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心主干道可以看成“王”字,因为是三横一纵。一纵是指南北中轴线,三横从北往南依次是平安大道、长安街和两广路。其实这都属于统称,因为地图上并不这么标注,而是分段命名。单说两广路,也称广安大街,因连通广渠门与广安门,故称“两广”。它西起西二环广安门立交桥,向东经牛街、菜市口、虎坊桥、珠市口、磁器口、幸福大街,东达东二环广渠门立交桥,是南城重要的东西向干路,起始点基本就是昔年外城东西两座城门所在地。 从西向东分段称广安门内大街,骡马市大街,珠市口西大街,珠市口东大街和广渠门内大街,这些才是正式名称。两广路历经多次变迁,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是2000年改造、2001年正式通车的。老北京有句话叫“东富西贵、南贫北贱”,说起来似乎不大好听,但历史上的南城确实一直是平民区,直到改革开放后交通及市政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成为制约南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两广路的改造扩大了交通流量,改善了环境,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它还西接京石(京港澳)高速,东接东四环和京津塘(京沪)高速,成为连通京津冀的一条重要而便捷的通道。 为什么说改造而不是建设?因为这条路早就有,甚至比老北京城都早。金中都时期的彰义门与施仁门就在这条线上,当时就有连接二门的大道,其中包括今两广路西段、即广内大街与骡马市大街;东段是城外土路。元代,这一线位于大都城南侧,顺承门、丽正门与文明门外,开有集市。明初,集市进一步发展,嘉靖年间加筑外城后,正式成为外城东西向重要通道,虽然当时的广安门还叫广宁门,但依然形成连接“两广”的格局。明代地图上已经有了广宁门街、菜市街、骡马市街、珠市口街、广渠门街等,而且跟现在一样有统称,只是不叫两广路,叫南大街。 清朝除广宁门大街改为广安门大街外,其他也差不多,不过也有柳树井、大石桥等小地名儿。数百年里,这里都是南城乃至整个北京的重要街区,整条街几乎全是集市。打元代文明门外就有蒜市,称蒜市口;这个地名儿现在没了,并入了磁器口。明初在正阳门外设牲畜市场,即猪市口与骡马市;当然还有菜市,即大名鼎鼎的菜市口。加筑外城后市场不但没取消,反而更多了,除蒜市、菜市、猪市、骡马市,还有绳子市、花市、羊市、果子市、草市、柴市、估衣市、葱市(店)、刷子市、米市、粮市等等,即便不在沿街、也在附近。 后来有些原封不动的作为地名儿流传、比如菜市口、葱店胡同、刷子市胡同等,有些借谐音改了字儿、比如猪市口改珠市口,还有些彻底消失,如柴市(今幸福大街)。如此热闹的地方(不热闹的话清朝也不会将刑场设于菜市口),必然留下许多故事,不光菜市口等大地名多,其他地方也有故事,当然不一定跟市场有关系,如榄杆市。这地儿在两广路东段,磁器口与幸福大街之间,23路与57路公交车就有这站。 早先叫缆杆市,是不是很容易联想到船,因为船需要船杆和缆绳。还别说,联想的对。但北京不临海,也非水乡,不需要太多船,开缆杆市干嘛?实际老北京的河并不少,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工开凿的运河,比如通惠河与京杭大运河。这是过去南粮北运的大动脉,粮食以及许多南方物资都是“坐船”来北京。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开凿通惠河后,往来船只就不用在通州张家湾装卸货了,可直接开进京城、在积水潭停靠。通惠河由西山沿至京城,然后出崇文门向东流。 这个位置就靠近通惠河,而且河边坡度较缓、水流较慢,便于上岸,故此开设缆杆市,使船的行至此地可以上岸买些缆绳之类。清朝因河道淤塞,船无法开进城里,缆杆市跟着慢慢消失。后来作为地名,并改成了橄榄的榄。据传,榄杆市曾发生过一件颇为轰动的事:解放初期这里住着一位姓李的小业主,1966年运动大潮来袭,8月的一天,一群女红卫兵冲进李老人家进行抄家。李不堪凌辱和殴打,抄起菜刀反抗,砍伤其中一人,结果被当场打死,老伴也被抓、随后被判了死刑。 之后红卫兵们二次开进榄杆市,对整条街的“黑五类”分子进行大范围打击,并将此举称为“榄杆市前洒碧血”。这就是所谓的“榄杆市事件”,不过咱不是亲历者,没亲眼见证,只是听说而已。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3:10 , Processed in 1.09218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