定河河务局在一九二五年一月为其树了一块《冯检阅使德政碑》,现该碑立在堤外北天堂村附近的大王庙内。

八、大王庙

      位于永定河卢沟桥以下约7公里处左堤外侧,是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为纪念封堵永定河大堤决口成功而修筑的一座龙王庙。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北京地区先是大旱,以致于光绪皇帝曾于五月十一日亲临景山西侧的大高玄殿举办祈雨仪式。不料自五月二十九日起,连降十余日大雨,北天堂村附近的永定河“北上汛二号”大堤决口宽达80余丈,洪水冲至京城永定门外,蔓延至南苑地区。清廷拨款30万两银,责成直隶总督李鸿章组织封堵永定河大堤决口,最终于当年九月封堵决口合龙成功。          参与治水的官员们为了纪念此次抢险工程,于次年利用工程余款和余料,在北天堂村外的大堤脚下建造了一座龙王庙,慈禧太后为此庙题匾“永佑安澜”,光绪皇帝也题匾“金堤永固”。这座庙宇内供奉着相传能解救厄难的“水官大帝”和镇水龙王,被周边百姓俗称为“大王庙”。

 在大王庙的庭院里,还保留有4座记录着历史事件的石碑。其一是清代治水官员为纪念1890年那次封堵决口而竖立的“北上二号漫口合龙”碑。其二是永定河河务局为纪念1924年那次大堤决口抢险而竖立的“冯检阅使德政碑”,那时冯玉祥任陆军检阅使,驻军北京南苑,他派出军队2000多人参加了永定河封堵决口筑堤工程。其三是永定河河务局为张作霖竖立的“镇威军张总司令德政碑”。最有趣的第四座石碑,是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北天堂村竖立的“乾隆钦赐圣旨碑”。

                   结束语

      以上展示的水利遗迹遗存,曾经为不同时期为抵御永定河洪水做出了重要贡献。它们是永定河防洪减灾的卫士,是永定河洪水的见证者,是凝聚治水先辈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水文化遗产。2022年2月,水利部印发了《“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规划》提出,水利行业作为发展水文化的主力军,要以保护、传承、弘扬、利用为主线,积极推进水文化建设。

       为此,我们呼吁:市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对永定河古代水利工程遗迹遗存进行文化遗产认定,列入保护规划,使古代治水思想和治水实践得以代代传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9-8 08:59 , Processed in 1.08826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