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与历史 以物见人探寻历史细微,以史为鉴求索人间至道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通过对陕西省榆林地区多处考古遗址中的动物骨骼进行研究后发现:中国农牧交错带可能形成于龙山时代晚期,距今约4300~3800年间。 考古工作者通过对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研究后发现: 第一阶段:种植业为主。距今约5000年至4500年之间,这些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以野生动物为主,包括草兔、狍、雉等,而家养动物主要是猪和狗,比例一般低于40%,没有家养的绵羊和黄牛。 第二阶段:畜牧业萌芽。距今4500年至4300年之间,发现了黄牛、绵羊骨骼,但数量较少。说明这个时期畜牧经济还未形成,但开始萌芽,农业仍然以种植业为主。 第三阶段:畜牧业为主。到了距今4300年至3800年的龙山晚期和夏代早期,动物骨骼中家畜的数量一般都达到了80%以上,而且主要以家养绵羊、山羊、黄牛及猪为主,其中羊和牛占到总数量的60%以上。 这个研究结果表明:在距今约5000年至3800年期间,陕北榆林地区的古人肉类“食谱”经历了从野生动物为主到以家养动物为主的变化过程。距今4300年至3800年这段时间内逐渐形成了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经济模式。窥一斑而见全豹,中国农牧交错带应当形成于这一时期,形成后一直延续至今。 农牧交错带的形成是气候变化的结果。面对气候变化,人们无法改变,要么迁徙要么适应,留在当地的人们被迫由原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类型向畜牧业转变,因为牛、羊等牲畜对半干旱的自然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后来,等到驯化家马引进后,适应能力更强的游牧经济也随之产生了。 关于龙山末期气候变化目前已经有丰富的研究成果: 据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气象学家丁仲礼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西部环境演化集成研究》中表述:“8.0~4.0千年前,我国西部地区为全新世气候最湿润时期,处于“西风模式”,水汽来自大西洋及地中海,很多湖泊出现最高湖面,4.0千年前开始湿度下降和干燥化。通过对沉积物及孢粉数据的分析,位于新疆天山东段的巴里坤湖在7.9~4.3千年前温度、湿度均为全新世最适宜期,有桦木林生长,4.3~3.8千年前湖区的草原/荒漠草原植被迅速被荒漠植被替代,显示其出现干燥化。” 日本著名气象学家田家康编著的《气候文明史》:“4200年前世界各地发生了气温突然下降事件,西伯利亚森林北界向南收缩了200~300千米。”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张小虎研究发现:经过孢粉、植物遗存分析,古城寨遗址龙山晚期整体气候温暖湿润,龙山时期之后,气候逐渐干旱化。皂角树、二里头遗址的数据分析显示,从龙山到二里头,气候逐步从温暖湿润向干冷转变。 在《胜者书写历史——华夏与三苗(四)》一文中,也列举了不少龙山末期气候变化的研究成果。应当说,我国农牧交错带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气候变化,本质上是人们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变化作出的农业生产类型的改变。 巧合的是农牧交错带形成的时间和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段基本一致。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到夏王朝建立这段时间正好与农牧交错带形成的时间段重叠。 在气候变化导致的连锁反应中,龙山时代各地繁荣的文化相继衰落了,如山东境内的岳石文化、江浙地区的马桥文化与各自前期的龙山文化相比明显地落后甚至倒退了,沦为了中原视角的蛮夷。相反,中原地带二里头异军突起,犹如皓月当空,照亮了整个华夏大地。这里面具体发生了什么,我们以后再仔细梳理。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07 , Processed in 1.09132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